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禅之門·四祖禅法▪P2

  ..續本文上一頁要求。

  道信禅師根據《觀無量壽經》的教誨闡述了心與佛的關系,直接了當,完全把中介物都排除了,使我們的心當下就能夠超越,超越到與佛平等,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我們能 夠體會到這一點,知道“心是心作”的道理,那麼諸佛的法身就能夠進入到我們一切心想當中。我們就能夠真正達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境界,念佛禅到此可以說就達到了爐火純青、進入叁昧 的境界了。那時我們馬上就能夠知道,佛就是心,心外更無別佛,心佛同體,自己就能夠圓滿地體會到與佛無二無別的境界。

  要達到這種“心作心是”的境界,必須具備五個條件。這五個條件是什麼呢?

  首先要知道我們的心體是什麼。要知道心體,這是一個見地問題。我們每個人的心,體性清淨、體與佛同,這就是我們心體的本質。如果我們離開了這個本質別處去找佛,可以說了不可得。

  第二要知心用,知道我們的心由體起用。心體的作用是什麼呢?它的作用就是在起作用的時 候又寂然不動,這就是心體的作用。如果說在起作用的時候,心動起來了,不是寂而常照,而是 心地起波瀾,那樣一切妄念就會浮出來。只有在起作用的時候又能夠保持寂靜,這樣一切惑業才能夠變成真如佛性,一切煩惱才能夠轉化成菩提。

  第叁要做到常覺不停。覺性、覺照要保持,不能夠有間斷。佛的法界是什麼呢?佛的法界就 是一實相。我們能夠明白一實相,我們的身心世界就與實相相應。與實相相應了,就是常覺不停。

  第四要常觀身空寂。空寂不要有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要四相皆空,使我們的身心 世界以及一切妄念處在一種空寂的狀態之下。

  第五要守一不移。守一不移是一個方法問題,這個方法就是不能轉移目標。一旦轉移了目標,我們就難以做到一行叁昧,就難以達到一心不亂的狀態。所以要守一不移,不管是動還是靜,都 能夠使我們學人明見佛性、早入定門。關于守一不移的要求,我下面在講方法的時候再作稍微展開。

  這就是四祖道信禅師教導的念佛禅,也就是道信禅法的功夫。他的功夫就是念佛禅,就是一行叁昧。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就是道信禅師念佛禅所持的見地是什麼。道信禅師念佛禅的觀點,大體上 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叫“萬法不離方寸”。他是把我們這個心用一個形象化的比喻來加以說 明我們的心並不是指這個肉團心,當然也不離肉團心。不即肉團心、不離肉團心,不在外、不在 內、不在中間,這就是我們心的狀態。但是道信大師說不離方寸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使我們在 觀想的時候能夠集中到一點上來看問題,這樣我們就很容易進入一行叁昧,進入到禅定的境界。

  道信禅師在接引牛頭法融禅師的時候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話。道信的弟子除了五祖弘忍以外, 還有一位大弟子就是牛頭法融。道信實際上傳出了兩個宗:一個是禅宗本身,一個叫做牛頭宗。 牛頭宗也傳了好幾代,也出了幾位大禅師。他對牛頭法融禅師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 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這就是見地問題。

   一切東西我們都本自具足,只是它被妄想覆蓋住了,一點也顯現不出來。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見地,不然,我們的努力就等于白廢功夫。比如說我們要挖掘寶藏,首先要了解清楚這裏確實是有 寶藏,我們才能進行挖掘。挖了半天什麼也沒有,那不是白費勁嗎?所以我們一定明白,百千法 門同歸方寸,百千法門不離自心,離心無別佛,離佛別無心。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河沙妙 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畏,一切勝妙功德,總在心源,不離自心。學佛法要從“戒定慧”叁學起修,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像這樣的一些功德智慧,我們本自具 足,也不離我們每個人的方寸。

  雖然我們具足一切河沙妙德,但是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卻是無奈、掙紮、痛苦。我想,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在沒有真正開悟之前,都要面對這一切。我們所面對的這個世界,除了無奈 還是無奈,除了掙紮還是掙紮,因爲我們做不了主。所以要真正從無奈中走出,從掙紮下得到解脫,那得真修行不可,不修行是永無解脫之期的。道信大師教導我們:“對一切境緣,但莫分別即自如如。”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我們面對掙紮與無奈怎麼辦呢?在這一切境緣上面,你不要去分別它,而要用一實相來印定它。這樣一切都是如如,一切都是真如。

  一切無奈和煩惱都是來自于我們的分別心。在這裏我們可以聯想一下我們每天所面對的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不是說某一件具體的事件,我們所說的世間,是指我們的各種理念所架構的這個世間,它並不是實在的。我們整天煩惱,其實並不是外在的東西讓我們煩惱,而是我們的內心在作怪。大家本來對你很好,是你自己想,張叁李四肯定對我有意見,因爲他又不說話,眼睛又不朝我這邊看,肯定對我有意見。這都是你內心在虛構,這就叫做分別。不管是年輕人也好,年紀長一點的人也好,我們都應當想一想,我們的苦惱都是自己找來的。

