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情無不是覺。譯經訛也。應雲證諸衆生皆有圓覺。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覺性雖圓遇教不同。欣趣有異故。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遇于勝教皆成。即明無別定性。反明不遇勝緣則隨所聞成小。文無者略也。由此名不定性。故上標頓漸。四外道性。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 內心雖勝。宿遇邪宗既熏其心。積習成種。故于聖道難起信心。上明邪種也。下明師過雲。

  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意顯此性定是新熏非自本有。故雲非衆生咎。前諸種性亦例此知。但文略也。則知衆生本同覺性。但遇教成差有大有小有邪有正。故知發心之者。切須善辨宗途。然余經論目第五性雲無性者。但明本來不覺染心相續。未有邪正師教所熏。無叁乘種故聞亦不信。由此濫于本有。今雲外道性者。決了新熏之義彰矣。叁結。

  是名衆生五性差別 二答修悲智。既識輪回之病用心。免落異宗。即須依解修行速求證入。然菩薩修行不出悲智二利。故須明之。前問中先智後悲。今答則先悲後智。意表即智之悲即悲之智無先無後。故互明之。文中二。初悲。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 前問雲。當設幾種教化方便。今答意雲。但以大悲方便示現種種形相。順逆隨時無定種數。言唯以大悲方便者。雖遇種種之機。唯用此二各隨其類而應化也。但有大悲必能普化。但有方便必稱根宜無其過累。故思益經雲。衆生行世間而不知世間。菩薩行世間明了世間相。世間虛空相。虛空亦無相。菩薩知如是。不染于世間。

  開發未悟 令知妄法本空真法本淨。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 如觀音隨叁十二類而應其身。

  逆順境界 論雲。或爲眷屬親友。或爲怨家。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與其同事 四攝中之一也意該余叁。余叁者。布施愛語利行。

  化令成佛 不取余乘。故法華雲。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菩薩因地之時必發度生之願。乘此願力所生之。處更不退轉。心若疲倦即憶昔願力。以自策勵所爲。不是隨情故雲皆依願力。又非希望報恩。亦非愛見之悲。故言清淨。雲無始者。同體大悲稱性大願性本具之。非別新得但由迷悟有發不發。發即無始二智。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大圓覺 此下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對前大悲下化衆生。

  起增上心 決定趣向。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彌論諸行速至佛果若。無願力則多退轉。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決定不趣余乘。不同前隨五性。故言莫值等。

  依願修行 亦是所爲不隨情逐念。但依願力而自策勵。如前悲中所說。願是總相通悲通智。故二段中皆說願力。具悲智願即菩提心。

  漸斷諸障 理雖頓悟其空。事乃漸除方盡。

  障盡 即下解脫。

  願滿 即下證大圓覺。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 障盡則行住坐臥一切時中觸向無非解脫故以清淨法殿喻之。

  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願滿則觸目對境。一切諸法無非圓覺。故以妙莊嚴域喻之。域謂強域。偈贊中二。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于生死

  示所斷也。長離而廣。此合而略。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勸令斷也此及明種性亦長離此合。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上來究輪回之根竟。

  此下第四略分修證之位也。既顯覺智之源。複究輪回之本。已知圓覺凡聖無殊。但未辦隨順圓覺之心從凡至聖如何差別。故次明之。言略分者。叁賢統爲一位。十地等覺合之一門。修即修圓覺。證即證圓覺圓覺無差。約修智以明位地。文四。初叁之初。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次陳辭句文中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于一味淨覺之中。說輪回本末種性差別雜染等法。而無乖失故不思議。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立相之教染淨迢然。破相之宗染淨俱絕。今顯出覺性染淨融通。故此之前未曾聞見。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蕩除細惑。二請後中文二。一正問。

  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 舉所正覺性。問能證位地。覺心一味因果皆差。二義既乖故須起問。二結益。

  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下叁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正說中長行二。一明圓覺無。證二明對機說證。初中二。一法二喻法二。初正明無證。後征釋所以。今初。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 非前五性及貪愛等輪回差別之性。

