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五)
肆、《心经》与禅密修行
一、《心经》与习禅
这一节我们来讲《心经》与禅密之修行,探讨如何以《般若心经》来作为习禅与修密的修行法门。其实如法研习《心经》就是一系列的“思惟修”,而“思惟修”就是“禅”,故研习《心经》亦即是在修习一系列的“禅观”。所以整篇《心经》就是一整套的禅观法门,学者须常依经作如是观,如是思惟、如是熏修、如是自省、以期如是自觉。既要做一系列的禅观,那么我们现在就把全经的主要观法再细细地思惟一番。
首先先点出菩萨起修的总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段是“总观”。以下是解释它的原因,何以故?为何得如此?“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解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何能“照见五蕴皆空”,且能因而“度一切苦厄”的总原因。更进一步说,此总原因是由于“色空一如、受空一如、想空一如、行空一如、识空一如”。因此才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亦由于此观行成就,方能“度一切苦厄”。此处所要思惟观察的,主要就是这个。
上面是观察观自在菩萨如何修证“五蕴”以及“空”本皆一如,而度一切苦厄。所谓“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系缚。以下是解释色空一如的原理,也就是空如来藏的本性。“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指空如来藏之性。在此再次回过头来,阐述一下观自在菩萨如何能照见五蕴皆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就是观自在菩萨如何能照见五蕴皆空的原因。不但如此,更由此总原理,进而观察内外根尘(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的凡夫境界皆是如来藏之所幻化。连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境界也是空如来藏之所变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到此为止,是这部经的高潮。“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则是全经高潮以后的收尾。有如交响乐曲,到最后时,乐器一阵猛烈齐奏,也就是所谓的Coda,然后结束全曲。这一段经文也是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将全经划上一个圆满的句点。接下来的一段经文可说等于是交响乐中的“变奏曲”。“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一直到全经完,这一段可说是全经的“变奏曲”。在这一段变奏里,经文的话锋一转,即“由禅入密”。参禅参到最后是“入不思议境界”,或说“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或是“入如来秘密境界”。至于如何是“密”呢?密也者,究其义,其实也是“不思议”。因为是“如来不可思议秘密境界”,所以是“密”。以其不可思议,故此经由“禅”转入于“密”,而入于如来所自证自行自住之秘密境界。这已经暗示了一切修行的次第与旨趣了:由显入密。“大明咒”之深义为:诸佛甚深般若,能转众生之无明为“明”,如此一来,更是名符其实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明言之,也就是依般若波罗蜜多而转识为觉。“能除一切苦”在此处可说有如音乐中的“主题重现”。因为在本经一开始的时候,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中的“度一切苦厄”与此处的“能除一切苦”有如首尾呼应:经文经过一番铺叙开展,最后还是回到开始时的命题,这也是全经的主题或主旨(此主题是——为要“度一切苦厄”)。
把整个的观法浏览过一遍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起修。这可以分两部份来谈,一是禅,另一是密。在禅的部份,我们以“A”表示总括的原理;以“B”表示个别的技巧。在《金刚经》里,须菩提问:“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问:“怎么办?”。这“住”与“降”就是《金刚经》的两大法门。《心经》所阐发的,也不外乎是这二大法门。至于佛如何作答呢?“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经文中“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后,接着应该有个冒号(:),表示“要如是住”,这是指依以下所说的法门而住。
