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卷下一

  第叁深究。輪回之根者。謂窮其展轉根元。推其差別種性故。于中文四。初叁。今初。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次正陳辭句文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衆深悟輪回 因舟行岸移等喻。悟得真隨妄轉。

  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決定)道眼 五眼之中即慧眼法眼。具真俗故。

  于大涅槃生決定信 永不信余。首楞雲。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余。

  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不執月運岸移等。二請後文二叁舉法問。二結益請。初中二。一問斷輪回。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遊如來大寂滅 大般涅槃。

  海 具足叁德能建大義。體深用廣故如海也。

  雲何當斷輪回根本 因前章雲。先斷無始輪回根本。故今問斷之方。

  于諸輪回 前雲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故此雲諸。

  有幾種性 既一切皆是輪回之相。未審有幾種性。二問修悲智。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法門無邊誓願學故。即從假入空成大智。

  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 衆生無邊誓願度故。即從空入假成大悲。惑病既多方藥非一。若無方便少湯添水。恐落愛見大悲。故須問也。一結益請。

  惟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慧目 即能照也。

  肅清 緣塵不雜。

  照耀心鏡 即所照也。心淨如鏡故。六祖偈雲。心如淨明鏡。身如明鏡臺。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無能無所自在圓明故。即同法華雙開菩提涅槃是無上義。下叁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 本清淨之輪回。無差別之種類等故。

  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真性無生本來清淨。衆生未悟。妄心見生。生即必滅。故是輪回。今悟實相了心無生。心既不生輪回永絕。如是忍可名無生忍。上皆贊也。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許也)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次下正說長行中二。一答斷輪回。二答修悲智。前中二。一推本末令斷。二明種性令知。初中二。一示所斷。二勸令斷。初中四。一指愛爲本。二欲助成因。叁展轉更依。四起諸業報。初中二初約貪欲以標指。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謂對所貪五欲。標指能貪之愛是輪回之本。首楞雲。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以是因緣故有生死。又涅槃雲。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貪愛何憂何怖。又佛名經雲。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爲本。先令斷者。如樹除根等。謂由于五欲引起愛心。能令衆生生死不絕。言種種者。或天屬之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恩如得惠赍等。或任運生愛。即自身及名利色味六親等。或因敬成愛因恩成愛。或因愛結恩。恩之與愛應成四句。謂因非愛等。又所貪之境衆多。故能貪之愛不一。然貪與愛亦有四句。謂貪非愛等。若對治簡境則有順有乖。若約妄簡心則皆爲過患。又唯就愛複有其叁。一惡愛。謂禽荒色荒及名利等。二善愛。謂貪來報行施戒等。叁法愛。謂樂著名義。及貪聖果而修行等。故下雲。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後約受生以結定。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 卵等四生則受生差別。故瑜伽釋衆生雲。思業爲因。殼胎濕染爲緣。五蘊初起爲生。若以四生配六道者。天及地獄化生。鬼通胎化。謂鬼子及地行羅刹是胎。余皆化生。人畜各四。人具四者。毗舍佉母卵生叁十二子。胎則常人。濕則柰女。化爲劫初。畜具四者。金翅及龍。余獸皆胎。余鳥皆卵。然著地飛空若水若陸。微細蠢動或卵胎。或濕化。不可具分品類。皆因淫欲正性命者。淫謂耽染愛著。但是情染總得名淫。縱使化生亦依業染。但約欲界輕重者。俱舍雲。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淫。四洲之人同四王界。余諸異類卵濕胎形。心染氣傳。難具分析。受性禀命莫不由之。既性命由淫。淫複由愛。故雲愛爲根本。二欲助成因。

  由有諸欲(境也)助發愛性 心也即愛之種子。

  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由外塵欲牽起愛心。亦由愛心貪著于欲。貪欲故造業。造業故受報。由此生死不斷。故肇論雲。衆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則無複生死。潛神玄默與虛空合其德。是名涅槃。叁展轉更依。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爲因。愛命爲果 欲謂貪淫。命謂身命。無愛欲則不生。無欲身則不有。當知欲因愛有。身因欲生。既有此身還生于愛。由愛身故還爲欲因。複感未來生死果報。如是展轉相續無窮。四起諸業報文中二。一別釋。二總結。初中叁。一惡業苦報。

