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系列》成觀法師(五)
肆、《心經》與禅密修行
一、《心經》與習禅
這一節我們來講《心經》與禅密之修行,探討如何以《般若心經》來作爲習禅與修密的修行法門。其實如法研習《心經》就是一系列的“思惟修”,而“思惟修”就是“禅”,故研習《心經》亦即是在修習一系列的“禅觀”。所以整篇《心經》就是一整套的禅觀法門,學者須常依經作如是觀,如是思惟、如是熏修、如是自省、以期如是自覺。既要做一系列的禅觀,那麼我們現在就把全經的主要觀法再細細地思惟一番。
首先先點出菩薩起修的總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段是“總觀”。以下是解釋它的原因,何以故?爲何得如此?“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解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爲何能“照見五蘊皆空”,且能因而“度一切苦厄”的總原因。更進一步說,此總原因是由于“色空一如、受空一如、想空一如、行空一如、識空一如”。因此才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亦由于此觀行成就,方能“度一切苦厄”。此處所要思惟觀察的,主要就是這個。
上面是觀察觀自在菩薩如何修證“五蘊”以及“空”本皆一如,而度一切苦厄。所謂“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脫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系縛。以下是解釋色空一如的原理,也就是空如來藏的本性。“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指空如來藏之性。在此再次回過頭來,闡述一下觀自在菩薩如何能照見五蘊皆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就是觀自在菩薩如何能照見五蘊皆空的原因。不但如此,更由此總原理,進而觀察內外根塵(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的凡夫境界皆是如來藏之所幻化。連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的境界也是空如來藏之所變現。“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到此爲止,是這部經的高潮。“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則是全經高潮以後的收尾。有如交響樂曲,到最後時,樂器一陣猛烈齊奏,也就是所謂的Coda,然後結束全曲。這一段經文也是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將全經劃上一個圓滿的句點。接下來的一段經文可說等于是交響樂中的“變奏曲”。“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一直到全經完,這一段可說是全經的“變奏曲”。在這一段變奏裏,經文的話鋒一轉,即“由禅入密”。參禅參到最後是“入不思議境界”,或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或是“入如來秘密境界”。至于如何是“密”呢?密也者,究其義,其實也是“不思議”。因爲是“如來不可思議秘密境界”,所以是“密”。以其不可思議,故此經由“禅”轉入于“密”,而入于如來所自證自行自住之秘密境界。這已經暗示了一切修行的次第與旨趣了:由顯入密。“大明咒”之深義爲:諸佛甚深般若,能轉衆生之無明爲“明”,如此一來,更是名符其實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明言之,也就是依般若波羅蜜多而轉識爲覺。“能除一切苦”在此處可說有如音樂中的“主題重現”。因爲在本經一開始的時候,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中的“度一切苦厄”與此處的“能除一切苦”有如首尾呼應:經文經過一番鋪敘開展,最後還是回到開始時的命題,這也是全經的主題或主旨(此主題是——爲要“度一切苦厄”)。
把整個的觀法浏覽過一遍後,我們再來看看如何起修。這可以分兩部份來談,一是禅,另一是密。在禅的部份,我們以“A”表示總括的原理;以“B”表示個別的技巧。在《金剛經》裏,須菩提問:“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是問:“怎麼辦?”。這“住”與“降”就是《金剛經》的兩大法門。《心經》所闡發的,也不外乎是這二大法門。至于佛如何作答呢?“菩薩摩诃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經文中“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後,接著應該有個冒號(:),表示“要如是住”,這是指依以下所說的法門而住。
