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安衆生。
山石樹木樂器等,雖是無情之物,然皆具足體同,不離佛性。凡有情之人類乎,故雖聾盲喑啞,殘廢不全,而其佛性不增不減。無量衆苦,皆得解脫,皆有成佛可能。
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覺,菩薩摩诃薩住叁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以神力?佛告大慧,爲離魔業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禅故,爲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鹹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诃薩。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衆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鹹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诃薩。
如來于佛性本體上發揮妙用,現身說法,使諸地菩薩漸次增進,以達自覺地,不沈空,不住寂,不墮魔業外道,然後能得無上正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願悉清淨,叁摩提灌頂,初地及十地。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即是說因緣,不自說道。
唐譯雲:「佛說緣起是由作起,非自體起。」
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
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
此難世尊平日所說十二因緣,亦犯種種過也。謂無明等能生諸法,何異勝性等能生諸法?此但言說不同,而義無不同也。又說無明緣行,而無明更無所因,何異外道從無生有? 可 說十二因緣,此有故彼有,何異外道從有生有?此皆與外道同也。 可外道說「勝性等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則因果不亂;世尊說「待因名果,待果名因」,則因果雜亂。外道說「因不從緣生」,則尚可窮诘,世尊說「因更複待因」,則展轉無窮,此皆不如外道說勝也。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離亂說。此有故彼有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大慧,若攝所攝計著,不覺自心現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過,非我說緣起。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佛言:我說非同外道,所說無因、有因等,皆不出阿賴耶作用。而我所說乃就佛性本體上發揮。所以說因緣者,爲破諸相耳,其實有阿賴耶,然後有內外諸法相生,但阿賴耶能攝所攝皆是因緣和合,並非實性。蓋轉識成智之後,一切皆是自心現量,皆是佛性。阿賴耶尚無,則因緣何有耶?外道不懂佛性之外無余性,故生種種計著過犯。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
佛明佛性之外,無有余性,故疑若無性,不應有言說也。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
如汝所說: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
此言諸法雖無,不妨言說也。唐譯雲:「雖無諸法,亦有言說,豈不現見龜毛、兔角、石女兒等。世人于中皆起言說彼非有,非非有,而但有言說耳。大慧如所說,有言說,故有諸法者,諸法若無,則無言說。今兔角等雖無,而不妨有說,以此觀之,汝義不成。」
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
唐譯雲:「言說者,假安立耳。」
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叁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衆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此明雖無言說而能顯法。祖師揚眉瞬目,打鼓吹毛,豎拂拈槌,皆所以顯示佛性,至若蚊蚋等衆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可見非關言說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虛空兔角,及以盤大子 石兒女 ,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
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實知,輪回叁有宅。
以上破言說自性相,破所知障。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 二 之 下 月溪法師講
宋天竺叁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魏北印度叁藏沙門菩提流支重譯
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叁譯
昆明彌陀寺沙門月溪法師注疏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 下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常聲者,何事說。
前明涅槃離斷常,緣起非攝所攝,何故世尊複說常住真心,常樂我淨。
佛告大慧:爲惑亂。
認無明爲常。
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
