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P4

  ..续本文上一页不讲良心的人。所以良心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概念。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良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善的意愿和觉照的能力,也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良心既是一种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时它又是一种觉照的心,它时刻警觉自己的三业,使之向善、向上。大悲心体现在良心的向善性,那么菩提心体现在良心的向上性;大悲心能救度众生,菩提心要上求佛道。所以它向善、向上都包括在良心之内。向善、向上的仁心和决心就是我们的良心。

   良心要通过信仰因果、认识因果才能得以维系,不信因果或不明因果的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持久的拥有良心。我们现在可以说正处在良心失落的时代,这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件事。造成良心失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断灭论的思想恐怕是主要的原因。因为断灭论是宣传人一死百了,否认三世因果。这否认三世因果、认为人一死百了的观念实际上就是断送了众生的慧命,扼杀了人的良心。这种观念认为讲良心有什么用?人死了就了了;做了坏事没有责任,只要法律的眼睛能够逃过了,坏事就没有责任。现在实际上呢,法律的眼睛没有用,人们的眼睛更没有用。金钱至上,关系至上,做了天大的恶事在现世也可能没有任何的报应。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这是良心彻底的失落。这个问题是非常重大的,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人类悲惨的现象。它从根本上毁掉了道德价值的基础,现代人可以说就是无法无天,他们信奉的是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大肆挥霍,及时行乐,根本不管未来,也不管子孙后代。这种现象很可怕,也很可悲。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时时刻刻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感受得到的事情。

   有一位领导干部,他到这里来找我谈些问题。他就说到一件事,他说信宗教的人有一件事很不可思议,他们信奉教义以后,他就真真实实去做,他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不会口是心非,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说信别的宗教不大清楚,信佛教的人大体上或绝大部分认为做每一件事都有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当下的责任,而是有一种永恒的责任。这种责任既是现世的,也是来世的,它是通三世的。在这样一种思想前提下,所以人绝对能够做到自觉自律。我说,有了三世因果的观念,有了生命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永恒负责任的思想作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我跟他讲,我们社会上一切的东西都要有一个保证,如交通有民警来做保证,违法乱纪有法院做保证,国防安全有部队做保证,做生意要贷款,有金融机构做保证,我说唯有一件事情没有保证,哪件事情没有保证呢?对,良心没有保证。佛教就是为良心提供保证。良心有了保证,一切就有了保证。

   我觉得人生很短暂,人的生命现象又很复杂,人生在这个短暂的生命当中时时刻刻处在绝望无奈的状态中。佛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命空间,使我们每个人具有无限的希望,但是又要有严肃的责任感。我们有这种无限的生命空间,如果没有严肃的责任感,那么将会永远地在六道中轮回。如果有了严肃的责任感,认识到因果,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六道轮回上升到四圣的法界。十法界包括六凡四圣,在六凡当中佛教还是肯定三善道,希望每一个人常生三善道,远离三恶道。无论是从教育的圆融性来说,还是从教化的善巧性来说,应该说佛教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有所作为的。

   刚才我说了,佛教信仰是人类良心的保证。因为佛教能为人类提供真正可靠的、经得起科学检验的终极价值关怀体系;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戒、定、慧的修行方法。若能接受这一终极价值关怀,并遵守这些修养的规范,就个人而言,他就可以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幸福、圆满地解脱的人生;就社会而言,就可以普遍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人类和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建设人间净土,其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良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人生修养的第四个方面的选择,就是要讲道德,要过好完善的道德生活。这个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规范,刚才我讲到,就是守五戒,也要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信仰在行为上的要求和落实。五戒和十善在内容上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它各有重点不同,当然十善的意义更加广泛。五戒的重点是在身口,十善的要求是在三业,把三业都包括进去,要净化身口意三业。用什么东西来净化,就是用十善法来净化。这些内容大家通过学习都会知道,我就不再详细地讲了。

   佛教的戒律无论是律戒也好,善法戒也好,还是饶益有情戒也好,它们都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中演绎出来的条条框框,它们都是在佛陀对因果规律的彻见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佛教的戒律是强调以心为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方便,以自他解脱,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为目的,把个体当下的离苦得乐与死后的究竟解脱,把个体的自我完善同整个社会的稳定祥和,把个人的自觉需要同社会对个体的必然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佛教所提出的人生道德价值,它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把道德生活与个体对解脱的渴求融为一体,而不是互相外在的。它没有丝毫的强迫,人们要遵守戒律都是出于一种自觉自愿,都是一种自我要求。如果要想求得解脱的话,在佛门中遵守戒律,实施道德,那么我们就觉得戒律绝对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于人的约束,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对整个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因为社会都要我们每个人讲道德,如果道德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性,那么就是我们对整体社会一种最积极的回报,最积极的回报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因果和人性的弱点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解脱。追求人生圆满的人都必须毫无条件的坚持过完善的道德生活,不这样就不可能克服我们的弱点,真正地离苦得乐。因此,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我们至少要持五戒,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们就要行十善。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害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的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我们的福德智慧,我们的自由和快乐,就在这一消一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得以成就。而同时我们的家庭、团体、社会乃至国家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清净,越来越祥和,因为整个家庭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都是由每一个个体生命组织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净化了,就会给这个整体带来祥和,带来清净。

