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一▪P4

  ..續本文上一頁有共不共。今此托法進修。以成圓頓觀行。即事理定慧俱無礙也。與論中修習真如叁昧。體相大同小異。小異者。彼不開爲叁也。今初泯相文字有叁。一標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謂發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須了悟身中淨圓覺性以爲行本。本即解也。依解而修方爲妙行。膏明相賴目足更。故下標本等皆同此矣。二叁釋叁。一起行。

  以淨覺心 約其所悟而起行也。以者用也。凡夫用妄。菩薩用覺。迷悟異故。

  取靜爲行 雖悟即動即靜。爲欲對治動亂之習。一向以靜境安心。漸漸修行方得成就。不取于法爲取靜也。悫雲。然覺心初建力尚尪微。理宜取靜安詳方能展照。論雲。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形色虛空地水火風見聞覺知。乃至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無自相等。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由前以靜澄心諸念不起心合靜源體非分別。故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苦自是識則不能見識。如眼不自見。今由念澄智顯故覺識也。二功成。

  靜慧發生 由前念澄覺識。慧性開明。因靜生慧故雲靜慧。比隱今顯故雲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由慧發生身心相盡塵妄不起。名爲永滅。客非本性。塵汙自體。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由離根境內心自閑。寂靜清虛輕安調暢。喧塵永息粗重長袪。叁感應。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 衆生圓明性體與佛不殊。但以妄情凡聖似隔。今身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凡聖交徹。理實而言。我之身心亦遍現十方佛中。故先德雲。黃昏戌。寂寞身心總無物。恒沙諸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佛。今但約入觀者爲主。故雲諸佛于中顯現。

  如鏡中像 如諸鏡入一鏡中諸鏡即成影像故。諸佛心入行人觀心。如影像也。然塵鏡之性本明。磨瑩即呈物像。衆生自心亦爾。心靜即現如來。故論問雲。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雲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自然。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經雲佛心。論雲法身。身心一也。皆據能現之本。若就所現應雲應化。此約心靜故。則知佛心亦然。故名爲現。非謂佛心有所現也。此乃鏡明則像像曆然。智顯則心心交映。故淨名雲。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叁結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翻雲止。定之異名。寂靜義也。謂于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若准涅槃經釋。即名能滅能調寂靜遠離及能清等。結雲以是義故名爲定相。二起幻鎖塵觀文叁。初標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同上。二正釋中五。一起行。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蹑前標解也。心性是識。識與根塵叁和合有。各無自性。但是無明迷真而起。故名幻化。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正明起行也。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無明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覺力。分覺根本不覺。始息滅相。終息生相。即是除幻。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隨機應化說法開示如幻衆生也。若觀心釋者。變起差別幻智。遍觀八萬塵勞之衆。一一稱真清淨非障非蔽。即爲開也。二功成。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 根塵既消自他無二。故能內發同體大悲。

  輕安 由悲從定起。非其愛見故。輕安暢適。叁結通。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明諸菩薩從此觀門方能起于悲智乃至佛果。四簡濫。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拂幻法也。簡識殊智。能所勝劣異故。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拂幻智也。

  幻相永離 五總結。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 結成非幻稱真之行。

  如土長苗 如種谷等依土長苗收子之時苗土俱棄。種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謂悟淨圓覺。依幻法而起幻智。從幻智而忘心入覺。入覺則前二皆袪。叁結名。

  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亦名叁摩缽底。此雲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勝位故。又等謂齊等。離沈掉故。至謂至到。到勝定故。故前有如幻叁昧。叁絕待靈心觀文叁。初標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如上。正釋中二。一起行。

  以淨覺心 蹑其所依。

  不取幻化 離第二觀。

  及諸淨相 離第一觀。

  了知身心皆爲挂礙 有身有心悉皆是妄。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礙。此下明其所用。于中又叁。謂法喻合。

  無知覺 即上所了身心也。謂身觸爲覺。心緣曰知。由此分別。障正知見。

  明 正顯靈妙之體。然此靈心上而無頂下而無底。傍無邊際。中無在處。既無當中。何有東西上下。欲言空寂不似太虛。欲言相用不從緣起。欲言知見異于分別。欲言頑礙異于木石。欲言其覺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類。故諸經教于寂靜空無呵爲邪小。于知見明覺互泯互存。各有深意。今此欲入觀門。恐知字引分別念。故宜但雲明也。

