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真起妄返妄歸真之考證▪P2

  ..續本文上一頁相待故。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複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虛空平等本性。”言若人因眼所幻翳而妄見空中有花,幻翳若除。不可說何時更起諸翳,何則?“翳華二法,非相待故”。“相待”即相對之謂也。虛空比如佛性,本來便有,亦永不變易,而翳華比如無明,本無體性,乃相對者。正如上文所說,如夢中人,醒時了無所得。故翳華二法不得與空相對待,而無明亦不得與佛性並論也。又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何時更起空華,何則?空本無花,非起滅故。故無明已滅。不可說何時複生無明,因佛性本來圓滿,而無明本無體性故也。“生死涅槃,同于起滅”,言生死涅槃乃相對者,故有起亦有滅。“妙覺圓照,離于花翳”,言妙覺圓照乃絕對者,故非華翳可比也。當知虛空尚非暫有,暫無之體,況如來圓覺無礙,乃虛空平等本性乎!佛說衆生本來成佛,乃親見本體之言。夫佛性本體乃絕對者,非言語所能及,非想像所可知。古人雲:“惟證與證,乃能知之”。香岩禅師未悟時,屢乞沩山禅師說破,山曰:“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故佛學非同哲學,哲學惟窮思想作用,佛學貴于實證真如;哲學是相對,佛學是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也。絕對謂之“了義”,相對謂之“不了義”。如生死對涅槃,善對惡,染對淨,起對滅,來對去,得對失,取對舍,寂對照,寂而常照對照而常寂,陰對陽,靜對動,是對非,四句百非,皆屬相對,皆屬“不了義”,皆變幻不居,自性中所無。如上文述悟後光景一節所雲:“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去無來”是也。能明相對之理,即可以辨金剛藏問題錯誤之所在矣。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此節再申明“本來成佛”之旨,言如銷金礦一樣,金非“銷”而有,乃本來便此金質也,不過將河泥雜質提出,使現本來面目耳。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矣!經無窮時,而金性不壞不雜,故此不應言“本非成就”。蓋“銷金礦”者,不過一種工夫而已!倘無金質,雖銷何益?金質本有,則其成就,已在未銷之前矣!圓覺佛性,亦複如是,本自具足,本自現成,故曰:“衆生本來成佛”。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未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此節再申明用腦筋思想窺測佛性之誤。言一切如來妙圓覺心,乃屬絕對者,非言語思想之可及,所謂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輪迥、非輪回等等,不過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無此等事,亦無此等名也。不用說思惟無法測度“佛性”不思議境界,就是諸聲聞(即小乘)人用斷滅六根工夫所圓之境界,雖將身心語言斷滅盡,亦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即二乘淨緣境界非無余涅槃)境界,何況用普通思惟心,而欲測度如來“圓覺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螢火以燒須彌山,終不能燒著。故以輪回之心,生輪回之見,而妄冀能入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也。故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先斷無始輪回根本(即無始無明)。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爲正問。”此節佛斥金剛藏菩薩發問之不當。言凡腦筋做作之思惟,皆從有心而起,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如同空花,況複用此妄想思惟來辨別揣測佛境界,猶如空華複給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用此虛妄浮心,生諸巧見,妄上加妄,不能領悟圓覺方便,故所問非正問,乃邪問也。

  以上各節證明“妄念”不是從“真”起,那麼“返妄歸真”便沒有用處。然則“妄念”從何而起?乃從“無始無明”而起,而“無始無明”出于何經何典?乃出于《勝鬘經》。欲破無始無明見佛性請參閱月溪法師講《大乘簡易解》便一目了然。

  《勝鬘經》雲: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煩惱有四種,何等爲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刹那心刹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惡魇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衆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恒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

  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惟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世尊!無明住地,最爲大力。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叁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叁種意生身。此叁地,彼叁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叁種意生身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

  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爲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

  以不斷故,名有余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余清淨,非一切清淨;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脫,有余清淨,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斷有余集,證有余滅,修有余道。

  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于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于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爲護爲依。

  何以故?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

  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恒沙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

  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禅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煩惱,刹那心刹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若複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菩提等所應斷法,皆亦隨斷。

  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恒沙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智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證一切法自在之地,如來應等正覺正獅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故世尊,以獅子吼,依于了義一向記說。

  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

  謂如來以無上調禦,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間,爲一初衆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議法身,于一切爾炎地,得無礙法自在,于上更無所作,無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無上無畏之地,一切爾炎無礙智觀,不由于他,不受後有智獅子吼。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印度語,中國譯作小乘所說灰身滅智之注等等)涅槃地。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叁乘,即是一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

  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無邊不斷。”

  又雲:“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滅成就第一清淨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過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來,得般涅槃,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觀于上文經說,則無始無明,出于《勝鬘經》,毫無疑問。所稱無明住地,即無始無明住地,阿羅漢、辟支佛,尚不能斷,惟佛方便,以菩提智斷此住地之障覆,成就第一清淨,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

  唐朝窺基法師所著《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八有雲:“《勝鬘經》說:“有五住地,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叁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五無明住地。”前四煩惱障,後一所知障,彼經自說:“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斷,唯爲如來佛菩提智所能斷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識》第九與經說同,“煩惱障四中,初一見道斷,後叁修道斷。”《對法論》說:“發業無明有二:一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二異熟愚發非福行,此二皆由見道所斷。”《緣起經》說:“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唯識》亦言:“正發業者,唯見所斷助者不定,故爲取彼見一處住地,所有無明,然此有叁:一唯發總業,二唯發別業,叁通發二業。今取初後二業無明,故言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然此有四:一相應,二不共,叁纏,四隨眠,皆能發業。外道內道異生,放逸不放逸,其所應用四無明發業皆別,如《緣起經》自廣分別。””

  又卷十叁雲:“無明中皆言前際者,發業無明,名爲前際;而觸受俱能起受取,潤生無明,名爲後際。”按窺基法師所說,無明一唯發總業,即前際,即無始無明,亦名發業無明,二唯發別業,與叁通發二業,即後際,即妄念無明,亦名潤生無明。

  《楞嚴經》雲:“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爲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論此一大段經語,明明將發業、潤生兩無明舉出,則其區別,彰彰明甚。元品無明,是一切衆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無明,此無明與真如之無始,皆爲無始,故名無始無明,然則此元品無明,爲無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斷之則一念即成佛之位也(見佛學辭典)。無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本來清清淨淨,一無所染,所謂浩然之氣(孟子);一念不動,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發(中庸);先天無極,清淨無爲(老子);清靜快樂(西洋哲學),通通不出此境界之外。但如窺基法師所說,觸受亦能起受取,故無始無明,若受刺激,即生妄念無明,由妄念無明,去染複淨,亦即複元爲無始無明。始一念之間,可以往複相對。佛性是絕對的,是以欲見佛性,須將無始無明打破,始到明心見性,達到究竟。有人以爲破妄念,到無始無明境界,便是究竟,此則千百年來多所錯誤,亟待修正者也。無始無明一觸,生妄念無明,妄念無明一斷,複元無始無明,與老子學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由陰陽萬物叁二一而歸于道。”又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惟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今,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說正相同吻合。

  《楞嚴經》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否?”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讀此可知無相無著,只能達到無始無明境界,尚未見佛性,故無有是處。

  又《楞嚴經》雲:“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悕-巾+ㄙ)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知覺,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爲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往,若變滅時,此心即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大衆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讀此可見縱滅一切見聞知覺,內守幽閑,仍未能破無始無明,不能證無生法忍。

  

《由真起妄返妄歸真之考證》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心經印心疏節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