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禅之門·達摩禅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要“防護譏 嫌”。做任何事情,不要讓衆生有懷疑,不要做有損我們形象的事情。做事的時候,一定要令衆生“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長”。我們做出一件事情來,千萬不要産生沒有信的人不會信、已 經信了的人不信了這樣的負效應。唉,你這個和尚、你這個佛教,不就是這麼回事嘛!如果是那 樣,那我們起了相反的作用,就有了譏嫌了。由于譏嫌所致,我們弘法的目的就達不到,教化的 目標就不能落實。所以這一點,我覺得對我們現在的佛教界,或者說對于我們的僧團,非常具有 針對性,要“防護譏嫌”。我記得弘一大師有兩句話——在座的比丘尼師父們和女居士請不要介意,因爲這都是彼此的——叫“遠離女衆,慎護譏嫌”。我覺得我們女衆也要記住這句話,女衆 也要“遠離男衆”,我們也要“慎護譏嫌”。 這樣,我們佛教就是一種良性循環,否則的話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惡性循環就引起社會的譏 嫌,佛教的形象就沒有了。佛教形象沒有了,未信者不信,已信者退失信心。所以這句話我們很 有必要反複地咀嚼領會祖師的苦口婆心。這口訣,我們要記住。

  第四句口訣“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我們要常行二利而不執著,二利就是自利利他,但是 又不要執著,一執著就有片面性,就有主觀性。執著本身就是一種主觀性,有主觀性就産生了片面性,有片面性又加深了這個執著。執著無非是“人執、法執”,或者叫“我執、法執”。我們衆生都把五蘊所組合的身體看得非常的重要,看得非常的寶貴,而且在幾十年的生活當中形成了一個觀念,這個觀念就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先生所說的:“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我的,一切都是我的”,我放在第一位。從哇哇墜地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一口氣不來,這個“我”都放不下。

  有人說了個笑話——是笑話還是真話就不知道了。有一個人要去世了,他的眼睛始終不合上, 而且手總在比劃。人家都搞不懂是什麼意思,因爲打手勢好像禅機一樣,家裏人也猜不透,外邊 的人也猜不透。後來忽然有個人猜透了,說他的意思是,他現在還是十叁級,他希望能夠給他漲 一級,漲到十二級。那樣就是高幹待遇,一切就都不同了。領導馬上承諾下來,一定給他漲到十 二級,他逝世以後按照高幹待遇來辦理後事,他馬上腳一伸、手一伸走了。

  這個我執啊!“我、法;我、我的”。“我”就是我執,“我的”就是法執。這種執著是從 什麼地方來的呢?就是不了解諸法緣生性空的實相。既然一切法都是有條件的存在,你執著也枉然,一切條件並不由于你的執意追求而有所改變。

  所以我們在行方便、行救度的時候,一定不能有執著。這裏所說的方便,大家不要誤會,不 要誤會“方便”這兩個字就可以有隨意性。方便者智慧也,方便就是智慧,你在運用智慧的時候 又不能有執著。爲什麼說方便就是智慧呢?有幾句話大家可能都記得,叫“菩提心爲因,大悲爲 根本,方便爲究竟”。方便是究竟,你有方便才有究竟,沒有方便你這個法門不可能究竟,所以說方便者大智慧也。這個大智慧有個前提,就是不能執著,執著就是片面性,就不是智慧的表現,就是愚癡的表現。所以我跟大家講一講達摩祖師的四句口訣,這四句口訣既是入禅之門的要領,也是我們修一切法門的入門要領:“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

  下面我們再回到菩提達摩關于禅修的這篇文章的整體部分來看一看。菩提達摩的這篇論文連 題目在內,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大概是五百一十個字。那時禅不像我們現在有一個穩定的 稱呼,現在由于禅法流行一千多年,禅宗成立一千多年,一切的稱謂都定型化了。在當時來說,禅有時候叫做“道”,又叫做“心”,又叫做“佛法大意”,又叫做“西來意”,或者叫做“祖 師西來意”,有多種稱呼。但是當時以“道”作稱呼的比較普遍。道,在印度梵語中就是菩提, 當然後來菩提譯也爲覺、覺悟。

  菩提譯爲道是從什麼意思來說的呢?是從能修、能證、能行,從指引我們走一條通達目標之 路這樣一個角度,把菩提翻譯成爲道,是道路的意思。當時把禅也當作入佛大海的一條路,所以禅也是道,故雲“大乘入道四行”。這個四行實際上只是行入的內容,但是菩提達摩認爲進入禅 的途徑有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理入和行入二種。菩提達摩在這篇文章中就講:“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看,理入是進入禅門的正行, 行入可以看作進入禅的助行。有正有助、有正有輔、有主有次,但兩者又是不可或缺的,兩者不可偏廢。當然理入是根本。

