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修養的四大選擇▪P4

  ..續本文上一頁不講良心的人。所以良心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概念。從佛教的角度來講,良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善的意願和覺照的能力,也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良心既是一種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時它又是一種覺照的心,它時刻警覺自己的叁業,使之向善、向上。大悲心體現在良心的向善性,那麼菩提心體現在良心的向上性;大悲心能救度衆生,菩提心要上求佛道。所以它向善、向上都包括在良心之內。向善、向上的仁心和決心就是我們的良心。

   良心要通過信仰因果、認識因果才能得以維系,不信因果或不明因果的人很難做到真正的持久的擁有良心。我們現在可以說正處在良心失落的時代,這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件事。造成良心失落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斷滅論的思想恐怕是主要的原因。因爲斷滅論是宣傳人一死百了,否認叁世因果。這否認叁世因果、認爲人一死百了的觀念實際上就是斷送了衆生的慧命,扼殺了人的良心。這種觀念認爲講良心有什麼用?人死了就了了;做了壞事沒有責任,只要法律的眼睛能夠逃過了,壞事就沒有責任。現在實際上呢,法律的眼睛沒有用,人們的眼睛更沒有用。金錢至上,關系至上,做了天大的惡事在現世也可能沒有任何的報應。這是一個反常的現象,這是良心徹底的失落。這個問題是非常重大的,是一種極不正常的人類悲慘的現象。它從根本上毀掉了道德價值的基礎,現代人可以說就是無法無天,他們信奉的是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大肆揮霍,及時行樂,根本不管未來,也不管子孫後代。這種現象很可怕,也很可悲。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們時時刻刻在現實生活中都會感受得到的事情。

   有一位領導幹部,他到這裏來找我談些問題。他就說到一件事,他說信宗教的人有一件事很不可思議,他們信奉教義以後,他就真真實實去做,他不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他不會口是心非,原因在什麼地方?我說信別的宗教不大清楚,信佛教的人大體上或絕大部分認爲做每一件事都有責任。這種責任不僅僅是當下的責任,而是有一種永恒的責任。這種責任既是現世的,也是來世的,它是通叁世的。在這樣一種思想前提下,所以人絕對能夠做到自覺自律。我說,有了叁世因果的觀念,有了生命永恒性的觀念,就有了對人的言行永恒負責任的思想作基礎,人類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證。我跟他講,我們社會上一切的東西都要有一個保證,如交通有民警來做保證,違法亂紀有法院做保證,國防安全有部隊做保證,做生意要貸款,有金融機構做保證,我說唯有一件事情沒有保證,哪件事情沒有保證呢?對,良心沒有保證。佛教就是爲良心提供保證。良心有了保證,一切就有了保證。

   我覺得人生很短暫,人的生命現象又很複雜,人生在這個短暫的生命當中時時刻刻處在絕望無奈的狀態中。佛教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生命空間,使我們每個人具有無限的希望,但是又要有嚴肅的責任感。我們有這種無限的生命空間,如果沒有嚴肅的責任感,那麼將會永遠地在六道中輪回。如果有了嚴肅的責任感,認識到因果,那麼我們就可以從六道輪回上升到四聖的法界。十法界包括六凡四聖,在六凡當中佛教還是肯定叁善道,希望每一個人常生叁善道,遠離叁惡道。無論是從教育的圓融性來說,還是從教化的善巧性來說,應該說佛教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有所作爲的。

   剛才我說了,佛教信仰是人類良心的保證。因爲佛教能爲人類提供真正可靠的、經得起科學檢驗的終極價值關懷體系;同時還爲人類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戒、定、慧的修行方法。若能接受這一終極價值關懷,並遵守這些修養的規範,就個人而言,他就可以擺脫痛苦和煩惱,獲得幸福、圓滿地解脫的人生;就社會而言,就可以普遍地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淨化社會風氣,和諧人際關系,促進人類和平,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建設人間淨土,其意義和價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良心對所有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東西。

  

   人生修養的第四個方面的選擇,就是要講道德,要過好完善的道德生活。這個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規範,剛才我講到,就是守五戒,也要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信仰在行爲上的要求和落實。五戒和十善在內容上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它各有重點不同,當然十善的意義更加廣泛。五戒的重點是在身口,十善的要求是在叁業,把叁業都包括進去,要淨化身口意叁業。用什麼東西來淨化,就是用十善法來淨化。這些內容大家通過學習都會知道,我就不再詳細地講了。

