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批注▪P3

  ..續本文上一頁秉性難移是也。”此亦宿世五蘊扣在裏面而生此奇特性情耳。此種五蘊,共分五十種,列表如下:

  五十種五蘊

  色陰十種

  身能出礙:對一種動作,分明可懼,而以爲無礙。

  拾出蛲蛔:生性執拗,心地陰詐,蛲蛲蛔蛔,如蟲類之彎轉。

  空中聞法:憑空說無中生有之無聊神話。

  心光見佛:假稱閉眼能見一切之過去、未來。

  空成寶色:憑空說能明了他人之思想。

  暗見如晝:故意說在黑暗中能見鬼神。

  燒斫不覺:自行燒斫,詭稱不覺。

  佛國無礙:言人如得師法,即作惡事亦無妨礙。

  遙見遠語:千裏眼、千裏耳之人,以幻術欺衆。

  形體遷改:即五種不男、五種不女之人。

  注:五種不男,即未完成男性之五種人。一、生不男。二、犍不男。叁、妒不男。四、變不男。五、半不男是也。五種不女,即未完成女性之五種人。一、螺、二、筋。叁、鼓。四、角。五、脈是也。

  受陰十種

  悲心過分:事不當悲哀而悲哀之人。

  勇功陵率:作事不自量力。

  枯渴沈憶:夜間妄想橫生,起來實無一事。

  慧力過定:自作聰明。

  憂心求害:杞人憂天之類。

  喜悅不止:無憂無慮,風流自喜。

  大我慢起:自高身價,徒事誇張。

  隨順輕安:毫無准繩,遇事輕就。

  撥無因果:慫恿他人去做惡事,反言絕無果報,即否定因果道理。

  愛極發欲:所求不遂,因之生病。

  想陰十種

  銳思貪巧:以奸巧方法愚弄他人,如言能點石成金等。

  遊蕩思曆:飄流各處,專說人之來曆。

  綿吻求合:明知人不喜我,而設法求人歡娛。

  物化求元:明明失意,偏要得意。

  懸應求感:憑空要求感應。

  樂寂求靜:聽風動鳥喧,即嫌煩亂。

  愛研宿命:好研究生前之事。

  貪取神通:語極怪誕,言來頗爲神通。

  愛滅求空:言人死後無一不了。

  貪求長壽:想長生不死之人。

  行陰十種

  計度本末無因:言人本精血所成,實無靈魂可說。

  計四偏常:本來是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而偏要反著說。

  四顛倒: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長,而偏要反著說。

  四有邊:言人身叁十六種成分屬于地、水、火、風四部,不劃界限。(見注一)

  四不死:言人身地、水、火、風四部,永久不死。

  死後有:言死後靈魂不能投胎。

  死後無:言死後靈魂即行消逝。

  死後俱非:說死後胎、卵、濕、化、鱗甲、羽毛全歸烏有。

  七斷滅:說人身的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完全皆非。(見注二)

  五涅槃:言天天在財、色、名、食、睡五者之中,即是不生不死。

  注一:組織身體之成分,分地、水、火、風四大。骨、肉、爪、發之堅質屬地;汗、血、精、液之濕性屬水;流動屬風;冷、暖屬火。

  注二:念是思想,擇法是選擇,精進是不怠惰,喜是應該做的便喜,不應該做的即不喜,輕安是應該做的去盡責任,定是不要散亂,舍是舍開分外的一切。

  識陰十種(比以前四十種人較爲高尚)

  因所因:認根本無明爲佛性,以真正學佛之因爲錯誤。

  能非能:言能等于無能。

  常非常:能達到目的,反言達不到,而以達不到爲到。

  知無知:可以了解,反言不能了解,是以無知而說知。

  生無生:可以能修,反言不能修。

  歸無歸:將來能達到,反言不能到。

  貪非貪:貪著去成佛,反言不貪著。

  真非真:佛性是真的,他說不真。

  定性聲聞生纏空:小乘人斷六根是不對的,他偏說是對。

  定性辟支不回心者迷正知見:中乘人斷一念妄動性是不對的,他偏說是對。

  注:小乘定性聲聞,因生纏空,不能成功。中乘定性辟支,迷正知見,亦不能成功。

  執生(下列八種人是執著于五十種五陰的。換言之,此八種人盡可概括五十種五陰也)

