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禅之門·無門關

  第五講 

  無門關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叫“無門關”。我想進入這個關、禅的關,連門都沒有,那麼說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因爲“凡有言說,都是虛妄”,言說只能是一種描述,它絕對不能真正接觸到 禅的實質,所以“無門關”很難講。爲了要描述這個禅,爲了使我們通過語言符號對“無門關”的意思獲得些微的了解,我就在無說的基礎上、在無說的前提下畫蛇添足,來給各位作一點點 介紹。

   首先說說這個“無”字。“無”既是佛教哲學、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儒道哲學 裏的最高境界。中國的儒道哲學所謂“大道無門”,而佛教哲學是把一切萬事萬物最初的起源 都歸納到“無”字上面。“無”字是梵文裏開始的第一個字“阿”,在密宗裏面是說“阿字本 不生” [注1]。因爲一切的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每一法都是衆緣和合。每一緣又是由衆緣和合,衆緣又有衆緣,衆緣還有衆緣,一直可以追溯到無始,找不到一個開頭。我們就隨便拿此一會 來做一個例子。我們爲什麼有這一次講經的法會?就從緣來分析,一直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那 靈山一會。再從佛的靈山一會往前追,那就追溯到佛的叁大阿僧祇劫[注2]的修持行道度生,可以說叫前前無始。我們又以這個法會作爲一個點,再往下去追求,由此而産生各種影響,一個一個地向後推求,也可以說是後後無終。一件事是這樣,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不如此。每一 件事情都是前前無始——找不到它的開始,後後無終——找不到這件事究竟在什麼時候結束,哪裏是它的終點。從這樣的意義上來說,佛教就說一切法無生,因爲追不到它的起點和盡頭在 哪裏。這是佛教的觀點。

   其它宗教認爲世界上的一切萬事萬物有一個開始。這個開始是什麼呢?印度的婆羅門教就 說是梵天[3]創造,那就是個開始。至于梵天是誰創造的,就不能夠再往下追。西方的基督教、 天主教認爲一切萬事萬物也有個開始,是上帝創造的。那上帝又是誰創造的呢?不能夠再去追 問。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聽過一個小故事,說在美國的學校裏,孩子們上有關宗教比較 學的課。在學了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一些基本道理之後,老師出題問佛教和基督教有什麼 不同,這是一個思考題。美國的孩子答得很簡單,他們說佛教認爲第一個雞蛋是雞生的,基督 教和天主教認爲第一個雞蛋不是雞生的。這個答案很生動很巧妙地把問題解決了,佛教與基督 教、天主教的不同就在于此。因爲基督教和天主教認爲第一個雞蛋是上帝生的,不是雞生的。 而佛教認爲第一個雞蛋還是雞生的,一直可以追到前前無始、沒有一個開始的地方,所以叫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爲法界”。我們佛學院的學生都讀過《佛教叁字經》[注4],開頭 的幾句話就是這樣講的,講一切事物就是這樣。

   “阿字本不生”的“阿”字,翻成中國字就是“無”。無者就是般若的最高境界,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我們佛教曆史上有一位最有名的佛學大師叫僧肇,他寫了四篇論文,其中就有 一個《般若無知論》。般若本來是真知,本來是最高的智慧,他說“般若無知”就是用“無” 來概括佛教的最高智慧。

   我們不要隨便地給“無”字來一個定位,不要認爲是有無的“無”,無就是沒有,不是這 個意思。“無”在這裏就是般若理論所主張的“空”。大家都知道叁論宗的《中論》,裏面有 一首偈子寫道“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是有“無”,所以一切法才得成。這個“無” 是指什麼呢?“無”是指一切法無自性。每一個法都無自性,所以它都能夠成爲另一個法生存 和發展的條件。如果每一個法都有自性的話,它就會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互不合作。正因爲 它沒有自性,可以隨意地組合,說這種組合是隨意的僅是我們一般的看法,這種組合也體現了 “法爾道理” [注5]。我們人生存在這個環境裏面,很巧啊,鼻子都朝下,耳朵就長在兩邊,眼睛就會看東西,肚子餓了要吃飯。這些問題當然要用科學來說明好像也說得清楚,但實際上 那種說明是很勉強的。究竟它爲什麼要長出這樣一個樣子來?法爾如是。佛教認爲這都是法爾 的,它就是應該這樣,不能夠是第二樣。像這樣的一些東西,這樣的一些道理,這樣的一些現 象,應該說佛教回答得最有智慧。它把它們都歸納成爲緣起而性空這樣一個最高的哲學理念,或者是以“無”來概括它。

   我們大體上把“無”字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乃至在中國老莊哲學裏面的重要地位 這樣一個重要內容,給大家作了一番簡單介紹。下面就講“無門關”。

   “無門關”的來曆是什麼呢?各位看過禅宗公案的人都知道趙州和尚的一個著名公案。有人來參拜趙州和尚,向他提出一個問題,問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和尚就說:“無!”狗子沒有佛性。那個參拜的人進一步地問:“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爲什麼狗子就沒有佛性呢?”趙州說:“因爲它有業識在。”這是一個公案。

