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疏卷第二
解釋分中有二初結前生後。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 二正明解釋。釋文中有叁。一標數。二列名。叁辨相。
解釋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顯示正義 列名中。初顯示正義者。正釋所立大乘法義。
二者對治邪執 次正理既明。情惑斯遣。故有對治邪執。
叁者分別發趣道相 邪執既亡。次辨趣正階降。故有分別發趣道相。○辨相中。釋上叁名即爲叁段。初中有二。先總。後別。總者。釋上立義分中。衆生心攝一切等也。別者。釋上立義分中何以故下二門別義也。總中有叁。初依法開門。二列其二門。叁二門該攝。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爲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初中言一心者。謂一如來藏心含于二義。一約體絕相義。即真如門也。謂非染非淨。非生非滅。不動不轉。平等一味。性無差別。衆生即涅槃。不待滅也。凡夫彌勒同一際也。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也。謂隨熏轉動成于染淨。染淨雖成。性恒不動。只由不動能成染淨。是故不動亦在動門。是故下文雲識有二義中本覺是也。上文生滅門中自體是也。勝鬘中。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等者。此約生滅門說也。楞伽雲。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等。又雲。如來藏者。爲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識藏。又雲。如來藏者。爲善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猶如伎兒作諸伎樂等。廣如二部楞伽中說。此等並約生滅門說也。然此二門。舉體通融。際限不分。體相莫二。難以名目。故曰一心有二門等也○該攝中。初立次釋。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言各攝一切法者。上立義分中直雲攝。今釋中雲各攝者。以真如門是染淨通相。通相之外。無別染淨故。得總攝。如微塵是瓦器通相。通相之外無別瓦器瓦器皆爲微塵所攝。真如門者。當知亦爾。准以可知。生滅門者。是染淨別相。別相之法。生滅所攝。又以此是真如與緣和合變作諸法。諸法既無異體。還攝真如門也。以瓦器收微塵等。以此二門齊攝不二故。得說爲一心也。問二門既齊相攝者。何故上文真如門中。唯示大乘體。不顯于相用。生滅門中。具顯叁耶。答真如是泯相顯實門。不壞相而即泯故。得攝于生滅。泯相而不存故。但示于體也。生滅是攬理成事門。不壞理而成事故。得攝于真如。成事而理不失故。具示于叁大。問前既泯相相不存故。但示于體。亦可攬理理不存故。應但示相用。答不例也。何者。生滅起必賴于真故。攬理理不失。真如未必藉生滅故。泯相不存。泯相不存故。唯示于體。理不失故。具示于叁。是故攝義是齊。示義別也○下征責釋成。
此義雲何 責雲。若二門各別。不可相從。若本唯一心。未容影攝。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答中言不相離者。以體相不相離故。如金與莊嚴具。若以金收具。具無所遺。以具攝金。金無不盡。良以二門一揆全體遍收。此義亦然。思之可見○第二別釋中有二。先別辨二門。顯動靜不一。後從生滅門入真如門下。明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前中釋二門即爲二段。真如門中。初標。次釋。釋中二。初舉如體離言。以明觀智境。釋上立義分中真如義。二複次真如者下。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釋上立中真如相也。初中有二。一總舉法體。二問答釋疑。初文有二。初正顯如體。二以一切言說下會執釋名。前中有叁。初就實略標。次一切法下。會妄顯真。叁是故下。結真離妄。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初中一法界者。即無二真心爲一法界。此非算數之一。謂如理虛融平等不二故。稱爲一。又對下依言有二義故。今約體但雲一也。依生聖法故雲法界。中邊論雲。法界者。聖法因爲義故。是故說法界。聖法依此境生。此中因義。是界義故也。言大總相者。二門之中不取別相門。于中但取總相。然亦該收別盡。故雲大也。此一法界。舉體全作生滅門。舉體全作真如門。爲顯此義故雲體也。軌生物解曰法。聖智通遊曰門。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言心性不生滅者。釋上法體。謂隨妄不生。約治不滅。又修起不生。處染不滅。故攝論雲。世間不破。出世間不盡故也○二會妄顯真中二句。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執者雲。現見諸法差別遷流。雲何乃言性無生滅。釋雲。差別相者。是汝遍計妄情所作。本來無實。如依病眼妄見空華。故雲皆依妄念而有差別。疑者又雲。以何得知依妄念生。釋雲。以諸聖人離妄念故。既無此境。即驗此境定從妄生。又若此境非妄所作定實有者。聖人不見。應是迷倒。凡夫既見。應是覺悟。如不見空華。應是病眼。返結准之。故雲若離于念則無等也○叁結中八句。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是故者。是所執本空故。真心不動故。由此一切諸法皆即真如也。離言說相者。非在言說音聲中故。離名字者。非在文句诠表中故。此二句言語路絕。非聞慧境也。