  外道:佛法以外之道。

  大慢:自大傲慢者。

  倒圓:明明顛倒,自謂圓滿。

  倒知:明明顛倒,自謂知的很當。

  顛化:即瘋顛。

  斷滅:即斷滅種。

  妄誕:一生出來就不對的。

  天魔:天生魔鬼。

  以上所述五十種五蘊,率皆乖僻怪誕狂妄纰缪之流,然不可盡以概諸世人也。亦有人自降生即忠、孝、仁、慈者,斯不知是何世之五蘊耳?照見五蘊皆空,非用觀照般若之照見,乃佛性之照見。于此須明了下述叁點:

  一、觀照般若內有五蘊,是照不破五蘊的。佛性沒有五蘊,是能照破五蘊的,即佛性一經顯示,其光明自然將五蘊照破。

  二、不是佛性能起五蘊,是將五蘊照破即是佛性。

  叁、照破五蘊,尚須利用五蘊。

  顯示佛性後,則五蘊被光明一照,自然掃開,而五蘊亦即變成佛性。所謂掃開者,是掃開五蘊種子之謂也。故曰空五蘊之種子,非空五蘊。

  佛性有體有用,體是如如不動的,掃開五蘊是佛性之用掃開的,亦非佛性之體教用掃開的;而五蘊變成佛性,亦是佛性之用變的,非佛性之體教用變的。尚須注意者,即“照見五蘊皆空”一句,關于講解上,應依義不依字(語)。凡講大乘經典,應明白法四依也。即一、依義不依字(語)。二、依智不依識。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法不依人。

  度一切苦厄

  謂度一切苦厄,成就一切圓通也。緣人有八苦及無量苦,並有八風,皆依五蘊虛妄而生。若五蘊既空,則八苦、八風之一切苦厄,無不度脫而至快樂順境,然須不爲快樂順境所轉,方爲是耳。換言之,即能轉萬物,不爲萬物所轉,能支配一切,不被一切所支配,所謂“如能轉物,即同如來”也。是說見《大智度論》。

  2.正宗分

  舍利子!

  即舍利弗,爲佛子大弟子,于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舍利譯“鹙”,其目最利;母名“舍利”,以母名,故曰“舍利子”。以下對人顯示,故呼舍利子而告之。此一段是辨別依據《心經》用功,如何不誤之途徑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于色中不失色體,于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炊沙不能成飯,榨沙不能得油,如五蘊與真如有所異同,五蘊即非真如,真如即非五蘊,縱智慧到彼岸,亦焉能照得空時?衆生爲五蘊所迷,不能放下一切上般若船,故不能到彼岸,不能照見五蘊皆是空,度一切苦厄耳。色是五蘊之首,故舉一以概其余,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如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余仿此,即受、想、行、識亦複如色也。色即一切幻色,空乃般若真空,總諸色相名之爲“色”,總諸心法名“受、想、行、識”。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法即五蘊諸法,空相即真如實相,非五蘊滅真空現,惟真空現則五蘊亦變成真空,與真如本體無二無別耳。真如本體不生滅、無垢淨、無增減,故諸法亦是。此是複呼舍利子之名,進一層以告之也。《華嚴經》雲:“雲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寂不可滅,此是無生義。衆生既如是,諸佛亦複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能知此諸法,如實不顛倒。”《六祖壇經》曰:“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皆是此意。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承上起下之詞;空中,指佛性遍滿虛空。世尊爲迷心不迷色人說五蘊法,總諸色法爲“色蘊”,開諸心法爲“受、想、行、識”。四蘊既明,諸法空相,生滅、垢淨、增減均不可得,是故空中無色、心二法。“無”字,是顯法自性空義,非“有無”之“無”也,下同。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名十二處;根、塵相對,而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六識,合爲十八界。根以“能生識”爲義。塵以“染汙情識”爲義,根塵和合,識生其中。世尊爲迷色不迷心人說十二處法,爲色心俱迷人說十八界法,連說五蘊法,謂之“叁科法門”,無非隨衆生機,俾各得解悟。故今既了達諸法空相,則蘊、根、塵、識、處、界皆變爲真如實相矣。福州長慶大安禅師曰:“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從眼門放光,照見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辨一切善惡音響。如是六門,畫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叁昧。”即此意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迷昧不明之意;盡,滅盡也。無無明、無老死,言了達諸法空相後,根本已無無明與老死。即緣覺行人所修十二因緣還滅門,亦了不可得。

  佛法之中乘法門是斷一念無明,《心經》是大乘法門,即無無明與老死,亦無一念無明可斷。十二因緣緣覺所修:“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觸“緣”、“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言生滅無常,有起有盡,盡而複起,起而複盡,循環不已也。茲列表于左:

