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二則非真”,一乘理,乃絕對者,其余二乘,皆是相對方便之法,能獲一乘理,則知余皆虛假也。
《壇經》,宗複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惠能曰:“爲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華。
清淨法身,乃最終極之終極,最純粹之純粹,自性之本體,萬物之根源,故曰“妙中之妙”。天者,非叁十叁天之天,乃第一義天,以一義入一切義,以絕對破一切相對,如金剛能壞萬物,故名金剛慧,慧者,用也。
〈荷澤語錄〉:“用金剛慧,斷諸地位煩惱,豁然曉悟。”
〈證道歌〉:“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佛性本體,如如不動,湛然空寂,而有本智妙用,妙用恒沙,而體寂不動,體寂不動,而應用無方,故曰體用一如,亦名妙明真心。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佛性充滿十方,隨方起用,而無所得,故曰“用而不有”,只此無得,便是真空本體,本體雖空寂,而妙能起用,故曰“空而不無”,只此不無,便不落于空洞斷滅,便成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真空是體,妙有是用,體用一如,無別無二,是名叁身四智。
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摩诃般若是慧,清淨涅槃是定,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慧是定因,定是慧果,定即是慧,慧即是定,故名定慧等。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異體同。
般若者,佛性本智妙用也,無見聞覺知之見,而有本智妙用之見,本智不離本體,故曰“般若無見,能見涅槃”。
《大般若經》雲:“見無所見即真見,知無所知即真知。”
涅槃者,佛性本體也,本體無生,而能生般若,體即是用,用不異體,故名“名異體同”。
隨義立名,故雲法無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佛法本來無名,而名之曰般若,曰涅槃,曰實相,曰法身,曰如來,皆是隨義立名而已,故曰隨拈一法,皆是佛法。《金剛經》雲:“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涅槃體上自有本智妙用,故名真佛法身,妙用不離本體,用而無用,見而無見,故名“如來知見”。
《壇經》,六祖曰:“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爲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衆生知見,即是世間。”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如見分明,不一不異。
如來知見,乃真知真見,能知空寂之心,謂之真知,能知無生之見,謂之真見,知見分明,故能入于不二法門。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處處能通,連即理事無礙。
動是用,寂是體,體用不二,故動寂常妙。理事二障已除,故理事皆如。如者,無障無礙之謂,故處處能通,入于不思議解脫法門。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雙亡,體用不異。
見性之後,六根皆是佛性本體妙用,不受熏染,故名正定,又名金剛慧。
沩山上堂曰:“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僞,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爲,澹泊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見性之後,六識轉爲四智,故曰“六識不生”,心能如如,則一切境自生自滅,毫不相幹,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迹,故曰“境滅心空”,然此之謂滅,不是斷滅,乃因一切境皆變爲佛性,皆是妙用,不可于境上分別心,不可于心上分別境,打成一片,故曰“心境雙亡”,心境既雙亡,則體用自然不異矣。
真如性淨,惡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真如之性,常樂我淨,而能鑒照,隨緣緣感,應用無方,如一月印于千水,水異月同,如十燈照于一室,燈多光一,《華嚴經》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能見聞覺知,雖能見聞覺知,而性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槃,無不能無,有不能有。
佛性體空,無所不在,而無相可見,無青黃赤白,無遠近長短,故曰“空即無相”。真如性寂,本自不生,今則不滅,故曰“寂即無生”。無生之性,不受薰染,善惡罪福所不能拘,垢淨靜亂所不能攝,本自無生,故不厭死,本自無死,故不樂涅槃,自本體上觀之,涅槃生死,皆是假名,皆無法于佛性中立足,自妙用上觀之,涅槃生死,皆是妙用,皆不離于佛性本體也,本體雖空,而有妙用,故曰“無不能無”。妙用雖無窮,而不離空寂之體,故曰“有不能有”。
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皆是大定。趙州曰:“汝輩被十二時所轉,老僧能轉十二時”,無所得者,無所往而非佛性,所謂隨拈一法,皆是佛性。
叁世諸佛,教旨如斯,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至于達磨屆此爲初,遞代相承,于今不絕。
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宗旨如此,即菩薩慈悲,接引有情衆生,其宗旨亦如此,昔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破顔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自迦葉傳至達磨二十八代,祖祖相傳,皆傳此心,無住者,即《金剛經》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達磨來中土,爲第一祖,傳受不絕。
所傳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終不妄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秘教者,唯證與證乃能知之,以心印心,無有別法,謂之秘教,非秘密傳授之謂也。惠明問六祖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祖曰:“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如王髻珠者,如鵝王頂上之珠,最爲珍護,譬如自性心珠,乃諸佛所護持,惟有已明心見性者,方與印證,其余末悟者,終不妄與印證也。
見性之人,福慧具足,知見與佛無二無別,方能建立道場,宏揚宗旨。
〈證道歌〉雲:“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爲初祖,六代傳依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衣爲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
衣表信仰,法表心得,余此之外,更無別法。
《壇經》,五祖謂惠能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知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
內傳心印,印契本心,外傳袈裟,將表宗旨,非衣不傳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
衣所以表位,法所以傳心,惟有契悟宗旨,與佛無二者,方能得衣。
心印者,印證明心見性之心。
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證無生法忍之後,一真皆真,無有虛妄,真心空寂,無所不編,能達此境,便能明了法身真實境界,法身已了,則叁身皆俱,叁身皆俱,則四智亦足,叁身四智,圓滿無虧,便是真解脫。
《荷澤顯宗記溯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