  不依諸礙 諸礙者。身心能所。不依者直造靈明。

  永得 究竟常然。

  超過 回殊對待。

  礙 前觀幻涉于煩惱。

  無礙境 前取靜同于涅槃。

  受用 屬己資緣。

  世界 共居國邑。

  及與身 宛然形質。

  心 還有見聞。

  相在 不異尋常。

  塵域 不離舊處。此由執認沒體。同他今不生情豈拘靈照。

  如器中锽聲出于外 锽字不定。恐譯人錯。遂爲叁釋。一依锽字音橫。准切韻訓和訓樂。不是器中之聲。今率愚詳之。取其聲勢不取訓字。此應是金石等中聲相也。今且現聞擊鍾磬之類。其聲锽锽然。即知锽是此類聲之相狀。譯人回潤稍拙。應雲如今器聲锽锽出外。二作鐄字音同。即大鍾也。是諸器中之一數。故雲如器中鐄。准此則順本經文。回潤非失。但筆受或寫錄。錯誤以鐄爲锽爾。叁者皆簧音黃。即笙簧之類。以有簧之器非一故。不局雲笙中簧。乃雲器中簧也。亦如管籥之屬。皆能發聲出于外故。准此則譯人不善此方聲韻文字。故字與音俱錯爾。後正釋喻者。前叁雖異合法皆通。皆器喻世界身心。聲喻靈明觀智。謂聲從器出。器不能拘。故聲聞四遠器局本處。以喻觀智約身心修得。身心所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身心不離舊處。但所喻相當何爭喻所依物。悫雲。如萬釣之镛星樓受礙。搖杵一擊聲振寰區。自體兼他不能留礙。豈以樓拘鍾相便響不通。形礙管聲令音不透。觀此文勢未免懷疑。複不能決通。媕婀邈之而已。意亦同前。仍法合最具。謂加樓喻世界。余准上知。

  煩惱涅槃(如器)不相留礙 如锽二功成。

  便能內發寂滅 不取幻化幻化即寂。不取靜相靜相即滅。非故寂之滅之。又但是真心實理非對靜幻。故楞伽雲。寂滅者名爲一心。此非息動之寂生已而滅。故雲內發。

  輕安(同上)妙覺隨順寂滅境界 在觀之時用心同佛。故隨順妙覺寂滅。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見。故他不及。自己心識之量亦不能造。如螢燒須彌。必須離情方契。故自不及。又依體起智爲自。根塵發識名他。不可識識智知。故皆不及。

  衆生壽命皆爲浮想 一切衆生壽命。但爲浮想任持。本無實體。故華嚴雲。一切衆生但想所持。其猶空雲是空之浮氣。了虛空者。即知浮雲畢竟非空。衆生壽命是真之浮想。了真寂者。即知衆生畢竟非真。叁結名。

  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此雲靜慮。即慮而靜故無散動。即當定義。即靜而慮故非無記。即當慧義。故四靜慮定慧平等。問既是定慧平等。雲何科雲絕待靈心。答正由不滯此二直造心源。故定慧等。釋相文中絕待之義甚明。固無疑矣。然釋相中指修行者妄情用心。故顯。雙非絕待。後但約義以結。故取雙是齊融。齊融絕待雙是雙非皆是中道故釋相與結名互顯叁觀文初皆標悟者。聞前經故。謂初靜觀修文殊中解。次幻觀修普賢全普眼前半之解。後靈心觀修普眼後半剛藏全章之解。對配前經昭然可見。然此叁門與涅槃經叁相大同小異。與天臺叁觀則義理同而意趣異。同者。一泯相即空觀也。二起幻即假觀也。叁絕待即中觀也。異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則推窮諸法性相。此多約心成行。故不立所觀之境。彼多約義生解。故對所觀叁谛。叁引例彰圓。

  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 此叁門皆依悟淨圓覺而起觀行。觀行亦皆趣入圓覺。始終不離故。雲親近隨順。佛及菩薩同證同修。隨機隨事行相各異。或多人同修一門。或一人具修多行。若叁五若百千。同之與異隨類難准。然必皆依此叁種業。叁種業中或具依叁。或一或二同時前後單複绮互。具如二十五輪所明。此是修行人之事業矣。

  若得圓證即我圓覺 趣入雖從一門。功成即叁皆圓證。若偏修一行但名親近。叁事圓通名證圓覺。四校量顯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初舉劣。後不如下顯勝。且如勸得一人二人持于五戒十戒。據諸教說。福已甚多。況令爾許億人成就辟支羅漢。具足六通八解。永超叁界十纏。而乃不如有人暫習圓覺。時中極促唯一刹那。豈況長時圓修妙觀。悫雲。牛迹巨海何可校量。聞此等者聞慧。隨順者思慧。修習者修慧。偈中唯叁。阙校量故。余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偈言 且標舉也。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于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叁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叁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禅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锽  叁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叁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上來叁觀竟。

  自此第二明單複修習文四。初叁之初。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