   佛教的戒律無論是律戒也好,善法戒也好,還是饒益有情戒也好,它們都不是一種空洞的說教,也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演繹出來的條條框框,它們都是在佛陀對因果規律的徹見的基礎上製訂出來的。佛教的戒律是強調以心爲本,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爲方便,以自他解脫,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爲目的,把個體當下的離苦得樂與死後的究竟解脫,把個體的自我完善同整個社會的穩定祥和,把個人的自覺需要同社會對個體的必然要求,有機地統一起來。佛教所提出的人生道德價值,它的高妙之處就在于它把道德生活與個體對解脫的渴求融爲一體,而不是互相外在的。它沒有絲毫的強迫,人們要遵守戒律都是出于一種自覺自願,都是一種自我要求。如果要想求得解脫的話,在佛門中遵守戒律,實施道德,那麼我們就覺得戒律絕對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加于人的約束,而是一種自覺自願的需求,也是每個個體對整個社會的一種積極的回應。因爲社會都要我們每個人講道德,如果道德成了我們每個人的自覺性,那麼就是我們對整體社會一種最積極的回報,最積極的回報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

   從因果和人性的弱點來看,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解脫。追求人生圓滿的人都必須毫無條件的堅持過完善的道德生活,不這樣就不可能克服我們的弱點,真正地離苦得樂。因此,從消極的方面來說,我們至少要持五戒,從積極的方面來說,我們就要行十善。通過五戒十善來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殺害心、貪欲心、嗔恨心和愚癡心,相應的就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我們的福德智慧,我們的自由和快樂,就在這一消一長的過程中慢慢地得以成就。而同時我們的家庭、團體、社會乃至國家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清淨,越來越祥和,因爲整個家庭也好,社會也好,國家也好,都是由每一個個體生命組織起來的,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命淨化了,就會給這個整體帶來祥和,帶來清淨。

   我們圓滿的人生必須要完成以上四個方面的修養才能夠成就。在這裏,信仰的修養是人生修養的根本,而其他叁個方面則是信仰的具體表現和落實。因果是信仰在認識方面的表現,屬于知的修養,其內容也就是知因果,信因果,不悖因果;良心是信仰在心靈方面的表現,屬于情的修養,其內容就是要發大悲心和發菩提心;道德是信仰在行爲上的表現,屬于義的修養,其內容就是持五戒、行十善。人生如果能夠確立佛教的信仰,並以此而加強知因果、講良心、有道德這幾方面的修養,也就是知行義這幾個方面的修養,那麼我們必定就是一個充實的、有價值的、圓滿的人生。

   我今天上午的題目就簡單的講到這裏,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做一個有信仰、講因果、有良心、講道德的人。如果說在信仰上一時還不能夠確定下來究竟是選擇什麼樣的信仰,那你可以把第一條放下,因果要相信。如果說因果也信不起,那起碼從第叁條、第四條做起,做一個有良心、講道德的人。我講的佛法是開放的佛法,既然是開放性的,那麼我們就要有耐心來等待,因爲每個人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建立信仰也有一個時節因緣,這些東西都不能勉強。我今天上午講的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在人生修養方面的選擇,既然叫做選擇,那就是可選擇可不選擇,它只是一個參照系統。

   課堂答問

  問: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菩提心?第二個問題是讓善業增長,可惡業還是存在,既然是種子,終究會發芽開花結果,對這個問題我們怎麼看待?