  什麼叫做理入呢?菩提達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定性的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叫我們要“藉教悟宗”,理入者“藉教悟宗”。從這裏可以看出,禅宗的創始人沒有說要排除經教文字,而是說“宗不離教”,而且要以教作爲前提、作爲指導、作爲方便來進入禅宗。

  那時講的教就是言教。宗就是他最終的目的和歸宿,就是能夠把握事情的本質,這就是宗。 所以,從菩提達摩那時起就把“宗”、“教”兩字的位置擺得非常明確,兩者是不可偏廢的。因 爲教畢竟都是一些符號,就好像說天上有月亮,我們用手一指,聰明的人去看月亮,不聰明的人 老看手指。假設通過手指直接看到月亮,這就叫“藉教悟宗”了。如果說手一指,你老看指頭不看月亮,那就是“因教而迷宗”。所以一切言教如標月指,它不是事物的本身。比如說我們要吃飯了,要吃飯僅僅是給你一個信號,讓你知道有這件事。如果你不實際地去操作,不接觸食物,拿到食物不往口裏送這叫說食數寶,肚子裏面卻是空空的,越說越餓。所以我們要用這樣的一種方法,這樣的一種立場來看待言教——既不可以排斥它,又不可以死死地執著不放。

  我們世界上的一切紛爭、一切問題都是因爲在知識的圈子裏打轉,在理性的圈子裏打轉:你這一句話會引起什麼嚴重的後果,你這句話又會怎麼樣,對我有什麼影響,對我有什麼損害 ……。當然從世間法來講,彼此都有執著嘛,所以確確實實會因爲一句話産生不同的後果。因爲都是在執著當中、在符號當中來打轉、往來兜圈子,自己的本性就被淹沒了,就被蓋覆了。

  所以菩提達摩說,我們要“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無凡無聖,凡聖等一,堅住不 移,更不隨于言教”。先是說要藉教悟宗,但是你不要把那個教就當成是實在的東西。教上面說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你就不要去執著這個東西。你以爲當真的是叁無差別,你以爲當真的你 現在就是佛,你執著這個東西,你就錯了。雖然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是我們的心還被客 塵煩惱所蓋覆著,現在還不是主人在當家,而是客人在當家。所以我們還要有一個修爲的過程, 有一個修行的過程,有一個把無明煩惱逐步排除的過程。我們能夠這樣做了,自然就“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這就叫理入。

  這裏講的理入實際上就是從禅的正修、正行出發,要把握修行的關鍵是什麼。修行的關鍵就 是要把握到它的核心、它的實相、它的源頭、它的本質。如果忘記了修行的中心目標是什麼,只是在助行上面兜圈子,那就叫舍本而逐末,或者叫本末倒置。所以修行禅法要找到根本,找到了根本,我們才真正有門可入,找不到根本就無門可入。

  通過剛才初步地了解達摩的思想,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禅宗所提倡的一些思想或者修行方法,從菩提達摩的這些教誨當中都能夠找到根源。這篇文章才五百多字,雖然從字面上看好像不是在 講禅,但是全篇的義理都與禅有密切的聯系,可以看作是修禅的入門方便,或者說是基本教材。剛才我也提到,在理入方面值得留意的就是要知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之 所以不能“顯了”,就是因爲被“客塵所覆”,所以我們要能夠“舍妄歸真”。“舍妄歸真”惟一的方法就是“凝住壁觀”,使我們的心地像牆壁一樣,不要被一切客塵煩惱所侵蝕,客塵煩惱 無非是人我是非。怎樣才能夠凝住壁觀呢?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 移、不隨文教”,這就是凝住壁觀的基本要求。

  所謂行入就是修禅乃至于修其它所有法門的通途要求。可以成爲助行,助行雖然是起輔助作用,但並不等于它不重要。可以這樣說,行入的四行涵攝了佛教所有的修持法門在內。看起來只 有簡簡單單的四行,但是我們要深入地去理解它,真正深刻地領會了它的內容,才知道它的重要性。關于行入的道理剛才已經講了一部分,在這裏就不再重複。

  佛教講的一切修行法門,包括禅修在內,都是一個調整心態的過程。我們的心態之所以不能平衡,不能安靜,不能潇灑自在,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有分別之心、好醜之別、取舍之念。就禅 修而言,這些都是我們心理上的障礙。這些東西原本不屬于我們心地所固有的,都是附著在我們 心地上的塵垢煩惱,所以稱之爲客塵。如果把我們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清靜心比喻爲主人的話,那 麼這些塵垢煩惱就是客人。對于修道的人來說,或者是對所有追求真理、希望開發智慧的人來說, 如果不去除我們心地上的種種塵垢煩惱,不對我們的心塵來一番徹底的大掃除、大掃蕩,修道就 無從入門,智慧也就無從開發,真理也無從認識,佛性也無從彰顯了。