A、總原則:
(一)必須發心。發什麼心呢?答:須發兩種心,一、須發欲作般若禅觀之心,及二、發“無上菩提心”。你要修行之前,一定要先發心。無論修任何法都必須發心。修習《心經》所須發的心,與修其它經所須發的心不同之處在于:修《心經》所須發的心,必須具備爲了次第如實作禅觀的初發心;以及欲求頓悟無上道之心。
(二)如理思惟經義,以便對于全經之大義明了無疑。說“如理思惟”,是說要依佛理來思惟,不是自己胡思亂想、攀緣附會之妄想分別,那就不能說是“如理思惟”。
(叁)納法于心,不忘不失。將經文及法門都吸收在心裏,不時或忘,念茲在茲。
(四)依經文的次第,一一真實深入觀察其中理相、事相,及教、行、果等相。
(五)滅惡增善。深入觀察之後,以此觀察力在自心中確實滅惡及生善。
(六)圓修其心。如何圓修呢?就是進一步“調心”。以“滅惡生善”所生道力,進而調柔其心、降伏其心、增長其心、堅固其心,恒住善法及第一義谛,此時必須堅修調柔、降伏、增長、堅固四法,悉令通達。
(七)把握全經的主旨與精神——亦即是“總持”般若之旨,以上所修爲“別”,此時所修爲“總”,務須“見樹亦見林”,達法總相,故並非片面或局部的,是故此時須以“總相觀”之法門深入、趨進、趣向、契入全經法門之鑰。
B、個別之技巧:
(一)常自思惟“諸法一如”四字,並令此義理之念常現在前,不複妄想分別,乃至于不複妄想分別“空”與“有”。而依“諸法一如”之智光照見“空”、“有”二相,了然不生。
(二)如實修行“不貪著自身自心”,若起貪著,于如是處如實诃責、降伏自心,令住正見。我們都是因爲貪著自身自心之相,所以才自障自隔于聖道。若真正發心依《心經》而修,就不應再貪著自身心相,須離身心的貪著,方能真與般若相應。若離身心貪著、方能真“無有恐怖”,乃至不怕死,亦不怕鬼。很多人既怕死、又怕鬼,即是取相、著相之人,與般若斷不能相應。此處所說的“怕死”與“怕鬼”只是一切“恐懼”的代表——代表一般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很多的“恐懼感”及“不安全感”。若真離身心貪著,即除一切恐懼,習禅者必須如是修。尤其是修習般若《心經》法門的人,更應該不貪著身心才對。若是半夜走暗路,心生恐怖時,把《心經》念一遍,恐怖即除,亦不會有事。倘于無意中有什麼事令你起雞皮疙瘩時,立即誦《心經》,便得安穩無事。爲什麼呢?因爲此經法門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之故。經文念完之後,繼續念般若波羅蜜多咒:“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更得以安然無事。
(叁)須離六塵的貪著。若要如實依《心經》而修,不但要內離自身心的貪著,還須速離對外“六塵”的貪著。此非言說所及,必須真正努力去做。說食不飽,般若亦如是,習般若必須有堅實的身語意叁業支持,才不架空,如樹無根。
(四)爲速離貪著,應勤觀“觸”。此處的“觸”指的是“根塵相接”,而非一般所泛指之有形物體的相碰觸。唯識學上說:“根塵相觸,而生“識””。此爲何義?現在教你們觀察一種現象,以便了解此義。大家都看過電視;當你在看電視的時候,眼睛注視著電視螢幕上的形象,此時由于根塵相接,就有所了知。然而你仔細去體察一下:“此時到底是我這眼根去就那畫面呢”?還是“外塵的畫面跑進我眼睛裏呢”?抑或是“我的眼根與電視的畫面兩者各走一半路程,而在中途相遇呢?”。到底是那一種情況才對?第一種狀況所陳述的命題是:“眼根就塵”,指的是“眼根”往外緣,跑到電視上去,然後“取”其相,入眼根,因此你才能吸收、領納螢幕上的色塵于心,更進而了別其色。第二命題是色塵主動來入于“眼根”之中。指色塵自己跑到我的眼睛裏去,不是我的眼根去執取它,才領納其色的。第叁種命題爲:根塵于中途相會,不是“根”主動,也不是“塵”主動,而是一種“互動”的作用。這叁種狀況中到底是那一個才對呢?請詳細參究參究。如是仔細觀察思惟,然後抉擇,這就是在修習“觀觸”,看根塵二者如何“觸”(encounter);如果沒有“觸”——根塵二者沒有碰到一塊兒——一切有情對一切境界定然無所了知。更進一步而言,“觸”是一切生死輪回的根本,以有“觸”故生“受”,有覺“受”故有“愛”,有“愛”故生執“取”,以有“執取”,故生擁“有”之心,于是乎在叁界中輪轉不息。
參過了“觸”,接下來我們再來參“受”。這是更加實際的觀察。盤著腿時,久了覺得腿痛。現在大家把腿盤起來試試看。有人盤腿盤不起來,因爲筋骨太硬或太胖了。初學者盤腿多半會痛、會麻,此時可作如是觀察:這是“誰”在痛呢?若是“腿”在痛,腿怎麼會覺得痛?如果身中沒有“心”的作用,腿即如同“無情物”,應是無知覺的,怎麼會痛?這麼一來,你再一想:既然不是“腿”在痛,那麼便是“心”在痛喽?如果這樣說的話,只有一半是對的。因爲痛的時候,心會往上抽,(事實上是,腿痛極了時,全身都會往上抽;雙手會往上擡,雙腕、雙肩都往上收,小肚橫隔膜也往上往內收縮到心上去,)這更令人覺得好像是心在痛。不過若…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