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禅之門·無門關▪P3

  ..續本文上一頁解共相的東西,這使我們能夠把握一切 事物共同的特點。但是真正要了解每一個具體的事物,那必須要了解它的自相,也就是說要了解事物的個性。不僅僅是要了解事物的共性,而且要了解它的個性,個性是此一事非彼一事。 共相只能掌握一切事物的平等性,自相才能了解一切事物的差別性。這個事物和那個事物之所以不同,是由它們的差別性所決定的。張叁和李四各有名稱,你籠統地喊“人”,張叁不會應你,李四也不會應你,因爲那個“人”是共性。只有把他的自相差別性分辨出來,你喊張叁,張叁會答應你,你喊李四,李四會答應你。這就是諸法的自相或者差別性,當然兩者之間—— 平等性與差別性,自相與共相,個性與共性——也不能完全分離,但是要了解事物,自相非常重要。

   自相和共相,體現在法爾道理上不可言說的東西都是自相,是我們直接接觸的事物,是不 可言說的。這個不可言說的東西只有用“無”、用一些代名詞才能夠表現出來。這種法爾道理 往往連佛也不說,他怎麼說呢?“法爾如是”,“有佛出世”,“無佛出世”,“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他也只能夠用這樣的話來表示。因爲如果你在每一事物上把它無始無終的 東西一點一點地來推敲,那就要犯一種無盡的過。你說法沒有辦法說,寫書沒有辦法寫,說話 也沒有辦法說。對每一件事物的了解也是一樣,那也會變得非常非常的啰嗦。所以一切是法爾如是。

   我們說佛是全知全能,但是佛自己說,“佛有七能叁不能”。有他不能的地方,也可以說是有他無奈的地方。比如說衆生界不可窮,衆生的業力不可窮。佛陀說要把衆生度盡,衆生盡 得了盡不了呢?佛面對這樣一個現實也是無奈的。爲什麼呢?衆生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力。因爲 業力不同,所以衆生的流轉生死也不可能在一天都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在一天同時證得涅槃。 面對這樣的事情,佛也感覺到無奈,只得說“佛不度無緣衆生”。因爲這些衆生的因緣還沒有 成熟,他的業力還要繼續流轉。這也是一種法爾道理,這種道理也是“法爾如是”。每個人只 能自己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佛只能告訴你一個方法,你不采納這個方法,佛也拿你沒奈何。就 像你有病醫生讓你吃藥,你拿了藥回來又不吃,醫生也拿你沒辦法,醫生面對不合作的人也無奈。所以在佛經裏對這個法爾道理講得很多。 有一位日本的白隱禅師[注13],是 16到17世紀時候的人。他有一首詩,就是描述法爾道 理,描述這個說不出來的東西,描述物質所包涵的這樣的一種境界。他寫道:“畢波羅窟裏, 未結集此經;童壽譯無語,阿難豈得聽。北風吹窗紙,南雁雪蘆汀;山月苦如瘦,寒雲冷欲零。 千佛縱出世,不添減一丁。”大家知道,第一次結集是在印度畢波羅窟,由五百阿羅漢結集叁 藏。白隱禅師說,這個法爾道理,像這個“無”字所包含的這本經,在畢波羅窟裏面沒有結集 出來,因爲它是語言文字所不能表達的。童壽就是鸠摩羅什,鸠摩羅什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童壽。 童壽要翻譯這本經典也沒有語言可以表達,所以“童壽譯無語”。第四句是說阿難也從來沒有 聽佛說過這本經,因爲這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是言外之意,“童壽譯無語,阿難豈得 聽。”下面就講法爾道理的種種現象。比如說“北風吹窗紙”,北風起來吹到窗戶紙上,一響 一響,陣陣寒風吹過來。這種道理能夠描述得出來嗎?描述不出來,這種情景就是法爾,當然 我們現在用紙來糊窗戶的已經很少了,農村裏可能還有一點,城市裏都是大玻璃窗。北風起來 吹窗戶紙是北方的情景,而南方是“南雁雪蘆汀”。雁是白色的,它落在蘆花一般的河灘上, 就好像是一片白雪一樣。這是什麼道理?爲什麼雁就是白的?你要說是說不出來的。“山月苦 如瘦,寒雲冷欲零”。山上的月亮出來既冷而且又好像是非常地清靜,非常地寂寞,那樣的一 種情景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夠去會體會。天寒地凍的時候,看到天上的雲彩在那裏飛,好像 一片片的雲彩馬上要從天上掉下來一樣,就是“寒雲冷欲零”。這些都是法爾道理,它爲什麼 像這樣?人們怎麼樣去分析它?即使分析出道理來,你也把它無奈何。你也只能夠讓它就這樣, 你再不能夠有第二個方法去改變它。所以接下來白隱禅師用兩句話來結束他這首詩:“千佛縱 出世,不添減一丁。”縱然千佛出世,對法爾的道理也是既不能增加一點,也不能減少一點。 所以說千佛出世也要認同法爾道理、也要認同“無”所表現的境界,他們也會印證這個事情,認爲這是諸法的實相——“諸法實相義”嘛。