離心緣者。非意言分別故。心行處滅。非思慧境。上來離僞妄故名真。自下離異相故名如。又下叁句。展轉相釋。離世間修慧境。唯正智與相應也。言畢竟平等者。雖遍通染淨。而性恒無二故也。所以得無二者。以在緣時始終不改故。雲無有變異也。所以在有爲中得不變異者。以不同有爲可破壞故。此則在染不破。治道不壞也。唯是一心者。結歸法體。故名真如者。依義立名○第二會執釋名中有二。先釋後結。釋中有叁。初正會治執。二言說極下約名釋疑。叁此真如體下約相釋遣。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初中言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者。明言教非實不可如言取也。但隨妄念等者。釋成無實所以也。恐諸凡愚聞上真如名。則謂論主自語相違。上文既雲離名字相。何故複立此真如名。故今釋遣假名非實。不相違也。亦言無相者。遣于相也。良以名依相立。俱是遍計所緣故。楞伽雲。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故今雙遣也○二別約名中二句。初立名分齊。次立名之意。
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 初中疑雲。既絕名相但假立客名者。何故不立余名而唯雲真如耶。釋雲。真如者。是言說之極。謂此名之後。更無有名。則諸名之中。最後邊際。故攝論中十種名內。真如名是第十究竟名。故雲極也。因言遣言者。立此極名。爲遣于名。若無此名。無以遣名。若存此名。亦不遣名。如打靜聲。若無此聲則不止余聲。若爲存此聲數數打靜。即自喧故。亦非止聲。當知此中意趣亦爾。善須消息○叁別約相中二句。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言此真如體無可遣等者。有二釋。一約觀釋雲。外人見前文雙遣真如名相。謂真如本體亦是可遣之法。則生斷見。故今釋雲。但遣虛妄名相。不遣真如實法。以是妙智觀境故。何以不遣者。下句釋雲。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無法可遣也。外人既聞真理不遣。則謂有法可立。當情緣執。故雲亦無可立。以離妄情故。何以不立者。下句釋顯。可知。二約法釋雲。無可遣者。非以真體遣生滅法也。何以不遣者。釋雲。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以生滅門中一切染淨等法。即無自性。不異真如故。不待遣也。亦無可立者。既諸生滅等法未曾不真故。此真如不待立也。何以不待立。下句釋雲。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以一切生滅等法本來同如故。此真如未曾不顯。更何所立也。又准上文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言。此中應成四句。一約真無所遣。以俗即真故。二約真不待立。即俗之真本現故。叁約俗無所乖。以真即俗故。四約俗不待立。即真之俗差別故。由是義故。不壞生滅門。說真如門。不壞真如門說生滅門。良以二門唯一心故。是故真俗雙融無障礙也。此四句中前二句在真如門。後二句在生滅門。以此中是真如門故。但有二句耳。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 當知下第二結離言絕慮也○就第二問答釋疑中。先疑真絕修問。後舉真勸修答。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 問中。雲何隨順者。問方便觀。而能得入者。問正觀也○答中亦二。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 初中言雖說雖念皆無能所者。明念即無念非滅于念。非滅念故。名雖念。離于斷見即無念故。皆無能所。離于常見。于一念間離此二見見此無二之法。故能稱順中道隨順法性也。又亦可雖在于彼言念等中。觀此念等常無能所。雖未能離念。而順于無念。故名隨順。此釋方便觀也。久觀不已。即能離茲妄念契彼無念真理。故名正觀。雲得入者。觀智契入也。十地論雲。智者智行處故。又雲。是境界難見。自心清淨可見此境界不可說也。又華嚴雲甚深真法性妙智隨順入故也。是故當知。雖非妄念境界。不可生于絕分想也○自下第二依言真如中。文有叁。初舉數總標。二開章略辨。叁依章廣釋。
複次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 初中依言說有二義者。顯此二義。若離于言。即唯一味。今既依言故。說有二。不可即隨言執取也。但爲生物信解故說此文。故地論雲。何故不但說無言。示現依言求解故。
雲何爲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 言如實空者。此以如實之中空無妄染故。雲如實空。非謂如實自空。此則如實之空。依主釋也。以妄空故。遂能顯示真理。故雲顯實也。故中邊論雲無能取所取有。有能取所取無。是名空相故也。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不空者有二種。一異妄無體故雲有自體。二異恒沙有漏煩惱故雲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攝論雲四德本有故也。佛性論偈雲。由客塵空故。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彼長行廣釋。可知○廣釋中先空內有叁。初略明離染。非略能盡故。次廣釋。非廣能周故。後總結。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前…
《大乘起信論疏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