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四)▪P9

  ..續本文上一頁說呀!”事實上,菩薩是應該不受福德的,這個“不受”是“不貪愛”的意思——菩薩不是爲了要求福德而修行的。惟因對己之所修不執、不貪、不矜、不誇,所以能“有而無礙”——雖然擁有,但也沒有罣礙。菩薩成佛,不是光是無所得就可以成佛的,如果什麼都不要,什麼都抛棄,經也不看,也不打坐、也不念佛,這樣是成不了佛的——成佛必須廣積無量的福德,亦即是以無量的功德而得成佛、而得作佛,並非光有抽象的道理即可,而是要有具體的事實才行——菩薩摩詞薩廣積無量頑德、廣度無量衆生已,然後方成佛道。

  因爲菩薩擁有無量福德智慧而不爲其所礙,所以稱爲“得而不得、不得而得”。因爲“得而不得、不得而得”,所以能夠運用萬端而無有罣礙。

  【奧義】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這“菩提薩埵”即是指實教一乘的菩薩摩诃薩。從上面以來,此大菩薩曆觀凡夫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緣覺十二緣、聲聞四谛、乃至權教菩薩之“智”與“得”,這樣從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先從凡夫法開始起觀,(亦即起修觀行),漸漸修行到聲聞、緣覺之法,然後再修大乘權教之法,最後再修一乘實法——其實不是這樣:這是因爲經文行文之次第,有時空的限製,不得不如是。其實是:此大菩薩,一開始就以甚深般若之智,遍觀世出世間一切法,所謂一念叁千,無有漸次,因此,這是頓門:頓觀、頓修、頓證、頓悟;而不是從凡夫法開始修,漸修到小乘、大乘、佛乘。有人于法不了,而倡言學佛必須要從小乘開始修起,這是不正確的,應依個人根器而定。若大乘根人,你堅持教他小乘法,則會令他于小乘法有先入爲主的觀念,而壞其大乘根性,如是則以後大乘心便很難發起,故是不當。觀世音菩薩法門大都是頓教法門,以頓根之人,根性力用大,所以能一體遍觀諸法,此非小機者能知能行。

  【析微】

  此段指出菩薩摩诃薩的修行並非是先從二乘的聲聞四谛修起,進而修緣覺十二因緣,然後再修大乘權教之法,最後才入一乘實法,而是一開始就依甚深般若之智遍觀世出世間一切法,亦即天臺宗所謂的“一念叁千”,以其根器大故,不爲小法所拘泥。最近有些佛學家主張:“學佛一定要從小乘開始修起,因爲小乘是大乘的基礎。”這是不正確的;而且是顛倒說。爲什麼呢?因爲大乘才是小乘的基礎,若沒有佛的大乘,哪有小乘?曾經有法師到中南半島去訪問,就跟當地的小乘法師辯“自度度他”這個問題,知道他們一般的法師都主張要“先求自度”——他說我們大乘著重度他,但“你要度他,也要先能自度才行啊!”他們可能是怕自己站不住腳,所以才說要先求自度。事實上,大乘也是要自度的,所謂“自度度他”是大乘,“自求了脫”是小乘。小乘人只發“自求度脫”的願,但不發“廣度衆生”的大願。大乘則先發度無量衆生之大願,以此大願爲基礎,然後再去修行。這也跟釋迦牟尼佛所行是符合的。釋迦太子出四城門,觀見衆生有生老病死之苦,爲了度脫一切衆生的生老病死苦,他才出家學道。所以他的出家修道,是爲了要度一切衆生苦,而不是爲了度他自己一個人。如果只是爲了度他自己一個人的話,他恐怕受不了那麼多苦,因爲還有“我相”在。而這“我相”會令你很tense(繃得緊緊的),因爲已經很tense(緊繃著的關系),你就無法容受那麼大的苦。可是當你把“我相”放開來,你所修是爲了一切衆生界時,因爲你的心胸很廣大,所以你所能容受的,自然也就很廣大——乃至無量無邊。你如果發了像普賢菩薩那樣的大願、或地藏菩薩大願那樣廣大的願力,那麼這一點小小的苦算什麼呢?再大的苦也能忍受。可是當你只爲自己的時候,那你若坐了五分鍾,腿痛得要死,就要馬上把腿松下來了,如此小苦都吃不了,那談得上什麼大苦。所以,若是只求自度,吃了一點點苦就會說;“唉,沒關系啦!這樣就可以了!”于是很容易就滿足,很容易就放棄目標,或降低標准。所以必須要有大願的支持才行,這個願就是“悲願”,也就是“菩提願”。

