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34

  ..續本文上一頁昧,是名無生。

  佛性本來現成,離于生滅,而有無窮妙用,故曰「不自生,非不生」,然此理非常人所能領會,除非得無生叁昧者,方能見之耳。

  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舉凡一切流轉生滅之法,皆是藏識妄想自性作用,離開因緣和合,即無剎那相續流注種種現像。種種各別之性,即是無生。一切法皆非實性,一入無生叁昧,則一切法成實性矣。

  雲何無二?謂一切法如陰熱、如長短、如黑白。

  陰熱、長短、黑白,皆屬相對者。有陰然後熱始成立,有長然後短始成立,有白然後黑始成立,互對待故。對待者,皆腦筋作用,非真實;惟佛性是絕對者,無長短,無黑白,無生死,一入佛性真如境界,相對者皆變爲絕對。生死與涅槃無二,長與短無二,煩惱與菩提無二,生滅與不生滅無二,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慧,一切法無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因有生死,遂有涅槃,因有涅槃故有生死,生死與涅槃,就凡愚二乘觀之,其相雖異,但就佛性上觀之,一切只有佛性,故生死涅槃無二,生死涅槃如是,一切法亦如是。

  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說法空,遠離于斷常,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我所以常說法法空者,欲人離斷常二見耳。雖雲法空,而生死轉輪不能出離者何也?乃因無始無明未破,發業種子不壞故耳。

  虛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諸聖離有無。

  倘能打破無始無明,達于真如之境,則所謂法空,皆是佛性,生死涅槃,同是真如,無別無二。愚夫憑腦筋妄想觀察,故有生滅。諸佛聖智,離于有無也。

  爾時世尊複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修多羅,悉隨衆生希望心故,爲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于言說。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計著水性,而彼無水。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爲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于言說,是故當依于義,莫著言說。

  真如境界本不可說,佛爲隨順衆生希望,故設種種言教,由化城導入寶所,所謂「凡有言說,都無實義」,如對渴鹿言水,又如黃葉止兒啼,但令衆生發歡喜心耳,非實法也。故學者應依于了義,勿著言說。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之上  月溪法師講

  宋天竺叁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魏北印度叁藏沙門菩提流支重譯

  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叁譯

  昆明彌陀寺沙門月溪法師注疏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大慧問佛常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常住不變,衆生皆具此不變佛性,爲陰界處垢衣所纏,遂有妄想生死,豈非與外道所說有常者同耶?「求那」,此翻爲依,即所謂不依諸緣是也。外道說有常依者,不依諸緣,周遍不滅。如神我、梵天、我、人、衆生、壽者等是也。世尊所說如來藏常住,豈非同于外道所說之我乎?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佛言我所說之真我,與外道不同,有時說空,說無相、無願、如、實際等等名稱,皆爲使衆生明白如來藏而假立種種名稱。其實如來藏境界,離于假名,覓此種種名稱,了不可得,毫無幹涉。佛爲恐衆生聞無我之語而生畏怖,故說真如不變,教令打破無始無明 (即妄想無所有境界) 。然後能入如來藏門,親證空、無相、無願等境。並非空談,非同外道全憑腦筋計著而立我見也。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佛所說如來藏真如實性,乃親自證入之後,就佛性本體上發揮妙理,故僅一佛性,而有種種說法。譬如製陶器者,于一泥聚,用人工水木輪繩等,製成種種陶器,器雖不同,其不離泥土則一也,如來說亦是如此。離一切妄想相,于真實境,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然皆不外欲使衆生明白,真如妙理而已。故佛說如來藏,實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叁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外道妄計人我二見,不能脫離,故說如來藏真實境界以開引之,令離于不實二種我見妄想,入于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望其疾得無上菩提,如來若非就真如來佛性上發揮者,則同于外道矣。故依無我如來藏說法者,名爲佛;妄計人我妄想說法者,名爲外道,其不同在此耳。今之佛徒,未明本體,而妄說諸緣,同于外道矣,豈不深可懼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此重破外道所計,「人」即士夫及人量外道,「相續」即壽命外道,「陰」即衆生,皆是人我執也。「緣」謂四大虛空及時方等。「微塵」即極微,勝論師所立。「勝」者,數論師立冥初爲勝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謂彼等,爲生因,爲作者,體實遍常,皆是法我執也。此人我、法我二執,皆阿賴耶妄想作用,非真實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觀未來衆生。複請世尊,惟願爲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對于本體,既已明白,乃爲利益未來衆生故,請佛說修行法門。「無間」者,二道之一,方斷惑而不爲惑間隔之無漏智也。已斷惑已,正證理之智爲解脫道。無間乃前念之因道,解脫乃後念之果道也。

  佛告大慧,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雲何爲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四法者,明白阿賴耶及諸識作用,知一切法緣起非性,打破無始習氣種子, (即無始無明) 離生住滅見,將八識轉爲四智,乃修行之大方便也。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叁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僞習氣所熏,叁界種種色行系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诃薩善分別自心現。

  自心現者,觀察叁界唯一真心,離于我及我所,無變易去來,不受熏染,其變幻無常之現象,乃阿賴耶識中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互爲因緣,遂有種種色行,系縛生死,變化顯現。若了緣起無性,則叁界萬象,皆爲佛性矣。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焰夢等一切性,無始虛僞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诃薩善觀外性非性。

  叁界一切諸法,皆依無始無明而起 (即虛僞妄想習因) ,無始無明本無體性,故一切諸法,亦無體性,如陽焰夢境一樣,故曰「外性非性」。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于叁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诃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一切法既如夢幻,自他性俱不生,則入于自心分齊平等境界。外物既無有,則見識亦不生。能所既無,則因緣無由積聚。已知叁界萬象由妄想緣起而生,離開妄想緣起,則內外一切法了不可得,皆無實體,故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乃以無明空華爲性,遂得無生法忍,生住滅見皆離。

  雲何菩薩摩诃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此言轉識成智,則得自在無礙之意生身也,八地以前未離心意意識,猶是對治生滅境界,障礙未除。及無始無明已破,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則離于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我執、法執、空執俱破,事障、理障皆除,故得意生身。意生身者,乃法身之妙用也。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于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于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诃意生身,如幻叁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爲成就衆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意生身乃明心見性之後,如來身所具之妙用,所謂「起心動念皆是佛性」,佛性能轉萬物而不爲物轉。未見性時,起心動念,皆是妄想、虛僞、習因;已見性後,則起心動念,流注不絕,不離佛性作用,于身無障礙,穿衣吃飯,嘻笑怒罵,盡是如幻叁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乃至說法度生,俱無障礙。前所謂,空,無相,無願者,此時空與不空等,無相與有相等,無願與有願等,一切平等,皆是佛性體用,所謂不二法門是也。

  如是,菩薩摩诃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舍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乃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菩薩爲修四法故,破我…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