A、总原则:
(一)必须发心。发什么心呢?答:须发两种心,一、须发欲作般若禅观之心,及二、发“无上菩提心”。你要修行之前,一定要先发心。无论修任何法都必须发心。修习《心经》所须发的心,与修其它经所须发的心不同之处在于:修《心经》所须发的心,必须具备为了次第如实作禅观的初发心;以及欲求顿悟无上道之心。
(二)如理思惟经义,以便对于全经之大义明了无疑。说“如理思惟”,是说要依佛理来思惟,不是自己胡思乱想、攀缘附会之妄想分别,那就不能说是“如理思惟”。
(三)纳法于心,不忘不失。将经文及法门都吸收在心里,不时或忘,念兹在兹。
(四)依经文的次第,一一真实深入观察其中理相、事相,及教、行、果等相。
(五)灭恶增善。深入观察之后,以此观察力在自心中确实灭恶及生善。
(六)圆修其心。如何圆修呢?就是进一步“调心”。以“灭恶生善”所生道力,进而调柔其心、降伏其心、增长其心、坚固其心,恒住善法及第一义谛,此时必须坚修调柔、降伏、增长、坚固四法,悉令通达。
(七)把握全经的主旨与精神——亦即是“总持”般若之旨,以上所修为“别”,此时所修为“总”,务须“见树亦见林”,达法总相,故并非片面或局部的,是故此时须以“总相观”之法门深入、趋进、趣向、契入全经法门之钥。
B、个别之技巧:
(一)常自思惟“诸法一如”四字,并令此义理之念常现在前,不复妄想分别,乃至于不复妄想分别“空”与“有”。而依“诸法一如”之智光照见“空”、“有”二相,了然不生。
(二)如实修行“不贪着自身自心”,若起贪着,于如是处如实诃责、降伏自心,令住正见。我们都是因为贪着自身自心之相,所以才自障自隔于圣道。若真正发心依《心经》而修,就不应再贪着自身心相,须离身心的贪着,方能真与般若相应。若离身心贪着、方能真“无有恐怖”,乃至不怕死,亦不怕鬼。很多人既怕死、又怕鬼,即是取相、着相之人,与般若断不能相应。此处所说的“怕死”与“怕鬼”只是一切“恐惧”的代表——代表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的“恐惧感”及“不安全感”。若真离身心贪着,即除一切恐惧,习禅者必须如是修。尤其是修习般若《心经》法门的人,更应该不贪着身心才对。若是半夜走暗路,心生恐怖时,把《心经》念一遍,恐怖即除,亦不会有事。倘于无意中有什么事令你起鸡皮疙瘩时,立即诵《心经》,便得安稳无事。为什么呢?因为此经法门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之故。经文念完之后,继续念般若波罗蜜多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更得以安然无事。
(三)须离六尘的贪着。若要如实依《心经》而修,不但要内离自身心的贪着,还须速离对外“六尘”的贪着。此非言说所及,必须真正努力去做。说食不饱,般若亦如是,习般若必须有坚实的身语意三业支持,才不架空,如树无根。
(四)为速离贪着,应勤观“触”。此处的“触”指的是“根尘相接”,而非一般所泛指之有形物体的相碰触。唯识学上说:“根尘相触,而生“识””。此为何义?现在教你们观察一种现象,以便了解此义。大家都看过电视;当你在看电视的时候,眼睛注视着电视萤幕上的形象,此时由于根尘相接,就有所了知。然而你仔细去体察一下:“此时到底是我这眼根去就那画面呢”?还是“外尘的画面跑进我眼睛里呢”?抑或是“我的眼根与电视的画面两者各走一半路程,而在中途相遇呢?”。到底是那一种情况才对?第一种状况所陈述的命题是:“眼根就尘”,指的是“眼根”往外缘,跑到电视上去,然后“取”其相,入眼根,因此你才能吸收、领纳萤幕上的色尘于心,更进而了别其色。第二命题是色尘主动来入于“眼根”之中。指色尘自己跑到我的眼睛里去,不是我的眼根去执取它,才领纳其色的。第三种命题为:根尘于中途相会,不是“根”主动,也不是“尘”主动,而是一种“互动”的作用。这三种状况中到底是那一个才对呢?请详细参究参究。如是仔细观察思惟,然后抉择,这就是在修习“观触”,看根尘二者如何“触”(encounter);如果没有“触”——根尘二者没有碰到一块儿——一切有情对一切境界定然无所了知。更进一步而言,“触”是一切生死轮回的根本,以有“触”故生“受”,有觉“受”故有“爱”,有“爱”故生执“取”,以有“执取”,故生拥“有”之心,于是乎在三界中轮转不息。
参过了“触”,接下来我们再来参“受”。这是更加实际的观察。盘着腿时,久了觉得腿痛。现在大家把腿盘起来试试看。有人盘腿盘不起来,因为筋骨太硬或太胖了。初学者盘腿多半会痛、会麻,此时可作如是观察:这是“谁”在痛呢?若是“腿”在痛,腿怎么会觉得痛?如果身中没有“心”的作用,腿即如同“无情物”,应是无知觉的,怎么会痛?这么一来,你再一想:既然不是“腿”在痛,那么便是“心”在痛喽?如果这样说的话,只有一半是对的。因为痛的时候,心会往上抽,(事实上是,腿痛极了时,全身都会往上抽;双手会往上抬,双腕、双肩都往上收,小肚横隔膜也往上往内收缩到心上去,)这更令人觉得好像是心在痛。不过若…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