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上的無,中乘的無是實際上的無。)
由實驗所得的“無”的境界就是無始無明的境界,這種境界好象純一,所以很多人誤認以爲是究竟絕對的本體,但是這無始無明的境界,仍然存留最微細的習氣種子,這些種子包括精神和物質,當隱藏不露時,好象空無一物,但如果被刺激,立刻就會發起一念無明,所以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是相對的,也即是有和無的代表,一個是體一個是用,一個是靜一個是動,從體起用就是一念無明無明,從用歸體就是無始無明,輪流循環,有生有滅,不是究境絕對的本體。絕對的本體是不生不滅,非動非靜的。
把無始無明誤認爲是究竟絕對的本體,釋迦佛稱它爲“空執”,還需要打破這空執,才能達到究竟的本體也就是真如佛性。這種打破空執的方法,不是理論而是“實證”。(須要參究祖師禅才能實證。)
這究竟絕對的本體如果不是真實達到,上述那些話就變成虛妄了,但我敢果斷地說,這絕對的本體是真實可能證入的。釋迦佛已經親自證入這個本體,後來有許多祖師、行者也用釋迦佛的這種方法證入本體。有大乘經典和祖師語錄可以證明,每一代都有諸祖見性成佛,以至我本人(月溪禅師)之所以敢大膽如此陳述,也是因爲我所證的和釋迦佛所證的是完全一致。
叔本華自己未能達到究竟的境界,是因爲他不用大乘的方法去證實,而只靠思想感覺來推論,結果落入空無。他只知道究竟的境界是無意識、無觀念、無世界,而誤認無始無明的境界以爲是究竟絕對的境界。他不知道當證入絕對時,則意識、觀念、世界都回複得到肯定,都是絕對的存在。
釋迦佛的大乘經典中,常常表示絕對,曆代祖師常用喝、打、怒罵的手段,也是表示絕對,他們相見時互相全盤托出,只可惜你不肯承當,不能領悟而已。釋迦佛把絕對大乘直接禅法,傳授給後代的人,都是他自證過的寶貴經驗,如果你不肯跟著他的方法實行,就好象有鑰匙而不肯打開箱子的鎖,那怎麼能得到箱裏的寶物呢?
有兩句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記載在般若心經裏,常被一般人誤會,胡亂用來引證解釋。依照心經的正意是“現象即是本體,本體即是現象”,因爲現象的障礙,都變成絕對而不能分離,精神和物質到此時也都變成絕對的本體,至此唯心論和唯物論才丟棄從古以來兩派的怨仇,而歡喜地合和成一,不再有差別,這是釋迦佛偉大的功勞。現在我轉述給大衆看個明白。
禅宗本來沒有外衣,因爲他們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爲宗旨,如果一定要找出禅宗的外衣,則諸祖常用來接引後學的方便,如:喝、打、怒罵和那些記在禅宗曆史中奇怪的舉動和對話,就是他們無法可懂的外衣了。
禅宗也是從相對進入絕對,是最直接的禅法,不需要多層的否定,只有最後一次的否定,那就是直接打破無始無明,直入絕對真如國土的禅法,但當你進入絕對後,那件無法可懂的外衣此時就可懂了,那些奇怪的舉動對話,像:喝、打、怒罵等......原來只是用來直接表示絕對體用的,此時人生宇宙萬事萬物都成爲絕對,都回複肯定。
佛法發展的過程分成四個階段,說明如下圖:
1. 小乘
----我執階段
----主觀唯物論
----相對範圍
----修四聖谛
----在一念無明中
----聲聞乘
----目的在斷除六根
2. 中乘
----法執階段
----主觀唯心論
----相對範圍
----修十二因緣
----在一念無明中
----圓覺乘
----目的在斷一念無明
3. 大乘
----空執階段
----心物合一
----相對範圍
----修六波羅蜜
----到無始無明
----菩提乘
----目的在破無始無明
4. 最上乘
----實相階段
----非心非物
----絕對範圍
----參話頭公案
----真如佛性
----佛乘
----萬德圓滿無修無證
大小乘區別:(大乘包括最上乘,小乘包括中乘)
一、出發點不同:
1. 小乘:由多苦的人生觀、業感緣起出發,厭煩惱而求清淨。
2. 大乘:由慈悲的人生觀、真如流露出發,以化他自在爲職志。
二、行爲不同:
1. 小乘:自利自度,只得消極的解脫,即以斷滅煩惱爲涅磐,爲終局之目的。
2. 大乘:自度度他,以積極活動的行爲,得大自在爲終局思想。
叁、境界不同:
1. 小乘:止于現象界。
2. 大乘:入于實在界。
四、方法不同:
1. 小乘:斷六根、斷一念無明,入斷滅,禁欲主義。
2. 大乘:破無始無明,見佛性,自在主義,實在主義(即真如),色心與法體俱恒有。
