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疏卷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義。如迷正方也。不覺念起者。業等相念。即邪方也。念無自相下明邪無別體不離正方也。即明不覺不離覺也。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于方則無有迷衆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喻合可知。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爲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後文中二。初明妄有起淨之功。後明真有待妄之義。良以依真之妄方能顯真。隨妄之真還待妄顯故也○第二末中略作二種釋。一約喻說意。二就識釋文。初者本覺真如其猶淨眼。熱翳之氣如根本無明。翳與眼合動彼淨眼。業識亦爾。由淨眼動故有病眼起。能見相亦爾。以有病眼向外觀故。即有空華妄境界現。境界相亦爾。以有空華境故。令其起心分別好華惡華等。智相亦爾。由此分別堅執不改。相續相亦爾。由執定故于違順境取舍追遣。執取相亦爾。由取相故于上複立名字。若有相未對時。但聞名即執。計名字相亦爾。既計名取相發動身口。攀此空華造善惡業受苦樂報。長眠生死而不能脫。皆由根本無明力也。第二釋文中有二。初無明爲因生叁細。後境界爲緣生六粗。前中亦二。謂總標別解。

  複次依不覺故生叁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相離 標中言與彼不覺不相離者。明相不離體故。末不離本故。以依無明成妄心。依忘心起無明故也。

  雲何爲叁 前中叁細即爲叁。各有標釋。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初中釋內。以依不覺者。釋標中無明。即根本無明也。心動名業者。釋標中業也。此中業有二義。一動作義。是業義故。雲依不覺故心動名爲業也。覺則不動者。反舉釋成。既得始覺時即無動念。是知今動只由不覺也。二爲因義。是業義故。雲動則有苦。如得寂靜無念之時。即是涅槃妙樂。故知今動則有生死苦患。果不離因者。不動既樂。即知動必有苦。動因苦果既無別時。故雲不相離也。此雖動念而極微細。緣起一相能所不分。即當梨耶自體分也。如無相論雲。問此識何相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別。一體無異。當知此約賴耶業相義說也。下二約本識見相二分爲二也。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第二能見相。即是轉相。依前業相轉成能見。故言以依動故能見。若依性淨門。則無能見。故雲不動則無見。反顯能見必依動義。如是轉相雖有能緣。以境界微細故猶未辨之。如攝論雲。意識緣叁世境及非叁世境。是則可知。此識所緣境不可知故。既雲所緣不可知。即約能緣以明本識轉相義也。

  叁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第叁境界相。即是現相。依前轉相能現境界。故雲依見故境界妄現。下反舉釋可知。如楞伽雲。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複如是。又此論下文明現識雲。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于色像。現識亦爾。乃至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此等並約本識現相義說。此之現相常在本識。何況轉相業相在六七識耶。此叁並由根本無明動本靜心成此叁細。即不相應心。屬賴耶位攝○自下境界爲緣生六種粗相。即分別事識也。如楞伽經雲。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等。此之謂也。問叁細屬賴耶。六粗屬意識。何故不說末那識耶。答。有二義意。一前既說賴耶。末那必執相應。故不別說。故瑜伽雲。賴耶識起必二識相應故。又由意識緣外境時。必內依末那爲染汙根方得生起。是故次說六粗。必內依末那故。亦不別說。二以義不便故。略不說之。不便相者。以無明住地動本靜心。令起和合成梨耶。末那既無此義。故前叁細中略不說。又由外境牽起事識。末那無緣外境義故。六粗中亦略不說。亦可計內爲我屬前叁細。計外爲我所屬後六粗。故略不論也。楞伽中亦同此說。故彼經雲。大慧。略說有叁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爲叁。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乃至廣說。經中現識。即是叁細中現相也。分別事識。即是下六粗也。所以知者。彼經下釋分別事識中。乃雲攀緣外境界起于事識等。故知事識非是末那。此論下文並亦同此。宜可記之。釋文中有二。謂總標別釋。

  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雲何爲六 別釋中六相即爲六段。各先標後釋。此六之中。總有叁對。謂初二爲一對。謂事識中細惑。執境法爲實故。六染中同是法執。地上菩薩所斷。亦入下五意內攝。以有依止義故。次二爲一對。謂事識中粗惑。于前實境上複起貪嗔等惑。即是下入五意後別明意識。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六染中二乘等所斷也。後二爲一對。謂依惑造業。苦報長淪也。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初言智相者。謂于前現識所現相上。不了自心現故。始起慧數分別染淨執有定性。故雲依于境界乃至不愛故也。

  二者相續相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二相續中依于智者。明起所依。謂依前分別。愛境起樂覺受。不愛境起苦受。數數起念相續現前。此明自相續也。又能起惑潤業。引持生死。即令他相續。故下文雲住持苦樂等也。故雲生其乃至不斷故也。