   我们圆满的人生必须要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修养才能够成就。在这里,信仰的修养是人生修养的根本,而其他三个方面则是信仰的具体表现和落实。因果是信仰在认识方面的表现,属于知的修养,其内容也就是知因果,信因果,不悖因果;良心是信仰在心灵方面的表现,属于情的修养,其内容就是要发大悲心和发菩提心;道德是信仰在行为上的表现,属于义的修养,其内容就是持五戒、行十善。人生如果能够确立佛教的信仰,并以此而加强知因果、讲良心、有道德这几方面的修养,也就是知行义这几个方面的修养,那么我们必定就是一个充实的、有价值的、圆满的人生。

   我今天上午的题目就简单的讲到这里,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做一个有信仰、讲因果、有良心、讲道德的人。如果说在信仰上一时还不能够确定下来究竟是选择什么样的信仰,那你可以把第一条放下,因果要相信。如果说因果也信不起,那起码从第三条、第四条做起,做一个有良心、讲道德的人。我讲的佛法是开放的佛法,既然是开放性的,那么我们就要有耐心来等待,因为每个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建立信仰也有一个时节因缘,这些东西都不能勉强。我今天上午讲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在人生修养方面的选择,既然叫做选择,那就是可选择可不选择,它只是一个参照系统。

   课堂答问

  问: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菩提心?第二个问题是让善业增长,可恶业还是存在,既然是种子,终究会发芽开花结果,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

  答:先说第二个问题。比如说我们要促成善法的成就、善因的成就,延缓恶因的成就,这就是我们的修行。那么在这当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当我们修养成就了,真正顿悟因果了,你就会把业力变成愿力,你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承受你过去的苦报,那就是像昨天济群法师讲到的,在那个时候,你来承受这个果报的时候,你就只有身的痛苦,就没有心的痛苦,你就是在一种觉照当中来随,你不会以牙还牙,不会再造成仇恨。所以说,它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因果律上的深远意义。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和大悲心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有菩提心?因为悯众生苦,生起菩提心。所以不要把菩提心和大悲心分开来,一分开来,菩提心没有基础了。是因众生苦,所以他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的目的还是为下化众生。如果仅仅是追求个体的解脱,就没什么太大的积极意义,一定是要把自我的解脱和众生的解脱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把菩提心和大悲心统一起来,这样才起积极的意义。

  问:您刚才讲课时讲到“当下”,您说的这个“当下”,不是已经成为过去了吗?

  答:我也讲过当下就是永恒,因为心念是在念念生灭,念念生灭念念有当下。你当然会说,当你说出“当下”的时候,“当下”已经成为过去了,是不是?但是,你不要停止这个觉照,不要中止这个觉照,所以你就能把每一个“当下”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个“当下”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是个运动的东西,那么觉照也不是静止的,也是动态的。所以,用动态的觉照去理解动态的当下,这样,它就有实际的内容,它就不会矛盾。

  问:现在很多人只相信眼见为实,那么佛教能不能靠神通去改变那些不信佛教人的思想?

  答:佛教也讲究神通,并且学佛修行最后所获得的成果也包括神通在内。神通包括六通,六通之中有五通是共外道的,只有无漏通才是不共的。正因为神通有共外道的一面,而且神通也还有易被模仿作伪的一面。你在电视上看到孙猴子抓一把毛一撒,无数的小猴子就出来了,那是真的还是假的?肯定是假的。正因为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主张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要重理性,不要重神通。有许多的气功师,他就把那些不相信气功的人叫到一起,他用气功的方法,变现了各种在常人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能不能改变那些不相信气功的人的思想呢?改变不了。你看那些批判气功的人,都是对气功最了解的人,对气功的种种特异功能了如指掌的人,他甚至是看过各种各样的表演,但是他并没有对气功的特异功能升起信心。所以说信或者不信,当然不排除用神通改变他的心态这样的可能性,但还是要从理性的方面来启发。之所以他现在还不能接受佛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人生还没有切肤之痛,自己的因还没成就,再者是外在的缘还没成就。外在的缘是什么呢?整个社会还是从负面的方面关注着宗教,没有从正面的方面关注宗教,或者说缺乏正面关注,因缘都不具足,所以有一部分人他暂时还不能接受佛教。

  问:佛经上讲佛法住世包括正法、缘法、末法三个时期,最多也就一万多年。那么过了一万多年以后,世人将听不到佛法,该怎么办呢?

  答:关于佛法住世的时间观念问题,我想还是从佛的慈悲心、大悲心的角度去理解。佛要我们众生在正法五百年,缘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个当中好好地修行,不要等到一万年之后。此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嘛。

  问:前些日子,我见到一位法师带了一个蚌壳,打开之后是观音菩萨。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还拍了照片,大家都挺相信佛法。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在这个时代造假的手法很高明,很难说这是不是有人故意造出来的。请问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是一位比丘尼法师吧?她也来过我这儿,当时有许多人在场,我告诉她不要宣传这些东西。前几年在河北我也见到有个人拿着一个蚌壳,里面也是一尊观音菩萨。后来我从其他地方了解到,在苏州可以通过人工的办法种个模型安在蚌壳里面去,经过若干年,里面就会长出一尊菩萨,长出一尊佛。所以我当时就对那位比丘尼法师说,你不要这样做。现在确实作伪的办法很多,我们还是要宣传佛教的理论,使人们从道理上、从生命的深处来理解佛法。靠你这种方法不能成就,一旦揭穿了,对佛教的怀疑、对佛教的毁谤可能会更厉害。所以你们不要轻信这些东西,以前固然有过真实的,但是现在可能很难重复了。我们一定要具足正信。什么是正信呢?要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