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绝对论▪P3

  ..续本文上一页象一段木头,但它还是有可用的地方,说不定会再有一次大因缘出现于世,其作用至少比那些升座讲经,收几位皈依弟子还好些,而且还可以续佛慧命或开拓佛智。现在为了要引起哲学家对佛法产生兴趣,以便进入丢荒已久的园林,我们就应该把佛法整理成一个正确、灿烂而有系统的景观给一般人去研究。虽然这种工作很复杂很艰难,但我们还是要不避讥嫌,不怕人们误认以为我们在勉强追逐,这种苦心还希望得到知识界的谅解。

   释迦佛和他的门徒发挥四乘(注二十三)的法门,是一种辩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否定又加否定,矛盾又加矛盾,因为这法门的本身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所以才有大乘、小乘,各宗派互相对立,既分离又统一,但释迦佛的中心思想本体却是绝对(真如),同时发挥绝对的自由平等,虽然经历无尽的时间也不会改变,因为它已经达到绝对,即是究竟真实,一切已经肯定而不能在否定了。

   四乘法门不过是送人到绝对门口的一种方便,而绝对的本体才是最终的目的。达到目的后方便就要丢弃。

   释迦佛教育的真正价值是达到究竟绝对的本体,若达到绝对本体,那些生死、善恶、存在、毁灭等等......一起相对的问题就都自然解决了。

   研究佛法的人首先要明白这点,然后对佛法才不会产生误认,好象小乘的方法是停止六根,中乘反对停止六根而是停止一念无明,大乘的方法却又反对停止六根和一念无明,并且反要利用六根和一念无明来打破无始无明,最上乘却直接表现绝对的佛性。学者如功夫成熟,撞上机缘,当下就进入绝对的大门。

   四乘的差别和对立实在是很矛盾,但如果走进绝对的园林,上述的一切矛盾立刻完全变成统一。

   从古自今,西方和东方的哲学家们还未曾看清整个佛法,常常把一小部分佛法的过程当成全部的佛法,以为就是这样或是那样,于是糊里糊涂用他们犀利的笔尖来批评和攻击佛法而自鸣得意。释迦佛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慈悲的说:“众生这样缺少智慧,如此粗浅地误会我的究竟目的和意义,真是太可怜了”。

   有人见到小乘人断除六根,并强调说佛法是灭欲主义。有人见到中乘人断除一念无明的思想而落入“空执”,便强调说佛法是“虚无主义”。有人见到佛法否定一切,便强调说佛法是消极主义。这些人如此评估佛法,还算是属于聪明可敬的,只是他们自以为有很高的哲学知识而已。但还有一些粗浅无知的人从未曾看过一本佛经,只根据他愚笨的眼光看见一些善男信女烧香礼拜,就大声的呼叫说:“那是鬼神教和迷信的宗教”。

   西方的学者乘佛法为虚无的佛道(Buddistic Nihilism),这就是他们误认小乘的方法是整个佛法的凭证。其实佛法的中心思想是绝对真实的本体,并不是观念或象征,而是好象一件最真实具体的东西可供日常使用,所以释迦佛称之为实相。现在他们把实相看成虚无,那岂不是完全相反吗?

   对于中乘人落入虚无和小乘人灭欲断六根,释迦佛常常责备他们无用如焦芽败种--一粒谷子被烧焦而不能再做为种子了(涅磐经)--意思是要他们超越虚无并进向大乘。

   释迦佛常用大无畏狮子吼(注二十四)的口号来号召群众,并督促门徒勇猛精进到绝对的国土,把整个污秽的世界都变成自由平等的净土,并要不惜牺牲一切来达到此目的。这样积极的行为有什么有什么理由被看成是消极的呢?

   说到迷信方面就应该追究印度人传统的民族性,由迷信到正信的现象在辩证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这种现象生起后终归要被否定,它和佛法的中心思想无关,因为庄严的自性是不可能被相对的形象所污染。

   释迦佛教育众生的第一步是要众生相信:“自己即是佛,不是另有一个主宰”。今天,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完全是由自身造成,依照因果律“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如果我们要成佛,也要靠自己努力,自修自证,释迦佛不过是指路的导师并不是主宰,他只可能引导你到绝对的门口而已,能不能进去却是你自己的事。照此看来,还有什么可以被称为神秘和迷信?