  答:先說第二個問題。比如說我們要促成善法的成就、善因的成就,延緩惡因的成就,這就是我們的修行。那麼在這當中有什麼實際意義呢?當我們修養成就了,真正頓悟因果了,你就會把業力變成願力,你就會主動地、自覺地去承受你過去的苦報,那就是像昨天濟群法師講到的,在那個時候,你來承受這個果報的時候,你就只有身的痛苦,就沒有心的痛苦,你就是在一種覺照當中來隨,你不會以牙還牙,不會再造成仇恨。所以說,它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因果律上的深遠意義。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和大悲心是連在一起的,爲什麼有菩提心?因爲憫衆生苦,生起菩提心。所以不要把菩提心和大悲心分開來,一分開來,菩提心沒有基礎了。是因衆生苦,所以他發菩提心。而發菩提心的目的就是爲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求佛道的目的還是爲下化衆生。如果僅僅是追求個體的解脫,就沒什麼太大的積極意義,一定是要把自我的解脫和衆生的解脫統一起來,也就是要把菩提心和大悲心統一起來,這樣才起積極的意義。

  問:您剛才講課時講到“當下”,您說的這個“當下”,不是已經成爲過去了嗎?

  答:我也講過當下就是永恒,因爲心念是在念念生滅,念念生滅念念有當下。你當然會說,當你說出“當下”的時候,“當下”已經成爲過去了,是不是?但是,你不要停止這個覺照,不要中止這個覺照,所以你就能把每一個“當下”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個“當下”不是靜止的,它是動態的,是個運動的東西,那麼覺照也不是靜止的,也是動態的。所以,用動態的覺照去理解動態的當下,這樣,它就有實際的內容,它就不會矛盾。

  問:現在很多人只相信眼見爲實,那麼佛教能不能靠神通去改變那些不信佛教人的思想?

  答:佛教也講究神通,並且學佛修行最後所獲得的成果也包括神通在內。神通包括六通,六通之中有五通是共外道的,只有無漏通才是不共的。正因爲神通有共外道的一面,而且神通也還有易被模仿作僞的一面。你在電視上看到孫猴子抓一把毛一撒,無數的小猴子就出來了,那是真的還是假的?肯定是假的。正因爲這種情況,釋迦牟尼主張弘揚佛法、教化衆生要重理性,不要重神通。有許多的氣功師,他就把那些不相信氣功的人叫到一起,他用氣功的方法,變現了各種在常人情況下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能不能改變那些不相信氣功的人的思想呢?改變不了。你看那些批判氣功的人,都是對氣功最了解的人,對氣功的種種特異功能了如指掌的人,他甚至是看過各種各樣的表演,但是他並沒有對氣功的特異功能升起信心。所以說信或者不信,當然不排除用神通改變他的心態這樣的可能性,但還是要從理性的方面來啓發。之所以他現在還不能接受佛法,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對人生還沒有切膚之痛,自己的因還沒成就,再者是外在的緣還沒成就。外在的緣是什麼呢?整個社會還是從負面的方面關注著宗教,沒有從正面的方面關注宗教,或者說缺乏正面關注,因緣都不具足,所以有一部分人他暫時還不能接受佛教。

  問:佛經上講佛法住世包括正法、緣法、末法叁個時期,最多也就一萬多年。那麼過了一萬多年以後,世人將聽不到佛法,該怎麼辦呢?

  答:關于佛法住世的時間觀念問題,我想還是從佛的慈悲心、大悲心的角度去理解。佛要我們衆生在正法五百年,緣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個當中好好地修行,不要等到一萬年之後。此所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嘛。

  問:前些日子,我見到一位法師帶了一個蚌殼,打開之後是觀音菩薩。當時很多人都看到了,還拍了照片,大家都挺相信佛法。但也有人不相信,認爲在這個時代造假的手法很高明,很難說這是不是有人故意造出來的。請問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答:這是一位比丘尼法師吧?她也來過我這兒,當時有許多人在場,我告訴她不要宣傳這些東西。前幾年在河北我也見到有個人拿著一個蚌殼,裏面也是一尊觀音菩薩。後來我從其他地方了解到,在蘇州可以通過人工的辦法種個模型安在蚌殼裏面去,經過若幹年,裏面就會長出一尊菩薩,長出一尊佛。所以我當時就對那位比丘尼法師說,你不要這樣做。現在確實作僞的辦法很多,我們還是要宣傳佛教的理論,使人們從道理上、從生命的深處來理解佛法。靠你這種方法不能成就,一旦揭穿了,對佛教的懷疑、對佛教的毀謗可能會更厲害。所以你們不要輕信這些東西,以前固然有過真實的,但是現在可能很難重複了。我們一定要具足正信。什麼是正信呢?要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

  

  

《人生修養的四大選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