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言若人因眼所幻翳而妄见空中有花,幻翳若除。不可说何时更起诸翳,何则?“翳华二法,非相待故”。“相待”即相对之谓也。虚空比如佛性,本来便有,亦永不变易,而翳华比如无明,本无体性,乃相对者。正如上文所说,如梦中人,醒时了无所得。故翳华二法不得与空相对待,而无明亦不得与佛性并论也。又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何时更起空华,何则?空本无花,非起灭故。故无明已灭。不可说何时复生无明,因佛性本来圆满,而无明本无体性故也。“生死涅槃,同于起灭”,言生死涅槃乃相对者,故有起亦有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言妙觉圆照乃绝对者,故非华翳可比也。当知虚空尚非暂有,暂无之体,况如来圆觉无碍,乃虚空平等本性乎!佛说众生本来成佛,乃亲见本体之言。夫佛性本体乃绝对者,非言语所能及,非想像所可知。古人云:“惟证与证,乃能知之”。香岩禅师未悟时,屡乞沩山禅师说破,山曰:“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故佛学非同哲学,哲学惟穷思想作用,佛学贵于实证真如;哲学是相对,佛学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也。绝对谓之“了义”,相对谓之“不了义”。如生死对涅槃,善对恶,染对净,起对灭,来对去,得对失,取对舍,寂对照,寂而常照对照而常寂,阴对阳,静对动,是对非,四句百非,皆属相对,皆属“不了义”,皆变幻不居,自性中所无。如上文述悟后光景一节所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去无来”是也。能明相对之理,即可以辨金刚藏问题错误之所在矣。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此节再申明“本来成佛”之旨,言如销金矿一样,金非“销”而有,乃本来便此金质也,不过将河泥杂质提出,使现本来面目耳。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矣!经无穷时,而金性不坏不杂,故此不应言“本非成就”。盖“销金矿”者,不过一种工夫而已!倘无金质,虽销何益?金质本有,则其成就,已在未销之前矣!圆觉佛性,亦复如是,本自具足,本自现成,故曰:“众生本来成佛”。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此节再申明用脑筋思想窥测佛性之误。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乃属绝对者,非言语思想之可及,所谓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迥、非轮回等等,不过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无此等事,亦无此等名也。不用说思惟无法测度“佛性”不思议境界,就是诸声闻(即小乘)人用断灭六根工夫所圆之境界,虽将身心语言断灭尽,亦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即二乘净缘境界非无余涅槃)境界,何况用普通思惟心,而欲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萤火以烧须弥山,终不能烧着。故以轮回之心,生轮回之见,而妄冀能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也。故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无始无明)。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此节佛斥金刚藏菩萨发问之不当。言凡脑筋做作之思惟,皆从有心而起,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如同空花,况复用此妄想思惟来辨别揣测佛境界,犹如空华复给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用此虚妄浮心,生诸巧见,妄上加妄,不能领悟圆觉方便,故所问非正问,乃邪问也。
以上各节证明“妄念”不是从“真”起,那么“返妄归真”便没有用处。然则“妄念”从何而起?乃从“无始无明”而起,而“无始无明”出于何经何典?乃出于《胜鬘经》。欲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请参阅月溪法师讲《大乘简易解》便一目了然。
《胜鬘经》云: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恶魇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惟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
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法不知不觉。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
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
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何以故?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等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证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等正觉正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世尊,以狮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
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初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炎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炎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狮子吼。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印度语,中国译作小乘所说灰身灭智之注等等)涅槃地。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
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又云:“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观于上文经说,则无始无明,出于《胜鬘经》,毫无疑问。所称无明住地,即无始无明住地,阿罗汉、辟支佛,尚不能断,惟佛方便,以菩提智断此住地之障覆,成就第一清净,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
唐朝窥基法师所着《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八有云:“《胜鬘经》说:“有五住地,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后一所知障,彼经自说:“无明住地,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断,唯为如来佛菩提智所能断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识》第九与经说同,“烦恼障四中,初一见道断,后三修道断。”《对法论》说:“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二异熟愚发非福行,此二皆由见道所断。”《缘起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唯识》亦言:“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故为取彼见一处住地,所有无明,然此有三:一唯发总业,二唯发别业,三通发二业。今取初后二业无明,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然此有四:一相应,二不共,三缠,四随眠,皆能发业。外道内道异生,放逸不放逸,其所应用四无明发业皆别,如《缘起经》自广分别。””
又卷十三云:“无明中皆言前际者,发业无明,名为前际;而触受俱能起受取,润生无明,名为后际。”按窥基法师所说,无明一唯发总业,即前际,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二唯发别业,与三通发二业,即后际,即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
《楞严经》云:“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论此一大段经语,明明将发业、润生两无明举出,则其区别,彰彰明甚。元品无明,是一切众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之则一念即成佛之位也(见佛学辞典)。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本来清清净净,一无所染,所谓浩然之气(孟子);一念不动,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发(中庸);先天无极,清净无为(老子);清静快乐(西洋哲学),通通不出此境界之外。但如窥基法师所说,触受亦能起受取,故无始无明,若受刺激,即生妄念无明,由妄念无明,去染复净,亦即复元为无始无明。始一念之间,可以往复相对。佛性是绝对的,是以欲见佛性,须将无始无明打破,始到明心见性,达到究竟。有人以为破妄念,到无始无明境界,便是究竟,此则千百年来多所错误,亟待修正者也。无始无明一触,生妄念无明,妄念无明一断,复元无始无明,与老子学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由阴阳万物三二一而归于道。”又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惟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今,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说正相同吻合。
《楞严经》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否?”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读此可知无相无着,只能达到无始无明境界,尚未见佛性,故无有是处。
又《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悕-巾+ㄙ)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知觉,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往,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读此可见纵灭一切见闻知觉,内守幽闲,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无生法忍。
《由真起妄返妄归真之考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