無明愛爲佛性,一切皆是佛性。
大慧,如春時焰。
陽焰。
火輪、垂發、撻闼婆城、幻、夢、境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
不入斷滅故非不現,佛性不爲物轉,則現同不現,故常。
大慧,彼惑亂者,有種種現,非惑亂作無常。所以者何?謂離性非性故。
惑亂非性,故亦非常,與無常;智者轉惑亂爲佛性,故常。
大慧,雲何離性非性惑亂?謂一切愚夫種種境界故。如彼恒河,餓鬼見不見故。無惑亂性,于余現故,非無性。
餓鬼不見恒河水,以爲無水,世人見恒河水,又非無水。執無、執有而生惑亂,各以己見爲常。
如是惑亂,諸聖離顛倒。
諸聖但見一切皆爲佛性,故離顛倒見。
不顛倒,是故惑亂常。
轉惑亂爲佛性,故惑亂常。
謂相相不壞故。
虛妄相變爲實相,實相不壞故。
大慧,非惑亂種種相,妄想相壞,是故惑亂常。
種種相皆是佛性,爲佛性轉。
大慧,雲何惑亂真實?若複因緣,諸聖于此惑亂,不起顛倒覺,非不顛倒覺。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顛倒與不顛倒無二。
大慧,除諸聖,于此惑亂有少分想,非聖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說,非聖言說。
除聖者之外,未見佛性者,于惑亂乃有沾滯,至認惑亂爲有者,則愚夫所妄說也。
此破事自性相,即煩惱障也。煩惱障破,則煩惱即是菩提,惑亂即是真實。入于不二之境。
彼惑亂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種種性。謂聖種性,及愚夫種性。聖種性者,叁種分別,謂聲聞乘、緣覺乘、佛乘。雲何愚夫妄想起聲聞乘種性?謂自共相計著,起聲聞乘種性,是名妄想起聲聞乘種性。大慧,即彼惑亂妄想,起緣覺乘種性,謂即彼惑亂自共相,不親計著,起緣覺乘種性。
雲何智者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謂覺自心現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種性,是名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又種種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種性。
計著自共相者,是聲聞乘,落我執;破計著自共相者,是緣覺乘,落法執;知一切唯識,外性非性,是佛乘,落空執。以上叁乘是聖種性,一切皆由無明妄想作主者,是愚夫種性,亦即外道種性。上種種性,乃依惑亂而起者。
彼非有事,非無事,是名種性義。
種性依于惑亂,惑亂本無性,故曰「非有事」;惑亂非不現,故曰「非無事」。
大慧,即彼惑亂,不妄想,諸聖心意意識,過習氣自性法轉變性,是名爲如。是故說如離心,我說此句,顯示離想,即說離一切想。
一切惑亂妄想,轉識成智之後,皆變爲真如佛性,非于惑亂妄想心意意識之外,別有真如佛性也。然爲使衆生破我執、法執故,故說真如佛性離于心識作用。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亂爲有、爲無?佛告大慧:如幻無計著相。若惑亂有計著相者,計著性不可滅,緣起應如外道說因緣生法。
佛說惑亂即佛性,故問惑亂爲有爲無。佛言惑亂如幻,不可計著有無。若計著者,則無法轉識成智,則如同外道定一、定異之論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亂如幻者,複當與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過故。大慧,幻不起過。無有妄想。大慧,幻者從他明處生,非自妄想過習氣處生,是故不起過。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計著,非聖賢也。
前明佛性能轉惑亂,此明惑亂不能轉佛性。惑亂由無明起,非由佛性起,故與佛性無關,亦無過咎。無明窠臼一經打破,便歸烏有,一切只有佛性而已。譬如幻術木人,因咒力而起變幻,由情識妄想而起,故無過咎,咒語停止便歸寂然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不見惑 亂, 中間亦無實 , 中間若真實 , 惑亂即真實。
舍離一切惑 , 若有相生者 , 是亦爲惑亂 , 不淨猶如翳。
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變爲佛性,故惑亂亦是佛性。惑亂既是佛性,則何必舍離耶?若欲舍惑求真者,亦是惑亂。舍垢求淨者,即是不淨。
複次大慧,非幻無有相似,見一切法如幻。
一切法緣生如實,非幻無以爲喻,故說如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爲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爲異相計著?若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謂色種種相非因。世尊,無有因色種種相現如幻。世尊,是故無種種幻相計著,相似性如幻。
大慧問佛如幻,是否因爲計著種種幻相而言。若依計著言,則所說亦幻;若別有所依而言,則此所依應非如幻。何以說一切如幻耶?且種種色相,緣起無生,無生則無現,無現則無所謂如幻,有似如幻相似之可言。
佛告大慧: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實一切法,速滅如電,是則如幻。大慧,譬如電光,剎那頃現,現已即滅,非愚夫現。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觀察無性,非現色相計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非幻無有譬 , 說法性如幻 , 不實速如電 , 是故說如幻。
佛言非計著種種相而言一切法如幻,乃因觀察一切法速滅如電,故說如幻,愚夫不見也。既明諸法緣生無性,何有計著。
大慧複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無生,乃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