  性有 前差別性皆有圓覺。

  循(循隨)諸性起 圓覺不守自性。隨緣遍諸差別之性。諸性起時全覺性起故法身。不增不減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

  無取無證 非當情之境。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 次下便自征釋所以雲。

  何以故 何以無菩薩衆生。

  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約有幻垢名曰衆生。對離幻垢名爲菩薩。故二皆空。然前輪回及此修證皆雲無者。前似岸移。此如鏡像。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夫眼能見一切。唯不能自見眼根。又如眼光照矚物時。境則萬差見即是一。故雲平等。但約于凡聖無分別勝劣之心。說平等義。亦無有能作平等之者。二對機說證文二。一總標大意。二證位階差。前中二。今初功用有殊。

  衆生迷倒 衆生若無迷惑顛倒。則無差別之義。故先標此。約之以明證覺差別。迷倒之體即根本無明及叁細六粗。論中亦約翻此。以顯始覺階位。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執之爲實。

  于滅未滅 即論四位中前叁覺前不覺後也。謂障習漸盡如一分塵盡一分鏡明。

  妄功用中 七地已還皆是夢中修道。故華嚴有夢渡大河之喻。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虛妄。如夢中以藥治病得差寤後則藥病俱無。故言妄功用也。

  便顯差別 正是總標位地。二功極不異。

  若得如來寂滅 諸佛同證此理故。

  隨 與本相應。

  順 無乖也非謂起心別求寂滅。

  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無能所也。意明心念。不生不見有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令寂。二證位階差文中二。一明依位漸證。二明忘心頓證。初中四。一信位。二賢位。叁聖位。四果位。此四即論中逆次約息除生住異滅四相粗細。寄顯反流四位以明始覺分齊也。然心性離念本無生滅。良由無明迷自真體鼓動起念。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粗微著不同先後際異。先際最微名爲生相。中間二叁名住異相。後際最粗名爲滅相。今因本覺不思議熏力。起厭求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于本覺。益性解力。損無明能。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平等平等無別始覺之異。大意如此。今以論意釋之。初信位者。論寄息于滅相。經文分叁。一標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此初一段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不約凡迷即無位地。故先標此翻之彰信。即論文翻四相成四位之謂也。

  由妄想我 我體元無妄想爲有。四生九類無不皆然。

  及愛我者 執爲我故便生愛著。上句我體即所執也。此句我見即能執也。具明我義下自有文。

  會不自知念念生滅 我體本無。唯心故有。心既念念無常。我亦念念生滅。故淨名雲。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故。論雲。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故說無始無明。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迷執之過也。由執我故。順我則愛違我則憎。故著五欲。二明聞法覺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 即聞熏也。

  淨圓覺性 即內熏也。

  發明起滅 慧照朗然顯發心性。無始妄習一時悟現。如寤時覺夢然迷時即起滅。妄念是我。故妄念不自見于妄念。如眼不自見。今既開悟心冥真覺。不以妄念爲我。故以冥真之慧。照于起滅之念。起之與滅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即此生滅之心。迷性之時性即起滅。妄念還自勞役心慮。千營萬計念念不停。叁明息妄隨真。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 絕求作之心。

  得法界淨 若理法界。則法界體中絕諸勞慮塵境不生。名之爲淨。若事法界。則分別念慮之心差別塵境之法。十八界等當體不生。名之爲淨。何者。法界淨穢皆由自心。心穢則穢。心淨則淨。

  即彼淨解爲自障礙 粗念既盡得少輕安。于彼淨時心生愛著。于淨起解名爲淨解。系心在淨故成障礙。非外塵所擾。故言自礙。

  故于圓覺而不自在 結成信中證覺之相。作意于覺故不自在。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結成信位也。二賢位。論寄息成異相。文雲覺于念異念無異相等。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 見前淨解之礙也。是蹑前位以辨此位之相。即覺于念異也。

  雖斷解礙 超前位也。言雖者。預顯劣後。念無異相等。

  猶住見覺 正當此位。

  覺礙爲礙而不自在 結成地前證覺之相劣于登地。所覺是礙故能覺亦礙。此則…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