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P6

  ..續本文上一頁的十六心與四雙八輩等皆無自性空,連大乘菩薩所修行的諸波羅蜜、四無量心,及叁賢十聖種種道果階位也皆是空無自性,唯是一真如所現。

  壹、心經顯說——第八節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承上而言,從“以無所得故”開始,是講菩薩的究竟境界。菩薩的究竟境界是:“因爲于理上究竟無所得故,所以于一切事也實無所得”,這樣即是畢竟無所得,實在沒有得到什麼。

  “無所得”的境界很深,很難體會,而且要智慧開了,得正解,乃至“勝解”,才不會錯解佛義,否則反而墮入斷滅空的邪見,變成誹謗正法。現在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而言,例如我們在座的各位這一生都還算過得不錯,能到美國來留學,乃至拿到種種學位,得種種榮譽,照古人的說法,可算是已成就了一點“功名”,雖然不一定有什麼利祿,不過已經很不錯,很有福報了。然而等到將來我們臨命終時,我們都知道我們什麼都沒有,這一切的功名利祿什麼都帶不走,唯有帶著業識而去;這種狀況簡言之,即是“無所得”,什麼也得不到,有如幻化泡影。

  順便提一下,你最好能常常作如是思惟:“我這一世要走的時候,能不能沒有遺憾的,而且至少有一點點安慰的走?”如果真能沒有遺憾而且有點安慰地走,那不是因爲你拿到多高的學位,或發了多大的財,也不是因你的子孫多麼好、多麼多——而是你在這一輩子畢竟也做了一些對他人有益的事!因爲功名利祿都是爲“你自己”的,對于未來臨命終時,你能不能沒有遺憾、尚且有些微安慰,甚至能沒有絲毫恐懼、怖畏地走,這完全要看你所做的事中,包含了多少利他的功德而定:有幾分功德就會得幾分安慰,離幾分恐怖——面對死亡的時候,過去所作的功德善事,小至于布施給孤兒院、供養叁寶,鋪橋造路等有漏之功德,大至于精進持戒,修六度、四攝,成就自他,這些都是讓你能夠在人生的最後一刻,真正覺得有點安慰,而令你離于生死恐怖的事,其它的事,都靠不住。所以,此生行有余力,就應努力的修些功德、積些德,俗話說:“多做一些積陰德的事。”所謂“陰德”是做了而不求人知的事,因爲如果欲求人知,就會有可能只是爲了讓別人知道——爲求名聞恭敬,乃至利養——而做,那種事做來,不但是否能成就功德或福德,是一個問題,有時可能還是在造罪。所以修功德應不求人知,雖然也未必要“偷偷地”修,或“怕人知道”。

  “菩提薩埵”,此乃直譯,簡稱菩薩。義爲“大道心有情”,或上求下化之人。詳細的解釋,如前所說。

  “究竟涅槃”,成就究竟(ultimate)的涅槃,即完完全全滅掉煩惱之義,亦即是“無余依涅槃”。此爲菩薩摩诃薩成就法性生身的境界。“究竟”在此爲及物動詞。

  現在回過頭來總說一次這一大段經文之大義:“觀自在菩薩在修證甚深般若時,以智眼照見了五蘊身心皆是空無自性等等,乃至修證到一切凡夫境界的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于緣覺境界的十二因緣,聲聞境界的四聖谛之聖智、道果,乃至菩薩境界的階地果位,全都是無自性空,因此無有少法可得;由于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于是依循著般若波羅蜜多而自修教他,所以便能達到心無睪礙的境界;因爲心無睪礙的關系,所以心中便無任何恐懼怖畏,因此而遠離一切的顛倒夢想,(“顛倒”是指凡夫,“夢想”是指二乘,其實,凡夫、二乘都是顛倒、也都是夢想,因爲凡夫有四倒(“四種顛倒”——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而二乘雖是聖人,但不究竟,也有四倒。)因爲遠離了一切顛倒夢想,故能完完全全地滅掉煩惱,達到無上大涅槃的境界。”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這一句話修行般若的人應常常憶持不忘,因爲這是菩薩境界,且是最高的境界,然而“無所得”,並不是說不修不學,什麼都不會,而口說“無所得”,相反的,反而是一定要有修有證,而且已通達一切法,達到最高的修證境界,但又不自以爲高,才會證得“無所得”的極理。因此,大家在看了這一篇經文以後,千萬不要把經文隨便變成口頭禅,開口、閉口都“啊,無所得,隨便啦!”——那反而是“有所得”,得了什麼呢?得了“隨便”!而隨便即是放逸,放逸即是煩惱,在五位百法中,放逸本身就是一種煩惱,稱爲“隨煩惱”。有愚人,聽聞了此經,不解經義,望文生義,以爲“既然無所得,那我就不用修了”,他這一不修,就變成懈怠、成就散亂心、放逸行等,于是就墮爲“取非法相”的大愚夫——這樣他還以爲他是在修“般若”、“無所得”呢!也自以爲很“自在”、很“灑脫”——其實自己已經錯解佛義,舍修佛法,墮于凡夫法及外道邪見,並起懈怠、放逸等煩惱法,遠離般若、正見,心離佛法而“得”凡夫、外道法,都不自知!六祖大師說:“修即聖人,不修即凡夫”,其語重心長處,亦在此。