   今天講這個“無門關”,實際上是用語言文字描述“無”的境界,不是“無門關”就是如 此?不見得。因爲“凡有言說,皆是虛妄”,都是在虛妄分別當中。虛妄分別的東西往往也有 一點點的作用,就是可以像用指頭指月亮一樣。如果我們能夠不止于指,直接見月,由一指指 月還是有作用的。如果有人以指爲月,就是害了大家,以爲這就是“無門關”,非也非也!“無門關”需要我們來參,需要我們來悟,需要我們從壁立萬仞的牆上找到一個可以進去的縫 隙。

  [注1]密教謂“阿”字乃一切語言、文字之根本,含有不生義、空義、有義等多種意義。本不生者,本來本有,非今始生之義,是爲阿字之實義。《大日經》卷二曰:“雲何真言教法? 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

  [注2]叁大阿僧祇劫爲菩薩修行成滿至于佛果所須經曆之時間。阿僧祇,意爲無量數、無央 數;劫,爲極長遠之時間名稱,有大、中、小叁劫之別。叁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稱叁大阿僧祇劫。于叁大劫中,釋迦佛值遇無數佛。

  [注3]梵天音譯爲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爲清淨、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 “梵”予以神格化,爲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毗濕奴並稱爲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叁大神。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爲屍棄或世主。印度古傳說中,爲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則以之與帝釋天同爲佛教之護法神。

  [注4]爲明朝吹萬老人著,印光大師修訂,見附錄。

  [注5]四種道理之一,其余叁種爲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謂有生必有死,有因必 有果,乃天然自然之道理。

  [注6]法演(?~ 1104 ),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晚年住蕲州五祖山東禅寺,世稱“五祖 法演”。法嗣頗多,以佛眼清遠、太平慧勤、圜悟克勤最著,有“法演下叁佛”之稱。

  [注7]重顯( 980 ~ 1052 ),北宋雲門宗僧。因在明州雪窦山資聖寺大揚宗風,又以師 久住雪窦山,後世多以“雪窦禅師”稱之,爲雲門宗中興之祖。

  [注8]克勤( 1063 ~ 1135 ),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于五祖山參谒法演,蒙其印證,與 佛鑒慧勤、佛眼清遠齊名,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被譽爲叢林叁傑。因高宗賜號“圓悟” 而爲世稱“圓悟克勤”。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禅門龍象。

  [注9]又作看話頭、話頭禅,系臨濟宗僧大慧宗杲所提倡的宗風,即以參看話頭(古則、公 案)爲門徑的參禅方法。此禅風先慧後定,與默照禅先定後慧大異其趣。又,由于其中設有參 禅機關,故又名機關禅。此外,由于是依次參究其他公案,故俗稱爲梯子禅。

  [注10]爲宋代曹洞宗之宏智正覺禅師所倡導之禅風,主張以“坐空塵慮”來默然靜照,兀 兀坐定,不必期求大悟,唯以無所得、無所悟之態度來坐禅。

  [注11]福島慶道,日本臨濟宗十四派之一的東福寺派大本山東福寺管長,日中臨濟、黃檗 宗友好交流協會會長。

  [注12]白隱慧鶴( 1685 ~ 1768 ),日本臨濟宗僧,字白隱,號鹄林。世稱臨濟宗中興 之祖,或現代臨濟宗之父。生平提倡講演,以盛弘佛法。

  

  

《入禅之門·無門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