   经典里记载的一些奇怪事迹并不是神话或叫人迷信,那是印度民族的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印度人就有很多绝妙的寓言作品,好象:禽喻、兽喻等等......佛教的圣者把佛理纳入传统的形式中,是希望有更好更大的传播效果,又因为绝对本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就只好希望籍此奇异的事迹来开拓人们部分的智慧,好象楞严经说:“佛告阿难,今天如来对你说实话,有智慧的人也需要用譬喻才能够开悟”。

   我们应该记得,我们学佛法是为了要否定生死进入绝对,同时用以普渡众生,而不是要 使自己的头脑更加糊涂,或是居住在法执的罗网中,而误认为那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

   在大藏经中有许多经典完全是用寓言的方式写成,如:六度集经、菩提本生经、百喻经、杂譬喻经、大庄严经、选集百喻经、贤愚因缘经、杂宝藏经等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禅宗悟道的祖师对于经中的寓言,都是用绝对的态度以扫除人们的疑惑。现在提出一个公案来引证,如释迦族谱中说,释迦刚出世就东西南北每方各走七步,眼视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是表示佛性的体用“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意思是佛性充满时间和空间,也是绝对不二的。

   那些不明白语言意义的人,常误以为那是乱制造出来的神话,或误认为释迦佛是一个骄傲独裁的主宰而没有平等可言。另外有一些愚笨的人,则以为释迦佛一出生就有特异的神性。那都是由于不明白印度寓言的文学作风,在其中是含有暗示绝对的道理的。

   有人将上述的公案请问云门禅师,云门说:“那时如果我看见,就一棒打死给狗子吃,以希望天下太平”。后来郎琊禅师评论云门有关这件公案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由此可知禅宗祖师的态度都是明显坦直而不妥协的,因为已进入绝对就不能再有相对(二)。(释迦佛暗示“不二”等意义,云门也是暗示不二的意义,如果云门不说给狗子吃,就还有尸体可以相对。)

   研究佛法的人的看到各种色彩奇怪的外衣,都不应该错认佛法。因为那些外衣不过是印度民族的特性,经过许多空间时间,结合传统观念风俗习惯而造成矛盾的形式。相反的,更应该以尖锐的眼光透过那层外衣认识佛法的精粹,那才是永不改变的绝对真理。

   大乘各宗都有他们各自一套充满各种奇异色彩的外衣,使人看见时感到惊愕,但你不要被它吓退,反而应该看清它正确的功能是要从相对到达绝对,等你到达绝对后就立刻把它丢弃。

   十八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们都认为叔本华受东方佛法的影响最多,他否定理智,否定概念,否定一切,最后只得到一个“无”字,因此说他是消极。我们认为叔本华得到消极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他所受影响的佛法是哪个阶段的,这一点最需要注意,我们应该查究清楚,不可含糊而使后世的人误会。

   其实叔本华的错是在他把小乘的佛法当成是全部的佛法,他只懂得否定一切而未能达到肯定一切的地步,因此他被无字绊倒,跌进黑暗的深坑,他接受小乘的苦观而否定欲望,否定一切,看来好象是东方的形式,但他又不接受小乘断除六根的方法,他不愿意关闭感觉的门,而要用艺术音乐以希望得到涅磐,那反而变成西方的形式了。

   叔本华要用音乐艺术求解脱,求暂时消灭那个自我,以希望暂时解脱一切欲望痛苦,但他却不知道如此做法使那个暂时消灭的我,在那时又转而渗进艺术音乐中了,这个艺术音乐的我,即是法我,也叫做法执,依然被时间空间限制,那是相对的解脱并不是绝对的解脱,当时间空间变迁时,它又会回来坠进自我的枷锁。

   叔本华用西方形式的方法,希望收摄一念无明进入一个单纯的境界,以便得到自由安乐,这样实际上和麻醉主义没有差别,他用艺术音乐来自我麻醉,这种情形比那些用醇酒美女来迷醉人们的手段不算高明多少。

   小乘人关闭感觉的门,西方人看来有些害怕,所以他们不敢照着尝试,而另用一种较轻的方法,但两种都是错误的方法,因为都是在相对的范围内而不能达到绝对的涅磐。

   西方哲学的我即是佛法的一念无明,西方哲学的无我即是佛法的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开始即是有我开始,当一念无明回归无始无明的境界即是无我,如果无始无明被刺激而再发生一念无明,意思是从无我的境界又回复到有我的境界,有我和无我是相对互相轮流循环不定,所以不是实在的绝对。

   音乐是一念无明的化身,它可以把整个宇宙的思想感觉摄进生命的呼吸里,而靠音乐艺术使一念无明通过耳根的感觉,可以得到相对的涅磐,当耳根达到暂时的涅磐,其它五根也同时获得同一效果,那时,即是一念无明回复到原始的状态--无始无明。

   小乘人断除六根是利用意根,属于思想范围,是利用最高级的法我。他们断除六根是希望关闭思想感觉的门,以便和自我完全隔绝,那时心里清清净净感觉安乐,但要维持清净的境界又不能放弃清净的一念,所以那时一念无明虽然回归统一但未能完全停止,依然被时间空间限制,当空间转变时间消逝,那时音乐完毕戏曲剧终,耳目离开艺术,从小乘的定境中走出来,又背起了自我的枷锁。

   中乘人则要靠法我,以希求得到解脱,但不知道那种解脱未达究竟,所以他们从小乘再进一步把一念无明完全停止,即是把思想感觉完全消灭,当时的境界很可怕,是无知无觉的,除呼吸还未停止外,其它都好象是木头,空空洞洞,什么都不存留。(叔本华的无,不过是理…

《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祖惠能与坛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