  由此可知,學佛並不是人人都必須先從小乘開始學,要先學大乘還是小乘,應視個人根器之大小、及有沒有發廣大悲願而定。因本經是爲頓根人說的,以其根機大故,所以能依甚深般若而一體遍觀諸法——你看《心經》時,就好像看電腦打出來的一連串的menu(選單)一樣,整個都列了出來,呈現在眼前,讓你能一體遍觀——這不是小根機的人所能了解,所能做得到的。

  【奧義】

  【“心無罣礙”】:心中不著一點塵,如實知見無有少法可立可破,故無罣礙。

  【析微】

  心中若還存有一點點任何東西,都會有罣礙。然大菩薩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中一塵不染、如實了知沒有少法可建立、可獲得,乃至無可破除,(因本既無立,則無法可破),所以無有罣礙。

  【奧義】

  【“無有恐怖”】:此即無有凡夫之恐怖,無有二乘之恐怖,亦無有權教菩薩之恐怖。簡言之,即:無有凡、外、權、小之恐怖;詳而言之,即:

  (一)無有凡夫之恐怖:無有凡夫得失五欲六塵之恐怖,生于叁惡道、八難之恐怖,得禅失禅、得定失定之恐怖。

  (二)無有二乘之恐怖:無有二乘能不能得證四雙八輩道果之恐怖,能不能出離叁界、離分段生死之恐怖。

  (叁)無有權教菩薩之恐怖:無有能不能證菩薩智、斷無明惑、離變異生死,乃至能不能得如來智之恐怖。

  【析微】

  菩薩摩诃薩由于心中已無有任何罣礙,所以能無有一切恐怖。恐怖可分爲叁類;凡夫的恐怖、二乘的恐怖、及權教菩薩的恐怖。凡夫的恐怖包括得到五欲、失去五欲;得到六塵、失去六塵;得到名利、失去名利;喪失人道之身、墮叁惡道身;得禅定、失禅定等種種患得患失的恐怖。

  二乘的恐怖包括能不能證道果——四雙八輩;能不能出生死輪回,能不能證得:

  (一)初果:須陀洹 (二)初果向:須陀洹向

  (叁)二果:斯陀含 (四)二果向:斯陀含向

  (五)叁果:阿那含 (六)叁果向:阿那含向

  (七)四果:阿羅漢 (八)四果向:阿羅漢向

  證得此四向、四果的八種聖人,稱爲“八輩”。“向”是趨向(toward)的意思。在得“須陀洹果”之前,有一個果位叫“須陀洹向”,這是向著須陀還果之因位,用英文講就是。pre-的意思,例如:“初果”叫Firsr Fruition的話,“初果向”就叫pre-First Fruition,就像我們先上pre-med(醫學院的先修班),然後再上medical school(醫學院)一樣,小乘行人先得“須陀洹向”,然後再進而得“須陀洹果”。所以得果的次第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一向加上一果,合爲一雙,總共有四向四果,故稱“四雙”;總共有八種聖人,故稱“八輩”。

  權教菩薩的恐怖包括能不能得菩薩的道種智、能不能斷無明惑、能不能離變異生死,乃至能不能得如來之一切種智。如是等種種凡、外、權、小之恐怖,都是住于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摩诃薩所沒有的。

  【奧義】

  【“遠離顛倒夢想”】:總說凡外權小之“得”與“失”,皆爲自心不覺、顛倒之夢想,以此“倒想”如夢,非有非無,故稱“夢想”,若了知一切賢聖,凡外權小,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現、如來藏自性之用,則頓從此夢中覺了!

