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是祖師的苦口婆心,他是讓你好好地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自己去找一個入處。
還有的祖師問如何是佛。有個祖師就問洞山禅師:“如何是佛?”他說:“麻叁斤,布一匹。”他說這就是佛。你說麻叁斤和布一匹怎麼和佛聯系起來?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讓你不 要在知識上去分別,把你的思路一下子給切斷。切斷了思路以後,在壁立萬仞的情況下,你的 思想往往會有一番新的境界出現。我們一些搞文學創作的人、寫詩的人往往也能夠有這樣的一種體驗,但這種體驗對他們來講只不過是石火電光一閃而過。不能夠持久,不能有真正的思想上的升華與飛躍。
由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這個公案直接就引出了“無門關”,“無門關”是禅宗最高的一種悟的境界。有人參這個公案,參了之後,這個公案就廣爲流傳,然後它才成爲一個案例。 好像是我們審案子一樣,審案子不可能每一案都一點點地去分析,他總有一個參照的案例。禅宗的公案也是如此,它也基本上被定型,關于定型的禅宗公案的書有很多。
公案到了宋朝的時候就叫“古”。有時候我們鄉下的人,特別是我們湖北人,管講故事叫 “款古”,講一個故事聽就叫“款一個古仔聽”。廣州人也把故事叫“古仔”,說“款一古仔 聽一聽”,公案後來也叫“古”。
有很多禅師作詩偈頌古,就是把公案用四句話、八句話來描述一番。北宋時期雲門宗有一 個祖師叫雪窦重顯 [注7],他選了一百則公案進行贊頌,叫《頌古百則》。隨後有個臨濟宗的 禅師叫圓悟克勤 [注8],他根據《頌古百則》一一加以解釋、描述和評論,就叫評唱。然後把書取名爲《碧岩錄》,或者叫《碧岩集》。這個碧岩就是湖南夾山靈泉禅院牆上的“碧岩”二 字,是那時靈泉禅院方丈的名字。這個方丈不是叫方丈,叫碧岩。爲什麼叫做碧岩呢?靈泉禅 院的開山祖師叫善慧禅師,他有兩句詩描述他的悟境:“猿抱子歸青嶂後,鳥銜花落碧岩前。” 後來有人覺得他這句詩有“碧岩”二字,就把這兩個字單單拿出來作爲方丈的名字。圓悟克勤 正是在那間屋子裏集成這本書,所以把書叫做《碧岩錄》。
《碧岩錄》這本書在當時的禅門被稱作“禅門第一書”,所有住禅堂的人、參禅的人都要 人手一冊。沒有刻印本,抄寫也要抄一本。《碧岩錄》是非常有名的書,因爲雪窦重顯是一位 悟境很深、文學修養很高的大禅師,他的文字非常優美,他的《頌古百則》在悟境上是高超的,在文字上也可以說是第一流的,所以受到當時禅人的重視。圓悟克勤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禅師,他的評唱文字也非常優美,所以說這書在當時非常流行。這本書一流行以後往往就流入“文字 禅”,人們不去參悟,專門書上找四言八句來跟你說一說對一對,這就成了“文字禅”,或者 說“葛藤禅”。圓悟克勤有個弟子叫大慧宗杲,他看到這種情形會瞎天下人眼目,就一下子把 《碧岩錄》的版毀掉了,不准這本書再流通。徒弟對師父下這樣的毒手也是不簡單的事情,要 是我們現在的人,還不說你大逆不道?!但是他當時就把版給毀掉了。過了若幹年以後,這本 書還是重新刻版流通。
《碧岩錄》是臨濟宗一本關于公案的書,有一百則公案。曹洞宗有一本書叫《從容錄》, 也是一百則公案。這兩個一百則公案,往往有重複的地方,但是它們的思路不同。臨濟宗叫 “看話禅” [注9],曹洞宗是“默照禅” [注10],他們兩家的思路不同,對同一個公案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這兩本書裏面都選了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這一樁公案。
大概過了一百年以後,臨濟宗又出了一位祖師叫無門慧開,他在這兩本書的基礎上,重新提煉出四十八則公案,四十八則公案就叫《無門關》。《無門關》的第一則公案就是“趙州狗 子”。無門慧開在這裏有幾句非常精彩的話,他說:“參禅需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祖 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這一個“無”字,乃宗門第一關 也。遂目之日,禅宗無門關也。”“無門關”就是由此而來。這段話是說,趙州狗子無佛性公 案裏的“無”字就是禅宗的一關,參禅開悟就是要以“無”爲門,無門就是門,一定要有這樣 的一種精神來對待參禅這件事。