  道信禅師講,外在世界叫境緣,境緣無好醜,這個境這個緣沒有好也沒有醜。什麼是好、什麼是醜?好醜起于心,好和醜都是我們心在分別。我們第一天講到受用的時候曾經講了兩個小故事,那都是我們的心在作怪。“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我們的心總在給外在世界安立各種 各樣的假名,好的、醜的、黃的、白的、胖的、瘦的、張叁、李四。有了這些假名,接著就有了妄情。我們不去安立、不去架構、不去虛設,妄情從何而起呢?所以我們都是在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這個語言的世界、符號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們每個人都弄得暈頭轉向。佛教把語言的 世界叫名言世間。名言者,概念也。我們每個人每天並沒有真正生活在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裏,而是生活在概念世界裏面。有一首流行歌曲叫《跟著感覺走》,我們做不到跟著感覺走,而是跟 著概念走。感覺是比較直接的東西,我們往往是跟著間接的東西在走;並非跟著事物本身走,而是跟著我們給那個事物所安立的名相和概念走。佛教講,“見緣起者見法,見法者見佛。”見緣 起是什麼呢?就是見到那個事物了,真正跟那個事物接觸了。好比說我現在眼睛不看,我的手摸著一個什麼東西,心沒有分別,只是一個直接的接觸。當我睜眼一看,發現是一個話筒,于是心 裏就起分別:這個話筒值多少錢,沒有人的時候,我是不是可以把它拿回去。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都是這樣而來的,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概念的世界當中,生活在一個名言的世界當中,沒有真正 生活在一個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裏。

  心如果不給這個真實的世界安立種種的差別名相,我們就不會有妄情。“妄情既不起,真心 任遍之”,那樣我們的真心就會現前,就像鏡子照一切物一樣,用智慧觀照,而不是用識去分別。當我們用智慧觀照世界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那麼圓滿。當我們用識分別——就是一切從 我出發的時候,一切都充滿了煩惱。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好;這件事對我好、那件事對 我不好。這都是從一個很小的圈子、從自我出發,並沒有真正地從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出發。所 以不是“真心任遍之”,而是用妄心在片面地看客觀世界。

  剛才講的是道信大師關于念佛禅的見地,根本一點就是“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這是他的根本要點所在。

  下面我想講第叁個問題,就是念佛禅的方法,或者是說進入一行叁昧的方法。道信禅師的禅 修方法就是“守一不移”。我想,這一點不但是修行的訣竅,也是我們做一切事業的訣竅。做一 切事業、成就一切事業的根本方法就是認准一個目標不動搖。這個方法是從哪裏來的呢?是道信 禅師繼承了南北朝時代傅大士的方法。道信大師說,諸經禅觀之法有多種多樣,但是傅大士所說只是單獨地舉了一個“守一不移”。傅大士是梁武帝時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彌勒菩薩轉 世。彌勒菩薩的應化,在梁武帝時候應化的就是傅大士,在五代時候應化的就是布袋和尚。

  傅大士說:“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任意看一物。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弛 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空淨眼”,空就是 一切法空,一切法空的眼就是法眼,就是清淨眼。“一切法有“,就不是空眼,就不是清淨眼, 就是有瞖之眼。“以此空淨眼,任意看一物”,以我們的法眼能夠集中注意力看一件東西,就是守一。五祖的禅法依據《十六觀經》裏邊講的看太陽、觀太陽,平視太陽或遠或近。你去觀想一 個假想的太陽,慢慢地你的注意力就能夠集中。這是從有相來修,從有相修到無相。專心致志地 念一佛號也是注意看一物,稱其名字、念念相續。“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不管是白天還 是晚上,都不要間斷。專心致志,精進不懈,精而不雜,不要動搖,不要轉移。這是一個總的要 求。萬一心動了怎麼辦?“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果說我們的心起了妄念怎麼辦?他講 得很形象,馬上伸手把它拽過來,意思是在妄念起來時不要跟著走就行了,你跟著走就錯了,你 不跟著走當下就收回來。他打了個比喻,“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拿繩子把鳥的腳系住了,鳥要飛怎麼辦呢?你馬上又把它拽回來,不讓它飛掉。鳥比喻的我們這個心,繩子就比喻我們念 佛的這一念。我們的心要分散精力了,你就以佛號把分散的心拉回來,集中注意力在佛名上面。 像這樣“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用這種方法每天這麼去做,專精不移,終日不要轉移目標,我們的心自然就泯然。泯然就是停止一切妄念,泯就是消亡的意思。一切妄念停止了,我們的心 就自然…

《入禅之門·四祖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