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修養的四大選擇▪P3

  ..續本文上一頁個人恒固的人生價值體系和終極關懷理念。它立足于現實人生,爲人類確立了真正的自主性,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個人解脫的彼岸性與此岸性、個體性與社會性,現實性與超越性等等,這樣的一些關系圓滿地統一起來。這種統一不僅是理論上的事情,而且是實踐上的事情,它具有實證性,而不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學的假設。這些特征就保證了佛教的人生價值理念,一方面能夠跟現實社會相適應,另一方面又能夠跟自然科學乃至人本主義哲學相安無事。

   昨天在茶話會上也有人提出來,我們怎麼樣和科學對話?好象斯坦因說過,現在能夠與科學對話的宗教只有佛教。佛教能夠與科學對話,佛教的很多比較深層次的觀念和現代科學不謀而和。當然,不要勉強用佛教的觀點去解釋科學,也不要勉強用科學的觀點解釋佛教。二者可以溝通,可以對話,但不要劃等號。劃等號,科學家不高興,他說這是僞科學。佛教是不是很高興呢?也不高興。因爲佛所說的道理都是他證實過的;科學家說的東西有一些是假設,有一些是通過儀器驗證出來的,與其個人的生命修養沒有關系。佛教的通過個人生命修養、個體生命淨化得到理論才是確實可靠的。當然,科學通過它的實驗室的證明,被運用于生産、運用于物質文明的發展,還是有其可靠性,盡管一切事物都是處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至少它在某個階段是可靠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選擇佛教作爲我們人生的終極的價值關懷,作爲我們的精神家園,是一種非常理智、非常聰明的選擇,這將爲我們的生活帶來恒久的保護,使我們免受許多人世的淒苦。在這裏,我建議各位有機會讀一讀《世界知識分子談佛教》這本書,四川成都文殊院曾經印刷過。它對我們尤其是知識分子,在選擇信仰的時候會有所幫助。

  

   我們現在講人生選擇的第二個問題,要講因果。一切事物都有因有果,這是一個客觀存在,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應該說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爲什麼我們要強調、來選擇這個題目作爲人生修養的選擇?那就是說,一般的人只承認現實的因果,只承認一世的因果,只承認眼前看到的、極其簡單的、極其表面的因果關系,都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因果的複雜性、長期性、與生命永遠聯結在一起的必然性。所以我在這裏特別地強調要講因果。

   講因果是什麼呢?不僅要知道因果,而且要按照因果的規律去做,這才叫講因果。佛教整體的個人生命體系就是建立在因果規律基礎之上的。因果是宇宙間的根本大法,它是一種〓〓的道理,〓〓的道理是什麼呢?菊花是黃的,菊花開幾天以後就枯萎了,不管人外在地怎麼延長它的生命,它總有一天會枯萎的。不過在一定的條件之下,可以加速它的枯萎;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能延緩它的枯萎。但它最終會枯萎,是人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不管我們是否認識到這種因果的事實,也不管你是不是承認因果,它都在毫厘不爽地發生作用。在因果面前,真正是人人平等。一個人說他信佛,說他具有佛教的信仰,是真信還是假信,因果可以說是檢驗信仰是真是假的一個試金石。你是真信佛還是假信佛,就看你信不信因果。一個人要做到時時刻刻不失良心,就需要認識因果,深信因果,以這個作爲前提。沒有因果作基礎,良心就失去了保證;反過來說,選擇佛教的信仰,就是要選擇信因果。“如果因有如是果”。

   作爲人生修養的一個方面,選擇信仰因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不外乎宇宙、人生兩大塊。我們認識宇宙的因果規律,這主要是自然科學的職能;認識人生的因果規律,這就是宗教和哲學的職能。前者要解決的是人的生存所面臨的物質問題,而後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生存所面臨的精神問題。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爲了認識宇宙、人生的因果規律,也就是要尋找真理,並且要根據因果的規律自覺地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運。圓滿的人生是建立在對因果規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徹把握的基礎之上。

   昨天有一位曾在這裏皈依的老徒弟提一個問題,問人究竟爲什麼要學佛?我講沒有別的,就是要改造命運,找回自我。他說這話不是矛盾嗎?我們要破我,要破除我執,你怎麼要找回自我?這個自我是什麼呢?這個自我就是昨天吳立民先生講的涅槃時的常樂我淨。這個我是經過了千錘百煉而最後開華的絕對圓滿的沒有對立面的東西。找回自我,就是改造我們的命運。

