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修養的四大選擇▪P2

  ..續本文上一頁教的“空”的理解有偏差,總是以爲沒有就是空,某物不存在就是空。佛教實際上是講事物當體即空。比如說這個茶杯是空的,不是說它沒有裝水,它裝滿水還是空的,是講這個意思。這個“空”是從一個事物的極其細微的動態、變化和生滅來看的。一個事物從有一個實體到這個實體的消失,它並不是突變,而是在分分秒秒、刹那刹那的生滅當中向前推進的。我們會認爲一個人到了七、八十歲就快要死了,實際上這個人就是不生不滅的,他從來沒有生過,也不會死。因爲生命的流程,是刹那刹那的相續,這個刹那是多大?就象微塵那麼小。時間走過的這個流程,就象一個微塵接著一個微塵,一個微塵一個生滅,一個微塵一個生滅,它是以這樣的方式向前推進的,所以說是空、是無我、是無常。

   佛教有一句非常積極的活,大家在理解這個空的時候要記住:“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空不是爲了毀一切法,而是爲了成一切法,成一切法也不是依一切法。生命是無常的,這給我們提供一個改造生命、解脫生命的一個機會;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變的東西了。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你們可以去找,能不能找到一個不變的東西來?找不出來。所以人面對著一種無常的生命,就給人提供了無限的創造的機會。

   第二,佛教主張“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這個命題又是一般人所無法接受的。通常認爲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那麼怎麼說萬法都是唯心所造?大家注意這個“造”字,它不是創造的造,是什麼“造”呢?是變化,這個“造”是“變”的意思。唯識宗講諸法唯識所變。變就是變現,變現並不是這個心念象變魔術一樣變一個茶杯出來。那麼它變一個什麼東西呢?從個人的主觀意識來說,佛教還是主張反映論的,當六根與六塵相接觸的時候,中間的六識就取這個外境,而在自己內心就變現一個認識外界事物的能力,于是變現出茶杯這種認識。所以說萬法唯心所造是因緣而起。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因有緣,沒有無因無緣的東西。

   因緣是什麼東西呢?因就是一切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根據,緣就是外在的條件。如果光有內在的根據,沒有外在的條件,一個事物要存在、要發展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諸法都是有條件的存在。我們可以動動腦筋想一想,看有沒有一個不要任何條件就能獨立存在的東西,大家可以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這一個東西出來,就是不依賴因緣而存在的東西,不依賴條件而存在的東西,有沒有?有人說母愛。有母有愛就有條件了,爲什麼有母?因爲有子女才有母,這就是條件。有人說基督教的上帝。用基督教的觀點來說,上帝是無條件的存在,它是世間一切事物的第一因。但是,從佛教的觀點來講,認爲世界上沒有第一個原因,找不到第一個原因。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個悖論,說不清楚。但是,基督教可以說清楚,它說第一個雞不是雞蛋生的,就象第一個人不是母親生的。佛教認爲這個問題說不清楚,它是因緣法。這個因緣是個輪子,哪個地方是起點,哪個地方是終點,找不出來,這就叫?的道理。事物存在的本來面目就是如此,你一定要在事物存在的本來面目以外去找一個原因出來,佛教認爲這個就是我執,或是法執,去找個執著出來。我們人的一切問題大概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不認識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非要在客觀事物上面去另外加一個什麼東西。

   佛教說一切法因緣而起,“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獄。”“一念迷即衆生,一念悟即解脫。”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所處的國土的穢與淨,個人五蘊身心的美與醜、強與弱、賢與愚、以及壽命的長與短、命運的窮與通、得與失等等,這一切都不是先天決定的,都不是由某一個外在的力量加到我們身上的,都是每一個人的心在各自的業力的作用下所感現出來的、所感召出來的。因此,超越和解脫的根本就在當下,當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爲十法界,十法界在什麼地方,不是在一個遙遠的不可捉摸的空間,就在我們方寸之中,就在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它並不是一個渺茫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就在此岸,離開了此岸,不會有彼岸,離開了穢土,哪兒去找淨土?佛教的這種積極的精神,完全是建立在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之上,因爲要去把握過去的東西,可能是個妄想,未來的東西還沒有來,你不可以去把握,最現實的就是當下的這一念。當下這一念,一念即永恒。一個人能夠把握住每一個當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第叁,佛陀教導我們“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這個觀念也是非常特殊的。從這一點出發,一下子就把我們的人性升華了,給我們提供了無限創造和努力的機會和目標。因爲我們每個人看到自己都是非常的渺小,沒有希望,都在絕望中度過一生,佛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每人的人格都是可以成爲至高無上的人格。應該說這種思想和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聖賢”、“人人皆可以爲堯舜”的思想有相類似的地方,所以我們中國人最能夠欣賞、接受佛教的這個觀點。

