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禅之門·四祖禅法

  第叁講 

  四祖禅法

  今天的題目是“道信大師之禅法”。大家知道,道信是中國禅宗的第四祖,他生活的時代大約是公元580年到651年期間。道信禅師在中國禅宗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關鍵性的人物。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道信禅師繼承了他以前的各種禅觀思想和修行方法,他的思想很豐富很重要,是禅宗史上一位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人物。道信禅師繼承了自達摩以來用《楞伽經》印心的傳統方式,同時又開啓了以《文殊說般若經》中所講的“一行叁昧”爲修持法門的新緒,直接 影響了五祖弘忍“東山法門”的肇啓和六祖慧能“曹溪頓教”的崛興。道信禅法的內容很有特點。

  可以說,在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我們始終是圍繞叁個問題在展開:第一是見地問題,第二 是功夫問題,第叁是方法問題。不管修哪個法門首先要解決的或者說主要要解決的是這叁個問題:見地、功夫和方法。見地不明,你可能就是盲修瞎練;功夫不到家,你見地再好,永遠到不了目 標;有功夫、有見地但方法不對頭,也會出偏差。所以這叁個問題是我們所有的修行人必須密切注意、必須非常重視的問題,不能夠有一絲的疏忽。

  昨天介紹了達摩的禅法,理入和行入。理入是見地,行入就是功夫。理入和行入,所謂二入四行,四行基本上都是講功夫。理入或者說見地,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相當于戰略思想。那麼功 夫就相當于戰術,具體的方案、步驟。理入和行入也可以說就是理論和實踐,見地就是理論、世 界觀,功夫就是實踐。今天我們就圍繞這樣叁個問題:功夫是什麼?見地是什麼?方法是什麼?來談四祖教導的禅法。

  剛才我說到四祖禅的思想很豐富,如果逐條拿來講必然會抓不到重點,沒有特色。四祖所講 的禅法,大家一聽可能會感覺到很親切,或者感覺到有一點驚奇。四祖所提倡的是“念佛禅”,就是《文殊說般若經》裏講的“一行叁昧”。“一行叁昧”實際上是“念佛禅”。

  四祖提倡的念佛禅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修淨土宗的念佛有所區別。淨土宗的念佛是已經選定了一佛,而且在念這一佛的時候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以 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淨土。這就是我們現在修淨土宗的一個根本目標。四祖道信禅師的 念佛禅,是要我們自己來確定究竟是念哪一佛。你念釋迦佛也行,念阿彌陀佛也行,念藥師佛也行,念阿閦佛、成就佛都可以。

  四祖的念佛禅其根據是從哪裏來的呢?首先是《楞伽經》第一品“一切佛語心品”。“一切 佛語心品”,禅宗人的去理解和我們現在的人去理解有所不同。本來“一切佛語心品”是第一品, 禅宗的人把它理解成了諸佛心第一,第一品就是把佛心——諸佛的心看做是第一位。所以根據《楞伽經》來確定了念佛禅的一個理念:諸佛的心是第一位的。諸佛的心也就是衆生的心,衆生的心也就是諸佛的心。

  第二個根據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一般的就叫《文殊說般若經》。這部經主要是講“一行叁昧”,叁昧是什麼意思呢?叁昧或者叫做定、正定、等持。等持的意思,就是要使定和慧平等地保持。因爲叁昧不完全是定的問題,一定還有慧做基礎,有慧做先導,那 麼定和慧之間基本上要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我們平常致贊某個人做某件事情真正恰到好處,就說他深得此中叁昧。這是叁昧的引伸意思,但是由此也可以說明叁昧的重要性。《文殊說般若經》上面講的一行叁昧是什麼呢?就是說“即念佛心是佛”。念佛的這個心當下就是佛,當下就與佛一體,與佛成爲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我們的妄念就是凡夫。爲什麼說念佛心就是佛呢?念佛的心就是覺悟的心,妄念就是凡夫的心。

  一行叁昧的基本要求就是,我們要明白和相信念佛的心就是佛,在此前提下“系念一佛,專 稱名號”。這與淨土宗持名念佛有相同的地方,所不同的是一行叁昧沒有指定念哪一佛,而修淨 土宗則專念阿彌陀佛。在“系念一佛,專稱名號”的時候,要“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這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面講的道理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選擇一尊佛,並知道這尊佛是在哪一個世界,他的世界是在什麼方向。比如說我們 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你就選擇面向西,端身正坐,並且能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來稱 佛名號。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就可以見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這就是一行叁昧稱一佛名、 念念相續的基本要求。

