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定。當然守一不移在這個時候還是有心在用,而不是無心在用,故有能有所。我們初用 功夫的人一定要從有心用功、有能有所開始。從有心用到無心用,從有能所到無能所,到能所雙亡,那就是得叁昧的境界了。
可以說,一直到今天,守一不移這種方法還爲各種法門所沿用。這個方法是繼承了傅大士所 傳的禅修方法,也可以說是修一切法門的一個基本方法。一般講禅修時,這種方法被叫做“心一境性”,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境就是對象。守一不移這個方法是我們傳統禅法裏邊的精髓所在。
上面從一行叁昧、萬法不離方寸、守一不移這叁個方面說明了四祖禅法的功夫、見地與方法。 下面我想簡單介紹一下四祖其人。
四祖7歲出家,12歲就跟隨叁祖僧璨。他跟隨叁祖僧璨有12年時間,到24歲的時候,已經完全繼承了叁祖的心地法門。叁祖僧璨那時就到廣東羅浮山去隱居。四祖得了法還沒有受戒,六祖也 是得了法還沒出家,先隱居了15年才來落發受戒。所以法是平等的,不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 可以得到,這就體現了佛法的偉大和平等精神——要得道見性,不見得就非是出家人不可,在家 人一樣能夠修到究竟。兩位祖師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當然作爲傳法還是要現僧相、現比丘相,這樣他才有攝受力和教化力,因爲釋迦牟尼佛也是現出家相來教化衆生的。
四祖叁十多歲才定居在現在的黃梅西山雙峰山。四祖除了提出具體的禅法以外,他還對禅宗 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主要體現在他改變了曆代禅師傳法的方式。四祖之前的曆代 禅師都是在一座山裏邊、一個石崖邊,搭一個茅棚住在那裏。而四祖改變了這個狀況,他在雙峰山底下修了一個大廟,有幾百徒衆聚在那裏。這樣一來聚徒教學,使禅宗從沒有根據地到有一個根據地,從分散修行到集中修行,這樣做有利于一個教團或者教派的成立和發展。假設人員總是分散的,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形成一種合力。這是第一點。
下面講第二點。當時應該說黃梅這個地方經濟還是相當落後的,直到今天那裏也並不富裕,幾百人住在那裏,吃喝是一個大問題。從佛教傳到中國來,和尚要吃這口飯跟儒家一直在發生磨擦。儒家認爲,和尚不生産卻要吃飯,不織布又要穿衣服,儒家總放不下這一點,總在跟佛教發 生磨擦。學佛教史的都知道,實際上是爲了一個經濟問題。爲了解決經濟問題,四祖想了一個辦法:我們也有一雙手嘛,我們來開荒種田,不作不食。收獲一點糧食夠我們吃飯,能夠療我饑瘡,這樣,我們就可以繼續來修道。
他就用這種方法解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一大革命。中國佛教如 果沒有走這條路的話,就沒有今天。爲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不這樣,在唐武宗滅法的時候,佛教 就會被徹底地被消滅了,就再也起不來了。佛教之所以沒有被消滅,就是因爲只有禅宗不化緣, 在水邊林下開一塊地就能夠生活,解決了吃飯這個經濟問題。百丈禅師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經濟上沒有問題了,教團的發展就消除了基本的障礙。這些東西到現在還值得我們很好地去回味。如果不總結曆史教訓,我們也可能隨時隨地會遇到新的困難。這 不是危言聳聽啊,這是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所以禅宗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我 們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特別在解放後,我們重點地發揚了這一項優良傳統。解放後佛教能 夠延續、能夠生存下來,也就是靠這把鋤頭——這把鋤頭能夠種地,能夠弄點飯吃,這樣,我們這一件衣服保存下來了,我們這一本經書保存下來了,我們這個形象保存下來了,所以才有今天 的佛教。這是一個很嚴肅、很重要的教訓和經驗。有了四祖的“不作不食”,才有百丈禅師完整地把這種精神體現出來;有了四祖“建廟聚僧”這樣一些舉措,才有馬祖建叢林。“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在中國佛教史上,在中國禅宗史上,這可以說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改革活動。假如 沒有這樣一些重大改革的話,中國佛教就沒有今天。當時,爲什麼要改革呢?就是爲了適應中國 的國情。中國是一個重農的國家,是一個對托缽化飯吃的人不恭敬的國家。托缽化飯吃是乞丐, 誰會恭敬一個乞丐呢?“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才托缽化飯,這跟印度的風土人情完全不同。印度托缽化飯吃受到恭敬,認爲這是修道的人;而中國認爲這種人是懶惰的人——你年紀輕輕的,爲什麼來托缽化飯吃啊?你不曉得去幹活啊?改革就是爲了適應中國的文化背景、社會製度,改革是佛教中國化的必由之路。