五、理論不同:
1. 小乘:考察止于現象,且認爲有主客兩實在,是二元論,並以感覺主義否定感覺以外之實在。
2. 大乘:超越認識之範圍,終極之實在,與現象界之實在一致,主客一如,真妄合一,是一元論,形而上的實在論。
西方哲學只有兩個階段,我執和法執,都在一念無明的範圍中,即是思維和理念。但思維和理念都是一念無明的化身,也是腦筋的作用。西方哲學的目的在于究理求知,所以不肯離開一念無明。因爲若進入無始無明的範圍,就會感到空空洞洞沒有道理可以追究,也沒有什麼可以求知,這正好和他們目的相反,所以,從古以來的西方哲學家,還未曾有人進入無始無明的境界。不進入無始無明的境界就不能打破空執,也不能進入絕對。西方哲學家的目的是究理求知,而修持佛法的目的是了生脫死。西方哲學注重理論而佛法卻注重實踐,意思就是從一念無明一直進入絕對。
有關科學哲學的學說湧出很多種類,從外表看來,好象比佛法更加豐富,但都屬于相對的真理,尚未有人達到絕對,因爲一念無明的本身就是相對的。
佛法看一念無明虛妄不實,所以應該超越一念無明,而直入無始無明的階段後,卻又否定無始無明,以便達到絕對的本體,因此佛法最看重實行的方法。
我執階段是小乘階段,小乘人認爲“我”和世界萬物都是實有,是主觀唯物論,只向外觀,即是一切都以外境來觀察,所以他們的方法也是拿境物來做爲對象。
他們看世界萬物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而人類是在生、住、異、滅的過程中循環不斷,在此,他們發現相對的根源,一切都在生成和壞滅中,這是自然的矛盾也是無常。一切矛盾和無常生出苦惱和不安,他們想要沖過這層籬笆,以求不生不滅。對于人生,則希求了生脫死。
他們認爲要解脫生死的苦惱和矛盾,只有否定自我,但要否定自我就只有斷除六根,因爲一切苦惱都由六根招集進來的。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Lan Benesick 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認爲:“要研究人類精神思維的一定形態,首先需要研究軀體的活動。”這觀點和小乘人把苦惱歸屬于六根有相似之處。
小乘階段成立認識的過程是色、受、想、行、識,叫做“五蘊”(注二十五),也是以物爲對象。色是外境的自然現象,受是六根收攝自然現象,想是受影響後産生思想,行是由思想而行動,識是由行動的經驗而得到認識。
聲聞(聞佛聲教而悟道,叫做聲聞)兩字也有唯物(聲音)的意思,因爲聲音是從外進入的,所以屬于唯物。
斷除六根的方法就是塞住思想感覺的門,使心裏清清淨淨,不被外境影響。外境的現象是矛盾沖突的,若不能進入即是無“受”,同時把意根停止即是無“想”,那時,心裏只存一念清淨,這一念就是一念無明,它雖暫時停止,但仍舊不能擺脫身體的作用而被時間所限製。所以小乘人入定,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也不能永遠繼續維持下去,還需要出定,何況塞住六根的門時,仍需要一念清清淨淨以維持它,這也是費力的事。
出定了就又回來墜在自我思想感覺的枷鎖中,所以小乘人雖然要否定我執,但結果依然不能沖出我執的範圍之外。(放下五蘊的我,又抱住涅磐的我)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把現實分爲兩種,一種是相對世界的感覺,一種是絕對世界的理念(其實理念世界還是相對,尚未出一念無明的範圍)。他希望超越感覺世界而進入理念世界,但他無法永遠生存在他的理念世界中,結果依然落回感覺世界的枷鎖裏。
柏拉圖超越感覺的希望也好象小乘人,小乘人把思想感覺的門完全關閉,而柏拉圖卻在思想中開拓另一世界,以作爲隱身之處。事實上,他所說的理念世界還是在一念無明的範圍裏,不過是從這邊(感覺)走到那邊(理念),結果也還是未能脫出人牢。
小乘否定我執的方法已經失敗,要到中乘的階段否定我執的方法,才能得到完成。
到了法執的階段,中乘人見到向外觀察是不對的,因爲小乘斷除六根的結果,仍不能超出一念無明的範圍,因此回頭向內心觀察,見一切相對都從一念無明生起,在各種對立之間有一種連接的作用,互爲因緣,離合不定,合則生,離則滅,好象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合成,四大五蘊一離散,身體立即消滅,身體消滅後“我”就無…
《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