《無門關》這本書寫出來以後也受到禅門的重視,特別是它流傳到日本以後,可以說一版 再版,一刻再刻,經常有人來研究、提倡這本書,中國的禅門對這本書好像都不知道了。最近 這幾年臺灣有人在研究這本書,那也是在日本人影響之下才重視起這本書來的。除了日本重視 它以外,現在禅宗傳到西方歐美,各國很重視《無門關》這本書。這本書不但有英譯本,連匈牙利那麼一個小國家都根據英文把它翻譯成匈牙利的文字。1997年我到匈牙利去的時候,那裏有一個佛教的學校,我在那裏看到有一本書全是匈牙利文字。我是一個匈牙利文字都不認得的,但是書上面有一個漢字“關”。那個字是日本古代禅師寫的一個字,匈牙利人就把它印 在那本書上面,用匈牙利的文字寫了“無門”,然後用日本人寫的一個“關”放在那上面,還 是“無門關”。我就問他們,這本書是什麼,他們就向我介紹說這是《無門關》。唉呀!我心裏一想,我們中國人太慚愧!中國人太慚愧!對自己祖宗的東西沒有真正地去認識,而這本書 在海外受到如此重視。
這幾年我在柏林禅寺多次主持禅七,不免要牽涉到趙州和尚的很多公案,其中就包括這個 “無”字公案。晚清以來,真正參“無”字公案的人很少。明以前都參“無”字公案,明以後 都參“念佛是誰”這個公案。因爲禅和淨土基本上結合起來了,所以祖師們沒有辦法。你在念 佛、念阿彌陀佛,念佛的是誰呀?你跟我說一句看。這樣就有一個“念佛是誰”的公案出現。最古老的還不是“念佛是誰”,最古老的是“無”字公案。
日本禅宗是沒有“念佛是誰”這個公案的,他們參的還是“無”字公案。1992年,我 們柏林寺普光明殿開光時就請了日本臨濟宗的一位禅師來參加活動。活動結束後,這位日本禅 師就到趙州和尚塔前去拈香禮拜。拈香禮拜完了,他要說四句偈子,叫香語。我們現在中國人 都叫法語,日本人、韓國人叫香語。他拈香說了四句香語以後就大喝一聲,大喝什麼呢?就是 那個“無”字。那個“無”字聲音一喊出來呀,驚天動地,他底氣非常足。他就是福島慶道 [注11],可能也到玉佛寺來過,他懂日文、英文,能夠用英文講禅。他那個“無”字一喊,好 像屋上的瓦都會被震動下來,就有那樣的底氣。日本人的禅還是根據“無門關”、根據“狗子 無佛性”的這個“無”在參究。
日本人在題字的時候,他會寫叁個字“州雲無”。“州”就是趙州,“雲”就是說,底下 就是“無”字。因爲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他就寫這麼叁個字給 你,前面的話都不要,就是“州雲無”,這很有禅味。
作爲出家人,我想一定要懂一點禅,或者說一定要從禅這個方面打開我們的思想境界,這 樣才有靈氣,才不會流于膚淺。因爲禅是很深沈的東西,是很內向的東西,參到了家,它又是 很開放的東西。不管深沈也好、內向也好、開放也好,它都有那個味道。
“無門關”的來曆就是如此。下面我講一下究竟該怎樣來修這個“無門關”,究竟怎樣來 參究這個“無門關”。提倡修“無門關”最有名的應該是宋朝的大慧宗杲,在他的語錄裏面有 多處開示怎樣修“無門關”。關于我們怎樣面對這個“無”字,他說,我們不能夠把“無”當作有無來會,不能把“無”當作虛無來會,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不能從知識的角度去理解。他一共從八個方面來說明我們在參這個“無”字的時候應該怎麼樣去避免像常識方面的一些理 念。他說,要把“無”當作一個生鐵鑄成的丸子,然後你就去咬它。這個生鐵鑄成的鐵丸一點 滋味也沒有,但沒有滋味你還要去咬。咬來咬去,最後要把這個鐵丸咬破,咬破了這個鐵丸就 說明你到家了。這說明參“無”字的時候難度是很大的,這是一個比喻。還有一個比喻也是很粗的,他說,就像狗子碰到一塊熱糍粑,它一口咬過去,咽又咽不下,吐又吐不出。在這樣的 情況下,你要找一個辦法從困境中解脫出來。第叁個比喻就是剛才說的那個小盜賊的故事,人家家裏人都起來捉賊了,怎麼從堵著荊棘的洞口鑽出來,在完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找一個出路。 這就是禅的精神,這也就是“無”的精神,我想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精神。我們修一切法門都要 有這種精神才能夠真正得受用,才能真正見效果。無門既然是一個關,我們學佛修行也是一關,想突破這一關非要下大力氣、大決心不可,非要拼搏一番才有可能大死中求大活。
下面我們再從“無”字的角度來看看它在佛教裏面真實的意義。這幾天在講禅的時候都涉及一個問題,就是都涉及到知識的層面和實相的層面,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呢?比如說我現在在喝茶,諸位也看見我在喝茶,但喝的感受與看的感受是兩碼事。首先人家會有一個問題,他喝的是什麼茶,然後,茶的滋味是什麼,茶是涼的還是熱的……,就有一連串知性上的問題在腦子裏打轉。這是從觀看的角度來說的。那麼喝茶的人有沒有這些問題呢? 沒有。因爲他是直接地接觸了茶,他自己完全能夠明白茶是什麼味道。這就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冷也好暖也好,這個“冷暖自知”是事物的本質,事物的自相。我們現在在了解事物的時 候都是在事物的共相上面進行了解,共相是知性上的東西,自相才是事物的實質,是事物法爾 上的東西,事物的當體。要了解任何一個事物,就要了…
《入禅之門·無門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