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這個“叁無”是六祖禅的叁句口訣,也是他的核心思想。
什麼叫做“無念爲宗”呢?無念是佛教經常用到的一個名詞概念。我們昨天介紹四祖禅的時候,提到四祖曾經引用《大品般若經》中的詩“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這個無所念實際上就是無念。在六祖的叁句口訣裏,無念是相應于認識的主 體而言的。念就是能認識的心,無念就是我們的心在緣境的時候不起分別。無念並不是說像木頭石頭一樣沒有任何反應,而是有反應而無分別,這就是無念。知一切法,心不染著,就像 《金剛經》裏所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說 “應生無所住心”,這就是無念。無念就是我們這個意識再沒有世俗異想分別,符合于真如之 念。圭峰大師在《禅源諸诠集都序》裏面講到,如果我們了解外在一切相的空性,那麼我們的 內心自然就沒有分別,自然就無念。而且“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此即修行之妙法,故雖備修 萬行,而以無念爲宗”。這就是說,我們在修一切法門的時候不要有能所分別之心,而要時時 刻刻把握自己無分別的心態。假如我們真正處于與真如冥符這樣的一種心態,那麼我們時時刻刻就住在禅定中。修一切法時不起法相,不起修相,做到叁輪體空,這就是無念。無念不等于 是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分別之念。所以說無念橇骒淇诰鞯母盡。
什麼叫“無相爲體”呢?念是能緣之心,相就是所緣之境。外離一切相,就是說在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要給事物強加一切外在的東西,而是要還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外離一切相 名爲無相,能離于相,則法體清淨。因爲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一切諸法 之所以有種種名相,都是我們主觀安立的,並不是它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所以要即相而離相,于相而離相。所謂無相,就是不在境上起分別執著之相,能夠使法體恒清淨。法體就是一切事 物的本來面目。一切諸法,也可以說是一切相,本來就是清淨的。衆生執迷不悟,即執分別,妄計種種相狀。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于相而離相,在認識事物上遠離計執,那我們就可親見諸法實相。什麼是無相呢?無相即實相,諸法以實相爲體,所以說以無相爲體。
四祖道信禅師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上面曾經說到:“衆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 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這個無量義並不是以無量法生無量義,而是從一法所生。這一法是什麼呢?一法者,則無相也,一法就是無相。無相者,是諸法實相,因爲無相無不相,是爲實相。在這裏,無相是作爲一切法的共性。雖然一切法看起來都是孤立 的,但是實際上一切法有其個性,同時也有其共性。如果一切法只有個性沒有共性的話,那我 們就無法去把握它。
第叁句叫“無住爲本”。《維摩經》上講:“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諸法以無住爲根本, 無住本者就是諸法之本際,人之本性。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無住就是真如法性的另外一個稱 呼,所以說以無住本,或者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具體的,法性應該說是抽象的;法相是個別的,法性是共同的;法相是諸法的差別性,法性是諸法的平 等性;法相是具體的事物,法性是規律。因爲一切法都有規律可循,這樣我們才能把握它,才能夠認識它、分析它。如果我們要一個事物一個事物地去分析,那就陷入到入海數沙這樣的一種困境。我們一定要把握諸法的共相,把握了諸法的共相,才能夠把握諸法的本質。所以《六 祖壇經》講到“無住爲本”的時候,他就說“念念中不思前境”,過去的事情不要再去思量分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就是說我們的念頭總在轉移,總在隨境遷流,因此我 們在諸法上就得不到解脫。一切諸法不會凝住于自身固定不變的性質上,人的認識能力也不應以固定的概念作爲其固定的本質,所以般若的理論就據此作爲諸法性空的重要內容。
“無住”在佛學理論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維摩經》上說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我們現在流行的《維摩經》是鸠摩羅什翻譯的本子。有一位僧肇大 師,他跟鸠摩羅什是同時代的人,而且他是鸠摩羅什的學生。他當時參加了鸠摩羅什的譯場, 他所注的《維摩經》應該說保持了當時鸠摩羅什本人對《維摩經》的理解。所以我們現在要學 習《維摩經》,一定要很好地重視僧肇這本《注維摩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僧肇在注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句話的時候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非無,非有無而爲有無之本。”所以,這就是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的本際就是無住,這實際上講的就是一切法無自性的 道理。一切法如果有自性的話,一切法不會生,一切法就沒有辦法相容相兼並同時存在于一個空間。正因爲一切法沒有自性,所以無自性這種規律性就是一切法的本原,這就是法性。
“無住”的思想在大乘佛教有無住涅槃,有無住叁昧。無住涅槃是大乘佛教、大乘菩薩最高的果位,因爲大乘菩薩以大悲心憐愍有情、廣度衆生,所以他不住涅槃。菩薩又以大智慧斷 除二障,所以他又不住生死,這是學佛的最高的成就。我們一般的人都希望學佛以後能進入涅槃的境界,卻忘記了我們也是從苦惱衆生而得聞佛法的。我們得聞佛法後通過修行而慢慢得到 一點受用,得了受用以後很可能會慢慢地進入到比較高的層次。隨著層次的提高,我們往往會 把以前走過的路給忘記了。忘記了怎麼辦呢?那時我們就應該想到,我們和所有的苦惱衆生一樣,都是從苦難中掙紮出來,那麼我們自己有了受用、得到了解脫,要不要回來照顧一下其他 還沒有得到解脫的人呢?我想那完全是應該的。所以說菩薩能夠斷除二障又不住生死,有大慈 悲又不住涅槃。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這就是一種最高尚的菩薩精神。什麼叫做菩薩?這就叫做菩薩。什麼叫大乘?這就是大乘。如果說大乘菩薩想證涅槃而再不入生死,那他一定是小乘。如果說他只想在生死裏面,並不知道有涅槃這回事,那他就不是一個學佛的人,還是一個生死凡夫。既不住涅槃又超越生死,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極至,就是學佛的最高成就。昨天講到沩山祖師發願百年以後要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就是這種精神。就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隨願度 生的大乘佛教最高的思想境界。
六祖禅法的叁句口訣——“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希望我們真正能夠很好地去把握,並把這種思想運用到禅修和弘法利生當中,運用到我們的做人做事當中。如果一切都能夠以“無念”、“無相”、“無住”來指導,那不但我們的人生有希望、我們的佛法有希望、我們的社會有希望,我們一切的事情都有希望。因爲遠離了偏執,遠離了片面性,遠離了種種 的人我是非,使我們真正處在一個和樂溫馨的大家庭當中,那樣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
《入禅之門·六祖禅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