   我們有一點佛教常識的人來判斷這個公案,肯定說趙州和尚的回答是和佛教常識相違背的。因爲佛教常識都講,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嘛,狗子爲什麼就沒有佛性呢?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忘記,這個“無”不是有無的“無”,是超越了對立的“無”,這個“無”是在給你一個思路。按照 通常情況,你的思路會往前繼續去想、繼續去追這個問題。但是趙州和尚的回答就好像閘門關下來一樣,一下子截斷了你思路的水流,一下子將你的思路堵塞了。思路堵塞以後,你的前面 就好像壁立萬仞,無路可走。也可以說一下子把你推到萬丈懸崖的邊沿,你再往前走一步就會掉下去。如果那個時候能夠掉下去,那就是禅宗講的“撒手懸崖”,就可以真正地超越。禅宗 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就是在你問答之間真正能夠契入,一下子把你的思路堵住了,你不要再 繼續往前閃。一下子壁立萬仞,你再找一個出路、找一個翻身的地方,你就算無門也能進去。如果你還在知識裏面兜圈子的話,那你永遠都沒有一個入處。

   這裏還有一個公案,是五祖法演[注6]禅師講出來的一個公案。這個公案聽起來好像是很 俗,但實際上非常有味道。禅宗是要你從沒有門的地方能夠進去,你能夠得一個轉身、能夠翻 身,那才是本事,這個公案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說有一位做盜賊的父親養了一個兒子,年複一 年、月複一月、日複一日,盜賊老子總是帶著兒子一起做盜竊的事。他們那時不像現在撬鎖偷 荷包搶銀行,古今做小偷的各有各的辦法。古代是挖窟窿。你在房子裏面,他要偷你東西就先 在牆上挖一個窟窿鑽進去,我們這些老年人都知道這種事,年輕人就不知道,年輕人只知道做 小偷要下門下鎖。古代在農村裏是挖一個窟窿,然後鑽進去。盜賊的兒子長到十七八歲了,他 說:“父親啊,你天天帶著我偷東西,我老跟著你做,將來萬一你不能動了,那我怎麼辦啊? 你總要把絕活教我一兩招,好讓我以後也能獨立謀生。”父親聽到兒子這麼說非常高興:噢,他還想獨立地去偷盜呢,那說明他有出息。父親也不說他哪一天會教兒子,還是照樣把兒子帶 到外面。有一天他們挖到一個大戶人家裏去了,父子兩個都到了屋裏,屋裏有一個衣櫃。過去的衣櫃不像我們現在這樣,過去的衣櫃很高,放東西要打開了進去。父親輕輕地把一個衣櫃打 開,叫他兒子去看裏面有什麼東西。兒子朝衣櫃裏面一走,父親就把門一關,然後把他鎖在裏 面。鎖了衣櫃以後,父親就從挖的窟窿跑了出去,又弄一捆荊棘把洞口給堵住。他再到外面喊 主人家的門,說他家裏有盜賊,讓他們趕快起來捉賊。用禅宗的話來說,這是把這個兒子置于 死地,看他在這個時候能不能找到一個翻身的機會。他兒子這一下急了:啊!他今天怎麼跟我 來這一招,這不是明明要把我置于死地嗎?這個時候,他心裏在想怎麼樣逃脫困境。他先在櫃 子裏學老鼠叫,這家人聽到櫃子不停地在響,家裏的老太婆就點上燈慢慢地把櫃子門打開。一 打開,這個小盜賊就把燈吹熄了,然後拼命地往外跑。他跑到洞口想鑽出去,見有一捆刺把洞 堵得死死的。在這個時候,剛好洞旁邊有一個馬桶,這個兒子就把馬桶裏的東西倒得幹幹淨淨, 朝頭上一罩,一下子就鑽出去了。鑽出去是死裏逃生,但是後面的人還是追來了。追到前面不 遠有一口水井,水井旁邊又有塊石頭,他看到後面的人追來以後,就把石頭丟到水井裏面去, 發出很大的聲響。晚上模模糊糊的,人家以爲這個小盜賊跳到井裏淹死了,而他一溜煙就跑掉了。這個兒子跑回家以後,就責問父親:“你今天怎麼這樣來整我?你這不是要我的命嘛!” 父親問他是怎麼出來的,他就把經過向他父親講了一番,還是滿口的抱怨。他父親說:“好了, 我的絕招已經教給你了,這就是絕招。”

   參禅大體上就是這個樣子,一定把你推到無路可走的地方,讓你自己去找一個翻身的機會,那樣你就能開悟了。這個故事雖然很粗很俗,但是我們要逃出生死、要真正得到解脫,故事所 蘊含的道理還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的。所以說“無”字的作用就在這裏,它不讓你有一個思考的余地,禅宗許多公案都是如此。

   趙州和尚還有一個公案叫做“祖師西來意”。達摩祖師從印度到中國來究竟傳的是什麼法, 他的宗旨是什麼。這是禅宗千古以來的一個大問題,一直被人們所追問,“如何是祖師西來 意?”關于這個問題,可能有一千種以上的答案。那麼趙州和尚的答案是什麼呢?人家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和尚說:“庭前柏樹子。”你說庭前柏樹子和祖師西來意有什麼關系呢?如果我們從知識的層面去理解,簡直是答非所問。但是真正懂得禅的人會覺得這種回 答才真…

《入禅之門·無門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