  我們心地上的塵垢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但總體來說不出達摩大師在這篇教材當中所列舉的 前面那叁條:苦啊、樂啊、物利的追求,這就是我們毛病的總根子。我們用來對治心地塵垢煩惱 的法門也同樣是無量無邊的,所謂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八萬四千法門都 可以包括在六度當中。六度又稱爲六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是“彼岸到”、“到彼岸”,或者就 是“圓滿”。六度法門就是使我們從此岸到彼岸的六條船,度嘛,就是從此岸渡到彼岸,一定要 通過這六種方式。六度,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個方法 就是六條船,六條船都可以把我們從煩惱的此岸渡到清涼的彼岸。在這裏我要請各位居士們注意,不要誤會,不要以爲此岸和彼岸真正有一個遙遠的距離。此岸和彼岸在一個空間、同一個點上。 我們的法師們可能都知道這個意思,希望居士們也能夠知道。

  從此岸到彼岸有一條河、有一個苦海,我們要渡過去。這個苦海是什麼呢?就是你的無明煩 惱執著。這些東西要對治,要說難也很難,要說容易也很容易。六祖大師講,“一念迷就是衆生,一念悟衆生就是佛”,多麼容易啊。在一念之間,翻掌覆掌之下就完成了。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 掌握到這個法門的究竟。彼岸就在此岸,極樂世界就在娑婆世界,天堂就在人間,佛與衆生不隔纖毫,一點距離也沒有。因爲我們一心具足十法界,一念能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若能有片刻做到這樣,那一片刻就是佛的境界了。如果我們有一片刻産生了自利利他的心態,雖然我們 沒有去做,或者說沒有做很多,那時你就是菩薩的境界。你一念能夠自覺,把一切的煩惱我執都去掉,你當下就是聲聞緣覺的境界。反之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你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一切都在一念之間,所以叫“一心具足十法界”。

  今天就簡單地把菩提達摩教導我們進入禅門的口訣向大家介紹了一下。再重複一次:“如是 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如果大家有紙條的話,可以遞上來。我也很希望能夠在這裏下不了臺,我在這裏下不了臺,就說明大家的水平比我高,那樣我們的佛教就有希望了。

  有位居士說,他在一篇文章上看到這樣的話:“理性太強者往往難以産生氣感與喜樂覺受, 修法上難以深入,難以形成機用;念力強大者往往形成偏執緊張,內心不得喜樂自在;感覺靈異 者往往缺乏自我把持,難有身心的安甯,甚至誤入魔境;安祥和樂者通常難有作爲,無法利于幫 助他人。”確實是如此,這四種情況,都是在執著當中。修行佛法就是要去掉執著,不可以有執 著,一有執著就有偏差,一有執著就背離了真實。當然他看的這篇文章不一定完全是學佛的人或 者引導學佛的人寫的文章,從氣功的角度來寫來講,他也可能是這樣。修行在于破執,修行的整 個過程就是一個破執的過程。先破我執,後破法執,最後把能破所破全部都破掉,所以叫叁空。我空法空,最後把能破的這種智慧的力量也要破掉。破是什麼呢?就是說不執著。

    另有一位居士說,他在參禅打坐的時候,在寺院的禅堂裏容易入定,回到自己家裏坐的時候,因爲環境不同,不容易入定。寺院叫做道場,道場這個詞和現在的科學是吻合的,道之場。現在不是說有磁場嗎?那是磁之場,這個寺院就是道之場。所有來這裏的人都是抱著一顆善良的心、求道的心,所有人的意念都集中在這個地方。這個意念是什麼呢?這個意念叫無表色,是一種能量,它也是色法的一種,但是看不見。這個意念和我們的戒體是一樣的意思,戒體這種力量也是 無表色。一個人真正得到了戒體,他就能夠堅持不犯,他有持戒的毅力在支持他。這個道場就是 道之場,修道、成道、證道都在這個寺院裏。寺院中最年輕的恐怕就是我們的玉佛寺了,120歲,從人的年齡來講,也算不得了。還有的寺院1200歲,它的場的力量就更大。當然我們這120歲的道場,大家都來修持,這個磁場的力量、道場的力量就會增強,這是肯定的。佛陀時代提倡要修 八關齋戒,而八關齋戒那一天信衆一定要到寺院來過,那是什麼道理?當然,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是一個方面,另外,在寺院裏面過,你會非常清靜,非常灑脫自在,無憂無慮,所以在寺院裏 你修行一天會比你平常修一年更有進步。

  

  

《入禅之門·達摩禅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