  【析微】

  因爲菩薩身、口、意業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而行,心住“正”念,口說“正”語、身行“正”行,了知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現,皆是如來藏自性之用,所以能遠離凡外權小一切不正之顛倒夢想。

  【奧義】

  【“究竟涅槃”】:以無凡、外、權、小之一切顛倒夢想,簡言之,即塵沙惑盡,無明心息,故涅槃現前,全體即是涅槃真境,此爲等覺與妙覺菩薩之境界。

  【析微】

  顛倒夢想既已遠離,則不再有“塵沙惑”與“無明惑”。無明滅盡之後,涅槃真境即便現前,此時內外一切世出世法,無非皆是涅槃真境,故說“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等覺菩薩與妙覺菩薩的境界。

  “塵沙惑”可障礙菩薩度衆生。菩薩欲教化衆生,必須通達如塵如沙、無量無數之法門,若不通達,則不能自在地教化衆生,以心中劣慧未除,故不能度此塵沙惑,成爲菩薩度衆修真之一大障礙。

  “無明惑”則爲迷于如來藏根本理體之惑,可障礙菩薩使不得入于中道實相。

  問:涅槃不是佛的境界嗎?何以說是等覺、妙覺菩薩的境界呢?

  答:等覺、妙覺菩薩已跟佛是一樣的,只是還沒有加冕(灌頂)入于佛位而已。所以經上說:等覺如佛。

  【奧義】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但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即依此甚深般若之智觀一切法,而速能證得圓明寂照之無上大涅槃,即叁世一切諸佛如來,亦是依此般若大智,而得作佛,此表因中所修與果地所證不異。是故,此如來藏般若真智,實爲一切諸佛菩薩所依,乃能離于凡、外、權、小,叁乘一切境界,而頓入一佛乘,乘如來寶筏而度一切衆生之苦厄!(“度一切苦厄”是指自度度他。苦厄,通指凡、外、權、小一切迷中之苦厄。)

  【析微】

  前面說在因地修行的菩薩以依此甚深般若,故能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乃至究竟證得圓明寂照之無上大涅槃。此段則說在果地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也是依此甚深般若大智,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菩薩因地所修與佛果所證是一般無二的。佛與菩薩皆是依此如來藏般若真智,而得出離叁乘,入一佛乘,而得度自己及衆生之一切苦厄。

  【奧義】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薩婆诃”】:此甚深般若法門,非凡、外、權、小境界,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乃至其究竟則離言說相,心行處滅,世間言語有時而窮,故此般若波羅蜜門,以如來神咒總結之。“咒”者,陀羅尼,是總持之義,總持一切法也。以諸佛菩薩所證境界,甚深不可思議,故經末常以一神咒總持此一法,或一切法,普令衆生由聞持此神咒故,得疾入如來所證真如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又以此神咒故,禅法、密法、顯宗、密宗即在此離于言思而會通。

  【析微】

  由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不是凡夫、外道、小乘、及權教菩薩的境界,它不可以凡外權小的智慧來測知,也不可以意識(第六識)來分別,甚至它的究竟處,根本是離于言說之相——沒辦法用言語道說——一切心行到此也都使不上了,所以如來最後便以一“般若神咒”總持此甚深般若波羅蜜門。“咒”即是“總持”之意,亦即將一切法全都攝持在這裏面。因爲諸佛菩薩所證之甚深境界,非是凡夫或小根人所能知、能解,是故諸佛如來特設此方便,用一神咒來總持這個法門,令衆生由聞持此神咒之因緣,速能入于如來所證之真如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不止是密宗的經典裏有神咒,即使是顯宗的經典,也常常用咒來總持那個法門,所以佛法中顯與密實在無法完完全全分離,你沒辦法說這純是顯宗、這純是密宗,或這純是性宗,這純是相宗,諸法不是這樣隔絕孤立不通的。諸佛說法,常顯中有密,密中有顯,或相中有性,性中亦有相,只是成份比率的配搭,依當機而有不同而已。法實相通,不相隔礙,不相排斥,只是衆生自心愚癡不通,反于如來所說法門,自生執著,而互相是非,真乃愚不可及也。又,此經末之般若神咒,另一個密義是:將禅法與密法(顯與密)在此結合,令顯宗與密宗二者在此離言說而會通。

  又,經末所加,如來親口盛贊之陀羅尼(密咒),此有叁層密義:

  其一爲密示一切諸法皆爲一相。若顯若密,會歸一相,並無二法,是爲不二法門;

  其二爲令久習甚深般若之菩薩摩诃薩,于法斷除法執,法執斷盡,速泛如來大覺智海;

  其叁爲密示諸佛無上甚深法門,究竟皆入如來自住之不可思議秘密境界,非有言說、非不言說。諸菩薩摩诃薩修習諸如來甚深般若之後,亦應如是入住于如來秘密陀羅尼境界。

  ——一九九二年講于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