  怎樣才能真正無所得,必須真正完全明了十二有支,且依十二有支的“逆因緣門”去修。無所得的“得”與十二有支中“愛取有”的“有”支是一樣的:因爲有“有”,所以有“得”,“得”即是“有”;而“有”是從“取”來的,換句話說,也就是說:“得”即是從“取”來;因此欲要“不得”,就須先要“不取”,不要空喊“無所得”,這麼一喊會變成口號。怎麼修才能真正“無所得”呢?須先修“無所取”,欲無所取則須修“無所愛”,即是不貪愛;不但“不愛”,還要“不憎”,因爲“不愛”以後,常常會生起憎厭之心,那樣反而成爲類似小乘的“厭離”,便成非菩薩道。所以要“不愛不憎”方是佛菩薩所行中道。如果能如是修行,才是真正的在修“無所得”——即使只偏了一點點,不是正好在零度(不負不正)的“不愛不憎、不取不舍”的中道上,便還是“有所得”,所以要修得這個心,如同禅門所說的譬喻:“一絲不挂”,此譬喻之義爲“裏面不含一粒沙子”一樣,好的也好,壞的也好,什麼都不取不舍,才是真正的“無所得”。然而,也因爲慈悲的關系,而應修一切善法,廣積一切功德,利益一切衆生,方能成就無上菩提。因此千萬不要太輕易地喊“無所得”,充其量變成小乘人,但小乘人還是要求自度的,何況你光喊“無所得”,又放逸、又懈怠,即會變成大凡夫、外道,且還造了妄語罪,因爲實在還沒有“無所得”,你還是在“得”——得什麼?得放逸、懈怠等染法,得凡夫的貪愛、無明等,以及得外道的邪見。

  綜上所說,因爲“無所得”的關系,菩提薩埵觀察法界中凡夫與聖人的境界,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境界,都明了覺知沒有一點點法(“無有少法”可以得,實在沒有一點點法可以讓自己真正把捉、取得、而擁爲已有,這叫做“無所得”的境界;所以,菩提薩埵依這種“大智慧到彼岸”(“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是故其心中毫無罣礙,由于沒有罣礙的關系,也就沒有恐怖。附帶講到,“無有恐怖”要怎麼修?你會不會有恐怖?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恐怖心,依現代心理學來說,平常人每個人都會有“恐懼感”,恐懼什麼呢?對于人生、對于事業、對于修行、對于學業、對于職業、對于功名、利祿(利益)、對于前途、對于愛情……等,各方面都有些恐懼感;爲什麼會有恐懼感?因爲心有貪愛,若心不貪愛,就不會恐懼,所以這是很深的,而且正好打在每個人心上,好像每個人都挨了一巴掌;所以學生怕考試考不過,博士班學生怕preliminary不過,怕論文寫不出來,怕教授爲難;修行人怕修不好、有的怕不能生淨土,法師怕信徒不來、怕道場經費不足、怕徒弟跑掉……,種種恐怖,就是心有貪愛,有貪愛即有罣礙,有罣礙便有恐怖,有恐怖就會心生顛倒、作種種夢想,乃至于會做惡夢,令心生病,令身生病,身心具乏。唯有菩薩摩诃薩依于般若正智,方能遠離這一切顛倒夢想,達到究竟的涅槃。因爲一切凡夫、二乘的境界都是心生顛倒的夢想,凡夫的境界是什麼?凡夫的境界乃是對于一切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五欲、六塵境界生貪愛心——凡夫是貪著“有”;而二乘是貪著“空”,都是沒有超脫;唯有菩薩不著空、也不貪著有,不貪凡夫的境界(不取),也不貪二乘的境界(不舍),因此才能夠真正的超離世出世間,但是,離而不離;因爲菩薩還是依于悲願而度衆生,憐愍衆生迷惑而不得解脫,因此勤修一切佛法、廣積無量福智,于一切法皆得了達證悟,以爲度生之資,這便是菩薩心廣如海的境界。下面則是講菩薩成佛。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