  叁者執取相依于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叁執取相者。謂于前苦樂等境。不了虛無。深起取著。故下文雲。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也。言依于相續乃至苦樂者。是前相續相也。心起著者。是此執取相也。

  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四計名字相者。依前顛倒。所執相上。更立名言。是分別故。楞伽雲。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故雲依于妄執等也。上來起惑。自下造業感報。

  五者起業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五起業者。謂著相計名。依此粗惑。發動身口造一切業。即苦因也。

  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 六業系苦者。業用已成。招果必然。循環諸道生死長縛。故雲依業受果不自在也。上來末相竟○當知下第叁結末歸本。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如前叁細六粗。總攝一切染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而起。故雲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也○自下釋所以。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疑雲。染法多種差別不同。如何根本唯一無明。釋雲。染法雖多。皆是無明之氣。悉不覺之差別相。故不異不覺也。故雲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也。上來總釋不覺義。即約染法辨心生滅竟○自下第叁明染淨同異之相。于中有叁。初總標。次列名。後廣辨。

  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雲何爲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辨中初同後異。同中叁。初喻次合後引證。

  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 初言同相者。染淨二法同以真如爲體。真如以此二法爲相。故雲同性相。種種瓦器譬染淨法也。皆同塵性者。器以塵爲性也。塵以器爲相。故雲微塵性相也。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 合中言無漏者。始本二覺也。無明者。本末不覺也。此二皆有業用顯現而非實有。故雲業幻。此等合種種器也。皆同真如性相者。以動真如門作此生滅門中染淨二法。更無別體故雲性也。真如亦以此二法爲相。淨相可知。其染相者。下文雲。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即有染相。

  是故修多羅中依于此義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 引證中依于此義乃至涅槃者。依此同相門。如上本末不覺。本來即真如。故說一切衆生性自涅槃不更滅度。故經雲。一切衆生即涅槃相不複更滅。言菩提之法乃至無得者。依此同相門。如上始本二覺。即是真如。故諸佛菩提非修得也。又前約不覺即如故。衆生舊來入涅槃。今約覺亦即真故。諸佛菩提無新得也。言非可修相者。望前涅槃非是了因修顯故。言非可作相者。望前菩提非是生因所作故。畢竟無得者。此之二果即性淨本有故無得也○自下釋伏疑。疑雲。若衆生已入本來涅槃更無新滅。即已同諸佛。何故不能現報化等色身耶。

  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 釋雲。法性自體本無色相可見。如何使現色等耶。故雲亦無色相可見。又疑雲。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見法故不現二色者。諸佛何故現報化等種種色耶。釋雲。彼見諸佛種種色等者。並是隨衆生染幻。心中變異顯現。屬後異相門。非此同相門中。本覺智內有此色礙不空之性也。又亦可本覺不空恒沙德中亦無此色相故。雲而見色相乃至不空之性也。何以得知彼法體中無色相者。釋雲。以本覺智相非是可見之法故也○異相中先喻後合。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合中隨染幻差別者。是無漏法也。性染幻差別者。是無明法也。以彼無明迷平等理。是故其性自是差別。故下文雲。如是無明自性差別故也。諸無漏法順平等性。直論其性。則無差別。但隨染法差別相故。說無漏法有差別耳。如下文中對業識等差別染法故。說本覺恒沙性德。又由對治彼染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也。如是染淨皆是真如隨緣顯現。似有而無體。故通名幻也。上來染淨不同。釋心生滅竟○自下第二釋上立義分中因緣。于中有二。初明生滅因緣義。後從無明所起識下。顯所依因緣體。前中有二。初總標。後別釋。

  複次生滅因緣者所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標中言因緣者。梨耶心體不守自性。是生滅因。根本無明熏動心體。是生滅緣。又複無明住地諸染根本。是生滅因。外妄境界動起識浪。是生滅緣。依是二義以顯因緣。諸識生滅相集而生。故名衆生。而無別體。唯依心體。故言依心。即是梨耶自相心也。能依衆生。是意意識。依心體起故雲轉。轉者起也○下別釋中初問。

  此義雲何 此心作衆生義雲何也○下別顯示。于中有叁。先釋所依心。次釋意轉。後釋意識轉。

  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 初中言阿梨耶者。是上所說心。即是生滅之因。有無明者。于梨耶識二義中。此是不覺義。即生滅之緣。欲明依此因緣意意識轉故。言以依等也。上總中略標其因故。但言依心。此別釋中具顯因緣故。說依心有無明也。問上說依覺…

《大乘起信論疏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