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動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則妄念斷爲佛性,妄念起爲衆生,豈不是成佛亦有輪回乎?
問:“佛性”與“見聞覺知”的分別?
答:“佛性”乃本來面目,是無生死,無來去,有知覺的(知覺者,即本來大覺之覺,非知覺之覺),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熏染,無漏的,人人是一樣的。本來無名字,因說法乃隨拈一名字,如真如實相、自心現量、如來藏心、無余涅槃等,都是一樣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本不起念;“見聞覺知”是會起念的,是分兩方面:染緣、淨緣。淨緣者,心中清清淨淨,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覺悟之念;染緣者,乃起善惡、是非、愛欲、喜怒哀樂、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樣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見聞覺知,非佛性也,我們未見性以前乃見聞覺知作主,見性以後乃佛性作 主。佛性與見聞覺知中間有無始無明隔閡,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陽,下暗者如世界。太 陽如佛性,世界如見聞覺知。不見太陽因被烏雲遮障,烏雲如無始無明也。
問:法師說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一個心來說法?
答:自性無兩際、無中際、無後際,你喚什麼叫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佛雲:“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個字。”
問:“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偈,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辨別。
答:神秀偈所見,是從見聞覺知說,不外染緣淨緣。妄念一起,明鏡化爲黑板,妄念一滅,黑板化爲明鏡。起滅無常,有何了期?是染淨相對故。六祖偈是從自性中說,自性如如不動,覓染緣淨緣了不可得。“本來”二字即是指自性說。
問:馬祖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趙州和尚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佛佛。”
答: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時,怎麼說都不是的。假如證悟以後,怎麼說都是。如馬祖指導學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指自性是佛,不用頭上再安頭。僧問趙州和尚:“汝將來向什麼地方去?”趙州雲:“佛佛。”指自性無去無來。
問:佛有十惱: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槍、馬麥、琉璃王殺釋種、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達推山、寒風索衣、雙樹背痛,既然明心見性,還有業障麼?
答:自性中業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雲:“若欲忏悔者,端身念實相,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中業障本來空,本來空是業障,古人雲:“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古人又雲:“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殺戒,一犯淫戒,心中覺得有罪,去問維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識取自性,二比丘聽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問:釋迦佛、過去的祖師及我們一切衆生、阿彌陀佛、藥師佛的佛性,是一樣或是兩樣?
答:是一樣,不是兩樣。
問:有人言“佛性有染,有染即衆生,離染即佛。”在我的見解,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染是知覺作用,染與不染與佛性無幹。假如見性後,染即變爲佛性。
答:不錯。
問:如諸佛諸祖見性後,肉體壞了,去什麼地方?閱祖師的語錄,參禅人假如未悟,死了墮落不墮落?
答:自見性後,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麼去來?還有什麼地方?肉體壞了與自性兩不相幹。參禅未悟,依《華嚴經》古祖師參禅未悟,發願來生,早聞佛法,明心見性,普度衆生。
問:正法眼藏,不著神通。如我見解,自性是如如不動,如一切外道,有幾十天不吃飯者,有能騰空飛者,有能用種種神通者,與如如不動的自性了不相幹,故名正法眼藏,不著神通。鬼怪現象,自性亦不怕,佛在面前,自性亦不喜。用地來比,金在地上地亦不喜,糞土在地上,地亦不厭,因自性如如不動故,佛法是說明心見性的人話,不是說神通的神話。如此見解是否?
答:不錯。
問:古雲:“法離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求法,非求法也。”照我解說,自性如如不動,是真知真覺,如古人雲:“是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知。”見聞覺知求法,若將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空無所有,是無知而說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無,非空非有,曆曆孤明,是見聞覺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是否?
答:是。
問:上次法師開示之語,弟子大旨尚能領會,但弟子于本來面目及“誰”字話頭,尤無下手處,惟“萬物歸一,一歸何處”,據弟子所見,萬物皆是六根六塵六識,一即是根本無明,如此用心,似乎有個入處,特不知合乎禅宗參究功夫否?
答:“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是指自性能生萬法,遍滿虛空,非指六根六塵。根本無明、六根六塵是妄念,不是萬法。是萬念歸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無明用心參究。根本無明是空洞黑暗,從這裏打破,能生萬法的自性,就會發生出來了。照上所問,用功的路子,是不錯,萬法妄念不合,妄念是從見聞覺知生,萬法是從自性生。“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者,是指見聞覺知之認識;自性能生萬法,是遍滿虛空,包羅萬象。
《月溪法師談佛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