所以說,四祖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對禅宗成立和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從思想上、組織 建設上、經濟來源上,爲後來的佛教打下了一個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有以後的五祖六祖。
昨天有人遞條子問禅和淨土的差別。
什麼是禅?什麼是淨?念佛不見得就是淨,“念佛禅”嘛,念佛本身是禅的一種。關于什麼是禅,前天已經講過了。《法華經》上面佛有四句話,我想提供給大家思考:“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佛所得的法就是“定慧力莊嚴”。定慧等持者名爲禅。 六祖大師講得很清楚,什麼是禅呢?“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這就叫做禅。佛所 住的大乘,不是別的,就是“定慧力莊嚴”,這就是禅,這就是佛法的究竟。佛法的究竟是什麼,就是禅。定慧等持、定慧莊嚴就是禅。
什麼是淨土呢?希望大家要記住:以所修集的一切善法、禅定智慧等等,回向求生佛國淨土者,以此爲宗旨而修行,這就叫做淨或者淨土宗。一定要回向往生淨土才叫淨。不是說念佛就是 淨,坐在那裏修定就是禅,以是否求生淨土作爲標准來衡量是禅是淨。實際上修淨土、求往生也 離不開禅,修淨要往生的時候,要如入禅定,要入禅定以後才能夠得以往生。希望各位不要以爲淨土宗很便宜、很直接。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車票也很貴,要付出我們畢生的精力來換得這張車票,不付出畢生的精力要得到這張車票不可能。車票是一個比喻,車票就是資糧,往生淨土要有資糧,車票就是資糧的集中表現。我們不要以爲念佛號就是修淨土宗,或者以爲坐禅就是禅宗,有人坐禅也是要回向西方,那他還是在修淨土。要用這樣的一個方法來衡量禅和淨。
禅和淨是否可以同時修,或者叫做“禅淨雙修”呢?現在持這種提法的人很多,特別是誤傳了永明延壽的《四料簡》。永明延壽是五代時候的人,而《四料簡》是元朝才出現,應該說《四料簡》和永明延壽沒有什麼關系。《四料簡》上面說到:“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所以有一些人誤傳禅淨雙修,我想是這樣的。
禅淨能否雙修呢?從方法上來講是可以的。比如說四祖提倡的念佛禅所講的“守一不移”,甚至于他的見地“萬法不離方寸”,你再加一個“回向西方”,這就是禅變成淨土了。從歸宿上 來講各有旨趣、不必強同,禅有禅的旨趣,淨有淨的旨趣,在歸宿上是有所不同的。禅宗認爲,我到最後不一定到極樂世界,十方世界隨願往生。禅宗的人也有發願到異類中行的——異類就是 非人類了,是人類之外的另一類了。大家知道沩山祖師——沩仰宗中的開宗祖師,他有句話:“老僧百年之後,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大家一聽很害怕,你爲什麼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去變一頭牛幹什麼呢?但是你要知道我們在贊歎釋迦牟尼佛的時候,稱他“叁界導師,四生慈父,叁類化身,人天教主”。“叁類化身”,哪一個地方都去。千百億化身,他有願力在那裏支持, 不會迷失。如果沒有願力的支持,你也不要隨便發願我去變一頭牛。你必須有那個把握才說這個話,沒有把握你不要說這個話。因爲你說了這個話,等于發了這個願。發了這個願就要還這個債,不還這個債又不行。
從禅的角度來看,心和土是不二的,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不必求東求西,當處就是淨土,這 是從禅的角度來看。一般修淨土的,還是堅持心外有土,須要求往生。因爲《阿彌陀經》上明明 講,從是西方過多遠的路有一個極樂世界。雖然如是,也可以說,十萬億佛土不離當下,這是禅 的觀點,不是淨的觀點。禅淨二宗各有優勢,都是佛的方法、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渡世慈航、迷津寶法,只可相互稱揚贊歎,不可彼此水火。我想這就是禅宗行者一貫的態度,也應該是一切 修行者所應該具有的一種心量。
《入禅之門·四祖禅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