  在這當中,念佛禅也有一些必須做到的步驟。比如說我們要修一行叁昧、修念佛禅,首先要 “端坐念實相”。什麼叫端坐念實相呢?就是通過忏悔我們以往身心的過失、罪過,使我們的身 心獲得清淨,然後進入佛的世界。四祖用《普賢觀經》的四句話教導我們“端坐念實相”,將我們的身心來一次徹底的洗刷,使我們真正能夠以清淨的身心進入到佛的世界。《普賢觀經》中的四句話是:“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念實相就是要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緣生而性空”。能夠觀一切法緣生性空,就可以從根本上使我們的身心淨化,因爲觀到緣生性空、觀到諸法實相,我們所有的執著都能夠破除。執著破除了,我們就不會繼續起惑造業。

  在這裏,我想跟大家談一談緣生性空的“空”字。一切法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在這裏,爲什麼佛教卻說一切法是空的呢?這個很容易引起世人的誤解。佛教講一切法空的前提是什麼呢?一切法是緣生,是因緣所生。因緣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條件,緣生就是說一切法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們可以想一想,有沒有一件事情不需要任何條件就能夠存在、能夠發生、發展?我們從小到大、從天上到人間找不到這樣一個事物——它不需要任何條件而能 夠存在。一切萬法都是互爲條件的,它們都才能夠各各安住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又不會錯亂,這就叫“世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既然一切諸法都是有條件的存在,那麼它的基本狀態就是因條 件可聚可散而具有不穩定性和暫時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諸法都是條件的組合。既是條件的組合,所以其性本空,故名性空。不是說這個物質沒有了,而是說這個東西沒有一個實在性可 得。那麼,相有沒有呢?相還是有,只是沒有一個實體的體性。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要突破空與有、性與相、有與無這樣的一些基本觀念,這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的存在,沒有一個無條件存在的事物,那麼,我們對佛教所說的我執法執、 我空法空、緣生性空這些道理就可以依稀仿佛地慢慢地加以把握了。不把握佛教的空義而想把握佛教的精神、精髓是不可能的。

  佛教之所以爲佛教,就是它能夠透過並超越一切萬事萬物的假相看到它的實相。超越就是出世,沒有超越就是世間。昨天我們不是講嘛,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並不是兩個世界,而是同在一 點上。能夠看到事物的實相了,你就出世,看不到事物的實相你就是在世間。看不到事物的實相 就是煩惱,看到事物的實相就是菩提。這就叫做“即世而出世”——在這個世間就能夠出世,此岸就是彼岸。

  端坐念實相者,就是要徹底地明白一切業障都是妄想所生。妄想也是依條件而産生的,是緣生法。如果我們能夠一眼識破妄想的緣生空性,不再執著,那麼業障就像烈日下的冰山一樣,即刻就融化了。所以說“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我們進入一行叁昧之前,先要端坐念實相,這是進入一行叁昧的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就 是根據《大品般若經》提出的“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也就是說“就此念佛之心,名爲無所念”。這就更高一層了。要做到念而又無所念,那就不能以平常的得失之心來念佛,而要以一種無所得 的心來念佛。這就是我昨天說的在念佛的時候不要有所希求,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獲”,這就是 念無所念。在念佛的時候不要覺得有能念、有所念,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因爲我們念佛 的時候,我們此心當下即佛,不要別有追求。若別有追求,那就是在頭上安頭。所以經典上講:“離心別無有佛,離佛別無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我們能夠這樣念佛,自自然然就能夠進入禅定。

  第叁點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不要起攀緣心。攀緣心指什麼呢?比如念佛時希望見到佛,希 望得神通得感應,這些都是攀緣心。有這種攀緣心,也可能會見到佛,也可能會有感應,但那是靠不住的。因爲感應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不正常的。因爲有許多外在的事物,雖然我們看不見,但是它們時時刻刻都有一種能量,也會左右我們。這種能量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邪的,既有佛也有魔。如果我們自己把握不好,一旦爲魔所乘,魔進入到我們的身心,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修行出了偏差,這就是攀緣心所致。我們不要有攀緣心,一切都要任其自然,時時刻刻把握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能夠把握這樣一些基本要領,我 們就不會被一些消極的、邪的東西所幹擾。所以我們對于一切外在的東西不要起攀緣,對待一切事物要用平等心、無二心去看待,這樣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甚至于不走彎路。

  第四點就是我們在修一行叁昧、修念佛禅的時候,要排除有能觀之心和所觀之佛,要把能和所這樣一個界限逐步消除。在開始的時候還是要有能有所,開始的時候我們不可能一步到位,是 做不到能所雙亡的,這要逐步地來。只有逐步做到能所雙亡了,一切外緣,包括積極的、消極的,都不能夠幹擾我們,我們自己才能真正做一個與佛同在的人。

  這就是四祖講的進入一行叁昧、修念佛禅所應該把握的幾點…

《入禅之門·四祖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