  十二因緣還滅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苦、集、滅、道是名“四谛”,“谛”謂真理也。小乘人所修,以苦作受報之苦解(苦之果),集作招果之因解“苦之因”,滅作寂滅之樂解(滅苦之樂),道作修持之法解(成清淨之果)。合講即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之意。

  智是證深般若之智;得,即得深般若之果。了達諸法空相後,無智可證,亦無果可得,更何有四谛?故曰:“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昔行思禅師參六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是小乘、中乘、大乘皆不要有之義?)”祖曰:“汝曾作甚麼來?”曰:“聖谛亦不爲。”祖曰:“聖谛不爲,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爲,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以爲是已見佛性的。據此則知,如顯示佛性則五蘊皆空,何有階級可落?而四聖谛亦言不到耳。

  自“是故空中”四字起直至“無智亦無得”止,讀者其注意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據上論斷,則知佛性以外,是(覓)一法了不可得的。且欲顯示佛性,亦非以心意識及世智辨聰所能測度而可得的;若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注:出《圓覺經》)。

  菩提薩埵簡稱曰“菩薩”。菩提譯曰“普濟”,亦譯曰“覺”;薩埵譯曰“有情”,亦譯曰“人”。合稱即“普度衆生有情”,此言普度之菩薩也。無所得故,能成就有情衆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

  智慧到彼岸,則萬裏皆空,寸絲不挂,所謂“胸中不留元字腳”者是。換言之,心中無一絲絲痕迹,亦即絲絲站不住腳也。寒山詩雲:“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吾如何說?”此即表示得見佛性而無挂礙耳。

  心無挂礙境界,是言佛性遍滿虛空也。老宿(<證道歌>)嘗雲:“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又雲:“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此言法身是遍滿虛空,空中之霧露雲霞,好似法身上衣,而頭頭無礙也。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究竟,作徹底解,即到盡頭也,是指無余涅槃而言。涅槃,梵語譯曰“寂滅”,又曰“圓寂”、“不生不死”。此言能至此即究竟圓滿徹底,不生不死而成佛道也。

  佛者,覺也。衆生不覺,故對悲歡離合、生死苦樂,乃至種種幻境,皆生挂礙恐怖之心,所以有顛倒夢想;菩薩了達諸法空相,故能遠離而至究竟涅槃。《楞伽經》曰:“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此之謂究竟涅槃。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譯曰“無”,“耨多羅”譯曰“上”,“叁”譯曰“正”,“藐”譯曰“等”,“菩提”譯曰“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也。此言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而成佛也。

  無上,言性統一切也;正等者,言無偏虧,無高下也;正覺者,言性覺圓明普照也。聲聞、緣覺菩薩雖各有正覺,而非究竟。因二乘只能自利,菩薩雖自利利他,未有究竟圓滿,均不能稱爲無上正等正覺也。

  3.流通分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總括上文,謂證般若波羅蜜多有不可思議功德。咒,總持也;大神咒者,謂具大神通,能轉萬物,不爲萬物所轉;大明咒者,謂能大放光明,照破一切生死昏闇;無上咒者,即最終極之實在,萬物之根源,無以複加也;無等等咒者,實相平等不動,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無有階級次第是也。此言般若總持勝過一切一切,生死煩惱無不自然度脫,且系諸佛及觀世音菩薩親曆境界。故曰:“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證道歌>雲:“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是世界上無何可比,無等可等之總持。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此系《心經》之大總持,是由經內揀選而出之精華也。此咒字亦可作經內揀出之精華解,且咒字有密之意義,是顯說未足形其妙,而法之真體亦不容解說,故說咒也。咒乃密說,依法不譯不解,強譯強解,便乖聖意。然聖經之真義在此,但能虔心持誦,其功德與奉誦聖經等。

  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觀世音菩薩將此經說畢,見釋迦佛目已豁然,欲有所印證,即白佛言:“頃間所說,是否有合世尊心中之意?”佛告以:“汝之所說與我無異耳。”

  此經以寥寥五十余言(句),爲《般若經》之總鑰,衆生之指南。雖經文深微難窮,然究其指歸,不外大乘法門,而爲成佛度生之本。文雖二百六十八字,可包《金剛經》叁十二分之全。讀《金剛經》而不讀《心經》,是涉博而不返約也。烏可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批注》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荷澤顯宗記溯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