   當然改造命運包括世間和出世間兩個方面。比如說這個人窮困潦倒,要不要改變呢?也要改變,希望每個人都很富有。佛教不是一個提倡窮苦、窮困潦倒的宗教,佛教提倡我們要奮發努力來創造我們生存的條件,叫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怎麼莊嚴呢?莊嚴就是創造,莊嚴就是建設,莊嚴就是努力,莊嚴就是改變,那都是要通過人們的努力才能實現的。如果是窮困潦倒,要改變;如果是文化低下,要改變;如果智力不發達,要改變;如果身體不好,要改變;年青的朋友找不到對象,也要改變,要努力創造條件,希望能夠找到個志同道合的好的伴侶、菩提的伴侶,共修共學、共同落實人間淨土。一些都在創造之中,你們不要認爲佛教要排斥人間的一切合理的生活。如果佛教要排斥人間的合理的生活,它就不會說出五戒來。五戒是在承認人間合理生活的基礎上,對它進行規範而已。五乘佛教,人乘是一個關鍵,人乘是一個〓樞。沒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都沒有基礎,你不能拉一頭豬來做菩薩吧。你不能讓牛、馬來做菩薩,它不可能修菩薩道,因爲它苦,它沒有智慧,沒法進行溝通,它不能夠主動地做什麼,它只能被動地做什麼。只有人才具備知識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佛教承認人間的合理性,然後用一定的善法來規範它,使人能過一種清淨的生活,然後再逐步地圓滿。

   佛教認爲人生的痙和社會的混亂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有無明。無明中最根本的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果,不按照因果的規律去行善積德。我們仔細想一想,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如生態環境的破壞,土地的沙漠化,氣候的反常,社會的動蕩不安,人心的陋劣不堪,精神病患者的激增,自殺現象的頻頻出現,恐怖活動的猖獗,地區沖突的不斷,核戰爭的恐怖等等,有哪一樣與對因果的無知沒有關系?都是在因果上,沒有好好地去體會,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極爲被動、極爲無奈的現實。

   比如沙塵暴來了,我們能有什麼辦法?就躲在屋子裏不出來。躲在屋子裏不出來也不行呀,窗戶有縫,門有縫,它還會襲擊進來。它是怎麼造成的呢?我們找找原因,很容易找得到。再如環境汙染,大家走到街上去,總是覺得這裏也不幹淨,那裏也不幹淨,這裏也邋遢,那裏也是垃圾,這個也不文明,那個也不道德,這怎麼來的?原因也可以找得到。不但是有他人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我們自己覺得這個環境髒得不得了,同時我們也是這個髒環境的創造者之一。比如說我們吃了東西果皮隨便扔,走到那裏不講衛生、不愛幹淨,這都是造成環境汙染的因嘛。所以說,因果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也是造就我們身心是否幹淨、環境是否淨化的根本原因。

   在這裏,佛教講了兩件事,一個叫正報,一個叫依報。用我們現在的話講,正報好象是我們每個人的小環境,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依報就是我們所依賴的外在的物質世界。這兩個世界,這兩種環境,這兩個果報,都是我們自己的因所感召的。要改造這兩種果報,那麼從內心做起是關鍵。所以佛教講我們要做到依正莊嚴,小環境要莊嚴,大環境也要莊嚴。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造人生和社會,我們就必須深信因果,要證實因果,用因果的規律來分析問題,並且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這就是我們走出困境的唯一的途徑。所謂困境,就是包括我們個體生命的困境,包括整個的社會困境。我們個體的生命有困境,就是我們的生存煩惱。我們的社會困境就是諸多的社會問題。要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兩個方面的困境,那只有從因果上下手。

   世間就是人自己弄髒的,還得靠我們人還它以清淨。要清淨世間,首先我們每個人要先清淨自心,要用因果來規範心念和行爲。人只有在認識並深信因果的前提下,才可以做自然的主人,才可以做命運的主人。如果不信因果的話,永遠就會做自然的奴隸,做命運的奴隸。命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過去種下的因,過去種下的因本來從大的方面來講現在必然要受這個果報。那麼我們現在能做的是什麼?就是要創造條件,使善因善果能夠及早變成現實,使惡因惡果推遲實現。那就靠中間環節就是緣。緣就是條件,有因有果,這個中間的橋梁就是緣。現在能夠起作用就是我們在橋梁上做工作。這個橋梁既是過去的因,能夠提前它或是延遲它起作用;同時,它又是現在種的因。它既作一個緣,又作一個因。一件事物具有多重性。我們佛教講結緣,廣結善緣。緣,一切都是緣。我們好好在“緣”字上面想一想,把這個緣想通了,因果的規律,佛法的要理,大體上就可以有一個根本的了解。

  

   第叁個選擇就是要有良心。佛教本來沒有使用良心這樣一個概念。佛教講慈悲心,講智慧,講覺悟。良心是個複合的概念,在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通用的概念。不管信教的人也好,不信教的人也好,信這種教的人也好,信那種教的人也好,大家都要講良心吧。但是,我在這裏用良心這個概念,又把它賦予了新的內涵。

   當我們選擇了正確的信仰之後,接下來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過聞、思、修,把這種信仰變成自己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是什麼呢?就是良心。良心是信仰和因果的落實,也是信仰和因果的具體表現。有沒有信仰,講不講因果,就看爲人處事有沒有良心。我們社會上的人一開口這個人有良心,還可以。如果遇到一個不好的人,是個…

《人生修養的四大選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