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一▪P4

  ..續本文上一頁諸大衆默然而聽 既蒙許說願樂欲聞。潔已虛心收視反聽而寂默也。贊許伫聽之文。下十一段皆同此釋四正說下十段文皆有其二。初長行後偈諷。今初分四。一標示真宗。二推窮妄宰。叁釋成因地。四結牒問辭。一中又二初明本有覺心。後明悟則成佛。初中又二。一示本體。

  善男子。無上法王 佛也。于法自在更無有上。然雖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圓覺。且塵經未出寶藏猶薶。既不自知宛受貧苦。唯佛全得其用故。但標大覺有之。

  有大 當體無邊。

  陀羅尼 此雲總持。謂圓覺體中有塵沙德用。從本已來持之不失故。然總持有叁。謂多字一字無字。今即無字也。故大寶積經陀羅尼品雲。如來之智攝諸善巧。所有宣說無不清淨。無有少法所得。皆歸于空。乃至此是諸菩薩等入陀羅尼門。若據智論即雲。陀鄰尼梵音小異爾論自翻爲能持。亦雲能遮。謂種種善法持令不失。惡不善心遮令不生。既言持善遮惡即是萬行之本故。此標之矣。

  門 出入義也。出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中出故。次文雲。流出一切等。下說生幻化無明等。入者若了悟圓覺體用。則百千萬法悉皆悟入。故下文雲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乃至遍滿等。是知欲了萬法。須從圓覺中入。又從本起末爲出。攝末歸本爲入。又迷之則出。悟之則入。有出入義故名爲門。此中門者是根本義。不同世法門淺室深故。寶積經連前次雲。由是門故出生廣大差別覺慧。此則無門之門。門清淨故。形相門者。則爲非門。所言門者。猶如虛空。一切諸法依于虛空而有生滅。又荷澤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皆說根本矣。

  名爲圓覺 上但述義相。今則正指法體也。已如題中所釋。二彰德用。

  流出 非別有。法從中流出于外。但依覺性顯示諸門。功德無有窮盡。應用無有疲厭。名爲流出。故論雲。若心有動則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爾。

  一切(總標)清淨 簡諸有漏有漏之法皆真理故。性本無故。

  真如 圓覺自性本無僞妄變異。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又真者體非僞妄。如者性無改異。僞是詐僞。鋀如真金。妄是虛妄。影如本質。異就橫說。多物同時而各殊改。約豎論一體先後而變易。今皆離此故曰真如。謂此實體于未來常如過去。于色中常如受中。真實相如非爲妄似。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竟無變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雲。真如用者。諸佛因地攝化衆生不取相者。以如實知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盡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

  菩提 此翻雲覺。義見題中。始本不二無法不知。本無無明故雲覺也。二叁四智及發心伏心明心。出到無上五種菩提。皆此攝也。因圓果滿無不由之。業用無邊不可具載。

  涅槃 此方正名寂滅。取其義類乃有多名。總以義翻稱爲圓寂。謂覺性既圓無法不寂。本無生死。具足叁德。翻叁雜染等。故二叁四種亦皆此攝。故彼經雲。能建大義。又華嚴雲。不爲菩薩示現涅槃。欲令常見佛圓滿故。但爲令衆生生欣樂戀慕故。現出現沒。佛日常現淨心器中。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及 簡因果義別也。又非但流出理果亦及因也。

  波羅 此雲彼岸。

  密 具雲蜜多。此翻雲到。若回文順此方俗。應雲到彼岸也。謂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然一切衆生即寂滅相不複更滅。但以迷倒妄見生死名爲此岸。若悟生死本來空寂名到彼岸。且約對翻六蔽略有六種。謂性無悭貪。毀禁。嗔恚。懈怠。動亂愚癡。順本性故。修行施戒忍進定慧。既稱性而修。即皆到彼岸菩提資糧論中慧爲初者。由慧成五。五助慧故。故彼論雲。既爲菩薩母。亦爲諸佛母。般若波羅蜜。是覺初資糧。施戒忍進定。及此五之余。皆由智度故。波羅蜜所攝。起信攝爲五者。止觀相由定慧相。即故唯識。開爲十者。助治十障證十真如故。若總翻諸染即八萬四千。義如下釋。

  教授菩薩 顯上所流真如等法之業用也。菩薩是所。教真如等是能。教故謂真如是理次二是。果波羅蜜是因理實因果是可軌故。謂約其情執即似都無情。既本空此非新得。頓悟理者。依之修行能生物解。名爲教授故。論雲。順本性故修行檀等。涅槃亦說諸佛師法。後明悟則成佛。上且標宗未爲酬問。今顯悟之成佛方名本起之因。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牒其所問。

  皆依 無佛不爾。

  圓照 即能照也。離于偏局。

  清淨覺相 即所照也。寂寥虛廓了無情塵亦可照。體清淨是覺之相。非關能所。但以初悟能所未忘故雲相也。此正同善財初遇文殊。表信智見其身相。後見文殊。表證智不見身相。

  永斷無明 本覺既顯無明本無。畢竟不生名爲永斷。

  方成佛道 塵沙諸佛以此爲因。第二推窮妄宰文二。先示其相。後顯本空智。論雲。佛有二種說法。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正是此也。初中叁。謂征釋結。今初征。