   佛教說衆生和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這個本性就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可能性、本自具足的可能性,這就是每個人的優勢。佛和衆生的關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者的關系,而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師傅和徒弟的關系。大家念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前面要加“本師”兩個字,本師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老師,就是最直接地接受傳承的老師。所以,佛與衆生的關系是師生的關系,師生關系就是慈悲融洽的關系。衆生可以擁有佛的慈悲、智慧和福德,正如《華嚴經》上面講的“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一旦把妄想執著排除了、淨化了,那麼就會發現,如來的功德我們本自具足。

   一切的東西都不從外來,衆生願不願意成佛,以及能不能成佛,最終不是由別人決定,也不是由佛決定,而是衆生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衆生要去掉衆生性,要圓滿這個佛性,關鍵在什麼地方,關鍵就在于每個人的發心。就象昨天講的,我們無意之中做了某一件善事和發心做某一件善事在性質上是不同的。衆生發心要成佛,就要按照佛陀所開示的目標、學習的條目去一點一點地落實。佛教所開示的最基本的修行綱要是戒定慧,這叁條看起來就是叁個字,這叁個字講了二千五百年,學的人學幾十年也還不能真正把這叁個字的內容講清楚。幾十年都講不清楚,要想在幾十年當中真正圓滿地達到戒定慧叁學所要求的目標,也有很大的難度。所以戒定慧之學是我們實現人生的超越,實現從衆生到佛、從此岸到彼岸、從煩惱到菩提的修行的基本綱領。當然,還有六度,這些都是我們求解脫、轉換人生、改變人生的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第四,佛教給我們提供了成佛的途徑。這個成佛的途徑是我們修行解脫的方法。這些解脫的方法不是憑空假設,而是經過釋迦牟尼在修行過程中實踐過的,也是一些諸佛菩薩和曆代祖師大德所證實過的。它是真實不虛的,絕對不是揣摩、猜測的方法,而是被無數的實例證實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叁學也好,六度也好,它的實質就是強調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強調以淨化心靈作爲樞紐,以上和觀作爲實現心靈淨化的一種手段,以慈悲和智慧作爲自利利他的最高的方便。所以,佛教的解脫方法實際上已經把人生的終極關懷和道德實踐、個體的解脫和社會的完善等等圓融在一起了。在這裏,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僅是個人的社會存在價值的圓滿實現,同時也是每個人究竟解脫的必由之路。

   在昨天晚上的普茶會上,有人提到一些問題,比如說不殺生,那麼當外敵入侵的時候怎麼辦?大家一定要對佛教有個基本的認識,佛教的出發點是針對每一個衆生爲對象,它不是以一個族群、以一個社會集團、以一個社會階級作爲對象。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它認爲不論是一個族群、一個社會集團或一個階級,總是由個體的人組成的。一個集團的狀況如何,固然要有具體的約束和製度,但這個製度和具體的約束能否得到圓滿的落實,還是靠該集團每一個成員的素質如何。佛教就是在這方面解決問題。它希望提高每個人的素質,若每個人有完善的、完美的素質,那麼社會集團的整體素質就會提高。所以說,心淨則佛土淨。

   心淨指我們每個人的心性,我們每個人的心性淨了,每個人這一塊佛土清靜了,那麼整體的國土就能清淨。現在我們有時候在環保、文明禮貌方面,往往會與外國的相比。一說起來,外國人的素質多好呀!人的素質好,固然是由于社會整體的約束,它強調每個個體素質的提高,這是重要的一環。但是你們可以看得出來,佛教的戒律首先是針對每一個人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叁業,然後才有團體的約束和檢討。佛教團體的約束和檢討實際上沒有一個具體的規範。在印度佛教的戒律裏面,對團體的約束僅僅有一個羯摩法。羯摩法就是征求大家意見,這件事這麼做大家同意嗎。羯摩法、會議法就是一種民主的原則,成爲約束僧團的一種非常簡單的規範,沒有更加詳細地僧團的約束規章,不管是五戒也好,十戒也好,二百五十戒也好,菩薩戒也好,都是針對每一個個人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按照戒律生活,就能和合共濟。如果不能夠遵守這些戒律,佛教的最高處分就是開除出這個僧團,佛教的處分沒有殺人。除了開除以外,就是在大衆監督下忏悔,再就是自我反省。一共就這叁種。我們客堂裏、齋堂裏挂的“共住規約”,講除了你離開這個地方,一般重要的規矩就是離開這個地方,所以它做爲寺院共住的和約。它和戒律的精神是一致的,它把戒律的精神運用到團體的管理。所以,佛教主張每個人都好了,社會自然好。

   上面講的佛教的觀點,應該說構成了我們每一…

《人生修養的四大選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