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44

  ..續本文上一頁第叁無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

  境界于外現,是世俗心量,外現而非有,心見彼種種。

  建立于身財,我說爲心量,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

  無得亦無生,我說爲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我說爲心量,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我說爲心量。

  若以世谛觀世間,則一切有無變幻,皆因緣也。若就佛性上觀,則無因無緣,離于有無,無所緣起,緣起者,乃愚夫計著耳。若能如此觀,則心轉得無我矣。世間既是因緣造成,而因緣則非有也,然因緣雖無,不落于空,自性本圓滿無缺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诃薩,當善語義。雲何爲菩薩善語義?雲何爲語?雲何爲義?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問語與義之分別。

  佛告大慧:雲何爲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斷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名爲語。大慧,雲何爲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爲義。大慧,菩薩摩诃薩于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诃薩善義。

  語者,文字思想,皆出自腦筋。義者,離語言文字,直接出自佛性者也。故獨一靜處參究,打破無始習氣,地地升進,轉識成智,名爲善義。

  複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诃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複如是。若語義異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

  以義爲本,語爲末。若得本,則末亦同。故語義一如,若未得本,則勿以語辯義,應以語歸義,以語言入義,如持燈照色也。唐譯雲:「因語言燈,入離言說境界。」

  複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叁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衆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自性平等,如以言說計著,生種種見,非聖賢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言說妄想,建立于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泥犁中。

  陰中無有我,陰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複非無我。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見,一切應見谛。

  一切法無性,淨穢悉無有,不實如彼見,亦非無所有。

  此重明腦筋計著之非,能使人墮于泥犁中,認腦筋所見爲實有,固屬妄想,然離腦筋則落無始無明,亦複非佛性無我境界也。

  複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慧,彼智有叁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雲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凡夫是世間智,認我身及世界皆爲實有,患得患失,輪回生死苦海之中而不自覺是也。中乘、小乘是出世智,厭于生死苦惱,而望出離。大乘諸佛菩薩是出世間上上智,能明達佛性,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生與死不二,取與舍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是也。識是腦筋作用,故有生有滅。智是佛性妙用,故無生無滅;識有因有緣,有長養相,而智則無因無緣,與長養相;識是相對的,而智是絕對的。

  複次,有叁種智:謂知生滅、如自共相、如不生不滅。

  如生滅者,凡夫智也。知自共相者,二乘智也。知不生不滅者,佛菩薩智也。

  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複次,叁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再明識、智之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采集業爲識,不采集爲智。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爲慧。縛境界爲心,覺得生爲智,

  無所有及勝,慧則從是生。心意及與識,遠離思惟想,

  得無思想法,佛子非聲聞。寂靜勝進忍,如來清淨智,

  生于善勝義,所行悉遠離。我有叁種智,聖開發真實,

  于彼想思惟,悉攝受諸性,二乘不相應,智離諸所有。

  計著于自性,從諸聲聞生,超度諸心量,如來智清淨。

  此頌轉識成智也。古德雲:「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正同此旨。

  複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緣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

  轉識成智者,還契本心是也。本無所舍,亦無所得。外道有九種轉變論,俱是腦筋湊泊,故成斷常之見。

  雲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複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彼亦無有轉變。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衆生,自妄想修習生。大慧,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幻夢色生。

  外道九種轉變,皆是妄想作用。如金變作諸器物,乳變爲酪,酪變爲生熟酥等,果變爲酒,若有、若無皆自心所現。外性非性,凡愚所執。惟真如佛性乃無變易,萬物最後本體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形處時轉變,四大種諸根,中陰漸次生,妄想非明智。

  最勝于緣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間緣起,如犍闼婆城。

  形處等轉變俱是妄想。諸佛明智,則知世間緣起,皆如虛無飄渺之幹闼婆城也。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善于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語文字妄想覺,遊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大衆。力、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耀,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猶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于一切衆生界,隨其所應而爲說法而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爲無爲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相無間妄想計著相續、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叁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複次大慧,此及余,凡愚衆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有相續相計著。複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诃薩,見一切法寂靜。複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續寂靜,故于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複次大慧,彼中無有若縛若解,余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所以者何?謂于一切法有無有,無衆生可得故。

  佛性如如,清淨寂滅,本無所謂相續與不相續之相。相續與不相續相,乃起于妄想計著耳。凡種種相續相,皆由相對而起。菩薩見一切法寂靜,則無有相續不相續相矣。佛性中本來現成,不變不壞,無縛無解,本自解脫,無有衆生可得也。

  複次大慧,愚夫有叁相續: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愛俱。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複次大慧,叁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便計著,則有相續。叁和合緣識斷,見叁解脫,一切相續不生。

  上明佛性中本無相續、不相續,此明愚夫由妄想計著而生之相續相。若能明心見性,則無此相也。六祖雲:「轉叁毒爲叁聚淨戒。」則得真正解脫,一切相續皆變爲佛性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真實妄想,是說相續相,若知彼真實,相續網則斷。

  于諸性無知,隨言說攝受,譬如彼蠶蟲,結網而自纏。

  愚夫妄想縛,相續不觀察。

  愚夫由妄想生相續,如蠶吐絲自縛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叁之下  月溪法師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叁之下疏 月溪法師講

  宋天竺叁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魏北印度叁藏沙門菩提流支重譯

  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叁譯

  昆明彌陀寺沙門月溪法師注疏

  一切佛語心品第叁之下

  大慧複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爲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唐雲:「若但妄計無諸法者,染淨諸法將無悉壞」。

  此牒世尊常所說義而疑難也。唐譯簡明。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愚夫所計自性,出自腦筋想象,非實知實有也。聖者所證明之自性,乃真知真見者,不可以愚夫肉眼不能見自性,遂謂聖者慧眼所見亦虛妄不實也。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

  此問聖者以聖知、聖見、聖慧眼能知性自性,何以天眼、肉眼及愚夫不能知?愚夫既離妄想矣,又何以不能知也。

  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