  雲何無明 征釋此者。有其二意。一由前雲永斷無明。恐謂定有可斷欲待斷盡方成佛道故。今征釋顯其本空。二謂此無明是八萬塵勞之根。十二因緣以首。河沙煩惱由此而生。塵劫輪回以之不絕。非想定後還作狸身。無爲坑中猶名病行。今欲明清淨覺性。欲示圓頓妙門。不先推破無明。所作盡扶顛倒。故決真心本有。便推妄性元無依此。了悟分明始得名爲因地。二釋言無明者。無他智明故。謂雖有本覺之明。而無始覺照了。始覺從緣始顯。對本故名爲他。論名不覺。但文異爾。亦名爲迷。亦名顛倒。論雲。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等者。明迷自也。此雲妄認四大等者。明認他也。然迷自必認他。認他必迷自。二文互舉。其業用者。論說能生叁細。此雲。由此故有輪轉生死。然一切有漏之法。無不是此任持。無不是此發起。故論又雲。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無明而得住持。此下文雲。身心等相皆是無明。文中叁。一案定其非。二正釋其相。叁出其過患。今財案定其非。但雲顛倒未顯其相。

  善男子。一切衆生 除了圓覺性者。其余悉該。

  從無始來 未曾悟故。

  種種 如下所明。

  顛 心識狂亂。

  倒 背覺合塵倒有所執。顛但荒狂由顛故倒。如由迷自故認他也。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如人乍至川原。或入聚落。忽然心惑以東爲西。既一方迷余叁俱轉。故雲易處。然正迷之時方亦不轉。勿然醒悟還是舊方。反推此迷了無蹤迹。無本來處。無今去處。二正釋其相者。即迷自法身真智。認他四大緣念是無明之相也。故肇公雲。法身隱于形殼之中。真智隱于緣慮之內文二。一法。

  妄認四大爲自身相 認爲我也。然四大從緣假和合有。無我無主。畢竟是空離我我所。又如下文。皮肉筋骨皆歸于地等。然凡夫種種造業長劫輪回只由迷自法身執此四大爲我。

  六塵緣影爲自心相 此有二釋。一者六塵是境識體是心。心對根塵有緣慮相。慮相如影舉體全無。自心靈明本非緣慮。今認緣慮謂是自心。念念隨之漂沈苦海。如珠明徹本非青黃。對青等時即有影像。愚執其色謂是其珠。如迷自心認緣影也。故唯識雲。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爲遣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亦是法執。佛頂經雲。此是前塵分別影事等。故知緣影決定是空。若清淨真心本無緣慮。靈知不昧無住無根。今認緣心誠爲妄矣。二者此一句。經譯者回文不盡。應雲緣六塵影。六塵影是所緣。妄識是能緣。六塵無實猶如影像。從識所變。舉體即空。故此緣心亦無體也。余同前解。前標顛倒雲種種者。通論則我法二執。于中各有種種相轉及凡夫二乘。各有四倒。若克就此文。即上迷身迷心。總有四對顛倒。謂四大非我認爲我。法身真我而不認。是第一對。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法身真實。本有而見無。是第二對。緣念生滅認爲真心。真心了然而不自認。是第叁對。緣念如珠中黑色。全空而執有。真心如珠中明相。實有而見無。是第四對。一叁我執。二四法執。如斯等見不因師宗。但是凡愚任運如此。既四對八只不同故雲種種。二喻文二。初直喻前文。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翳眼觀空裏。無華妄。見華。捏目望月輪。月邊別見月。空華幻月皆喻妄見。衆生一念迷心。翳自圓明覺性。而于圓明體上妄見生滅身心。故曰空實無華病者妄執。妄執之言。正對前妄認之語。若悟真如無相。但是一心。如空本無華。天唯一月故。首楞雲。見聞如幻翳。叁界若空華。聞複翳根除。塵消覺圓淨。又雲。汝身汝心。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亦可別配二喻。謂華喻認身。月喻認心。身則但因心迷當體妄認。如空華但因眼翳外無別依。心則內根外塵相依而起。如幻月下因捏目上因本月相依而生。故配身心昭然義現。然月喻例華亦應雲。月實無二捏者妄執。經文影略故不具之。又爲一解。翳捏皆喻見分。空華二月皆喻相分。眼喻智慧。空及本月喻真理。世親般若論以翳喻相分者。據釋處之意。取所見之華也。後展轉到見。

  由妄執故 牒前生起轉計所以。

  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虛空之性清淨無物。今執華生空處。即似空變成華。妄見空華。無生而生。無物成物。是迷惑虛空之性也。

  亦複迷彼實華生處 既執華從空生。即不知從翳而起。翳則實是華之生處。非謂真實之華。若具法合。應雲。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複迷彼身心生處。此乃但怪空裏有華。不覺眼中有翳。外嫌身心苦惱。不知內畜迷情。叁出其過患。

  由此 因前妄認身心相也。

  妄有 生死不實。

  輪轉生死 妄執身心。若無過患任其長執。不必化之。既由此執塵沙劫中輪回不絕。地獄鬼畜八苦五衰爲害之深。故須開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