  由于欲境起諸違 不可意。

  順(可意)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由愛彼境。境不順心便生熱惱憎嫉。憎嫉故起嗔。嗔故殺害逼惱打罵淩辱。種種惡業從此便興。亦可境稱愛心而生耽著淫盜飲啖侵奪绮妄種種惡業。文無者略也。言種種者。十不善等。

  是故複生地獄餓鬼 叁惡報也。無畜生者。取其文潤成句。以二例知。亦可翻譯傳寫脫漏。義必合有。故華嚴雲。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二善業樂報。

  知欲可厭 知愛欲心是惡道因。于彼欲境深生厭離。

  愛厭業道 怖彼惡道不造惡因。于離惡法門深生愛樂。

  舍惡樂善 比由愛欲故造惡。今知欲可厭故。舍十惡樂十善也。

  複現天人 樂報也。華嚴雲。十善業道。是人天受生因。判雲樂報。粗相言之。若論人間八苦天上五衰地居斫截殘害驅擯。豈能免苦。若于天鬼畜中。開出修羅即戒六道。叁不動業報。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 知其愛惡愛善俱未免苦。棄彼愛心樂修舍法。舍法即四禅八定。而不知樂舍之心還同彼愛。故雲還滋愛本。

  便現有爲增上善果 上二界殊勝依正二報也。由于欲界修得此定。各隨其地而生彼天。二總結。

  皆輪回故 愛爲根本故皆輪回。

  不成聖道 不了自心故非聖道。前指無明此標貪愛。發潤備矣。然十惡業一向須除。十善八定則但除其病。第二勸斷文叁。初正勸。

  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既知生死皆由貪愛故。欲脫生死先斷此二。遠公報應論雲。夫事起必由其心。報應必由于事。是故自報以觀事而事可變。舉事以責心而心可反。渴者喻其至切。二通妨。恐有難雲。若爾雲何菩薩亦有貪愛故受生邪。故下通雲。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菩薩示現受生。非愛爲本。但以大悲益人爲利。欲行教化。須現受生示同凡夫同事利物。故淨名雲。衆生病則菩薩病。示現等者悲深也。非愛者智深也。叁顯益。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先能除舍方可勤求。如出礦金始堪爲器。故首楞雲。如是貪欲。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有無二無無二亦滅。于佛菩提方可希冀。問從前但雲貪愛。何故此雲及除憎愛。答由愛身愛境。境違于情或身被惱。故生憎也。是知憎亦由愛。故雖兼憎意但說愛。二明種性令知者。謂由前說始終動靜乃至思度佛境皆是輪回。故彌勒問其種性。意雲。比聞余教只言五道輪回。今何得叁乘行人亦未能免。故佛爲說。由本貪欲顯出五性。故屬輪回。不以悟淨圓覺爲本因故。然菩薩性中修證行相。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余如廣疏。文中二一總標因依。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厭惡樂善。叁乘教熏積習既深遂成別性。楞伽雲。隨說彼而成。皆名教熏起。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若遇邪師教者。則于人法二我極爲堅執。名之爲深。若遇二乘人說人空理。于法雖未離愚。于人已無堅執。對前爲淺。若遇菩薩及佛。深淺相望可知。二別釋差等文二。一所依。二障。

  雲何二障 依起信釋。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根本無明也。不達法界性相。是礙正知見義故。故彼論雲。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六種染心也。叁細乃至起業受報。是續生死義故。故彼論雲。此清淨心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染心義者。名煩惱礙等。廣如彼說。二能依五性文叁。一征。

  雲何五性 此皆新熏。不同法相宗中本有之說。兩宗五性義見懸譚。今此又與彼所引楞伽等文大同小異。如文詳之。二釋中二。一總明未熏。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本以發心修證約斷二障。故成五性。此都不斷故非五數。亦未發心遇教。故言未熏。若據楞伽之文。即當第五無性。二熏成五性文四。一二乘性合辨二也。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 知生死苦止息攀緣。故雲除事。其實未能除叁細也。意責不先悟理但先除事。故有先除未斷之言。

  但能悟入聲聞緣覺 障有事理。執有人法。今唯斷于前。故雲但能。

  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雖至長者之家。猶在後園除糞。止宿草庵未敢當堂。故雲爾也。二菩薩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此約地前以辨其相。故言已伏。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約入地乃至果位以辨其相。故言永斷及菩提等。叁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定知身心本來具有。以已證知一切…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