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二▪P2

  ..續本文上一頁以配于法。木段喻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煙喻離。灰喻遣。經文先雲灰飛。譯之倒也。定合是煙先滅余灰飛散。喻中阙于顯覺。蓋文略爾。前法後合悉。皆具有。若欲具之。應以地唯圓覺。由前木等本從地出。燒滅總盡唯有地存。如種種幻化生于圓覺妙心。幻化數重遣盡圓覺元來不動。二合。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上叁句正合喻之現文。下一句兼前密顯真覺。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前雲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故佛示用心竟。結答不作方便亦無漸次。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會通問中之文也。但能知之是幻己名爲離。但得離幻即元是覺。更無階級漸變爲覺。如人夢見身瘡問醫求藥。寤來既知是夢。更欲作何方便。若待方便修之漸離。即是實法。何幻名化。若執實有還是妄計。何名修行。故雲爾。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結成真離。亦是通結前用心之文。第二偈諷中四段。依次重諷長行。科文全同。不煩重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且標舉也。下文仿此。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標指生。無明之言長無偈有。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複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展轉拂迹長有偈無。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長離偈合。又法合及密顯真覺。長有偈無。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其結酬之文長有偈無。征釋用心竟。

  自下大文。第二廣明行相。有九問答。類束爲叁。初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次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然此叁門前前不假後後。後後必蹑前前。初中四。一開示觀門同佛。二征釋迷悟始終。叁深究輪回之根。四略分修證之位。就初門中文四文叁皆同前也。今初進問威儀。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義亦同上。次陳詞句中叁。一舉法請。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 標請修行漸次者。由普賢所問幽深。如來稱理而答。先欲消除心病。然後萬行俱修。或有聞前說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謂言知之即已都不假修。普眼欲使教法圓足。請問起行之門。故佛令持戒宴坐恒作是念等。展轉乃至觀行成就也。

  雲何 此下皆別列也。

  思惟 觀察真妄即思慧也。

  雲何住持 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下伫聽佛說。生聞慧也。從凡入聖必假叁慧。故普眼爲衆咨求。上皆問智也。此下問悲雲。

  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此同法華。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以開攝示。以悟攝入。以開示約能化悟入約所化故。約今經者。此後佛答全用先所顯示如來淨圓覺心爲本。以觀人法二空。及滅影像。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乃至等同諸佛。即是普令開悟也。二反顯請。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 反明得聞佛說方便思惟即開悟也。言聞此叁昧者。是前離幻法門也。故佛前雲。汝能修習如幻叁昧。叁結牒請。

  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 言假說者。以覺性本圓妄法本寂實無所修。但以初悟之人迷習難爲頓息。是以請于無修之中假說修習方便。下叁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第四正說。長行中四。一起行方便。二觀行成就。叁頓同佛境。四結牒問詞。今初。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標指當機。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指前征釋離幻。以爲起行之本。若執法定實。即觀行不成。故須蹑前爲方便矣正念者。則無念也。故智論雲。有念是魔業。無念是法印。論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又雲。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已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知無念是正念也。然正念與離幻反覆相成。由離幻故正念。正念故離幻。何以故。外存有法則內起緣念。內有緣念則外見有法。由此雙指在諸行初。第二觀行成就文二。初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奢摩他此雲止。止是定義。下文釋雲。至靜爲行。定有淺深。故標如來簡非粗淺邪小之定。若亂心持戒。不堪入此觀門。故先定後戒。亦可文雖先後修無先後。

  堅持禁戒 一向絕緣的不擬犯。名曰堅持。防禁根門誡約身口。故名禁戒。戒品雖多統爲叁聚。一攝律儀。二攝善法。叁攝衆生。今意說律儀。義通余二。律儀戒者。謂十無盡。取要而言。即唯四重。此四清淨則一切枝葉不生。

  安處徒衆 即同行同見人也。行業既同。互相雕琢疊共商量。爲長道緣。故須安處。故寶積經七十二雲。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聽叁世佛平等法。聞已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落。與大衆共居具四部處。更互相疑論量佛法。學問難答。叁世佛法平等得現在前。解一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

  宴坐靜室 宴默也。坐爲攝身。身住則心安。心閑則境寂。欲住身心故須靜室。靜室處衆豈不相違。此有二釋。一根性不同。故或多昏沈籍衆策。發或多掉舉宜自息。緣非爲一人而行二事。二定慧等學故。謂圓通觀行。要止觀相資。須依善友。或同見同行終日議論法門。無令用心差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故淨名雲。不必是坐爲宴坐也。雖同衆住。不妨在自房室。初中後夜或除論法轉讀。便須靜坐思惟聞思修慧圓明。豈但申申夭夭故無違也。此依定持戒處衆靜坐答住持問。二觀慧文二。初明二空觀。後明法界觀。初二空者。衆生曠劫漂沈。或墮邪小不成種智者。良由二障。一障不斷由于二執。欲除二執必假二空。故于法界文前。先作二空觀智。執亡障盡。即聖性現前應用塵沙。名之爲佛。文中二。一破執。二顯理。初中二。一我空。二法空。我空又二。一觀身無我。二觀心無我。夫計我者。既皆因五蘊。五蘊自相唯身與心。今且大段開之。然始別別分析。如此馳逐妄計何逃。若約身爲總。則色心爲別。今約我爲總。故身心爲別也。今初觀身。身爲諸愛根本。了之虛妄。則一切煩惱自除。如其耽著。則起無量過患。故淨名因疾廣說無常苦空無我。勸令患厭。涅槃喻以四蛇亦令舍離。金光明經智度論皆雲背恩。文中二。初尋伺觀。後如實觀。先因尋求伺察。方見如實之理故。今初。

  恒作是念 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當如是觀也。

  我今此身 執受既堅故遍觀也。

  四大和合 堅濕暖動假和合也。故寶積經雲。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一類歌羅邏身。若唯地大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幹麨灰終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無有堅實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即便爛壞。若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淨名亦雲。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故此經文還分四大各歸來處。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 堅礙爲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 潤濕爲水。

  暖氣歸火 可知。然氣是四大之本。不唯是風。故水火大中亦雲氣也。

  動轉歸風 淨名雲。是身無作風力所轉。謂迷性起心。心運風力轉余叁大。而有動作。作無自性。故雲無也。四大皆雲歸者。此身既合四大所成。今推身無主故還歸四大。

  四大各離 正觀之時各有所歸。即名爲離。不說命終方名爲離。故庵提遮女了義經說生死義雲。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以爲生義。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散是爲死義。此意正明即合而散即散而合。故合散之文。皆爲不自得。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且地有形礙而沈滯。風無形礙而輕舉。敵體相違。水火亦互相陵奪。故知四大相違各各差別。未審我身屬于何大。若總相屬。即是四我。若總不屬。即應離四別有我身。故雲爾也。後如實觀。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謂因前尋伺。見如實之理。定知四大非我。但約和合假名爲身。亦無實體。智論十四問雲。若自身無我而計我者。他身無我亦應計我。答亦有人。于他物中計我。如外道坐禅入地觀時見地即是我。水火風空識亦如是。又如有人遠行獨宿空舍。夜見一鬼擎一死屍來。複有一鬼來爭等。又秖緣計我而爲自身。即以余身爲他故生難也。後觀心無我。夫心無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現。根塵和合。似有緣心。內外推之。何是其體。長輪生死。由不了心。苟能了之圓覺自現。故首楞雲。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妙明。不從人得。文中二。一尋伺觀。

  四緣(四大)假合妄。有六根 四大和合成于一色。于此色上方有六根。離此色身根元無體。各分四大。色尚不存。竅穴六根更何依附。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四大爲中。六根爲外。內外和合假成此身。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由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塵妄現。由此內外根塵。引起妄心緣慮不絕。念念生滅刹那不停。緣合即有。緣散即無。推其自體了不可得。故曰假名爲心。此虛妄心雖假緣生。不離真心氣分。故曰緣氣。言似者。明非實有。緣相者。緣慮之相。後如實觀。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四緣)塵(六塵)各歸散滅 心托六塵。塵依四大。四大無體六塵即空。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