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講記(純果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自利利他觀行,成就自己菩提,同時也能成就一切衆生。這種自利利他,卻非一般二乘之所能學習的。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上一句,是示能觀人。這一句,是標所修法。現在菩薩能得自在,其所得力地方,就是菩薩好行般若波羅密多時,所以現在菩薩才能得到自在。行深二字,是表達菩薩所行是很深微的,乃是真修實行。例如菩薩在修叁慧時,如《楞嚴經》說:“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又《大般若經》雲:“佛言:〈善現〉,菩薩摩诃薩都無所行,是行般若波羅密多。以于其中一切戲論不可得故。”如是,才是深行。總說菩薩所行,乃是般若妙行。般若妙行有兩種:一是淺,即人空般若。一是深,即法空般若。現在菩薩已得人空法空,而所行,乃是實相般若妙行。時,即形容菩薩所行般若波羅密多,已經是很久的時光。另一說法,即是深契般若之時。

  照見五蘊皆空,

  這一句,是標斷惑。現在衆生會受生死,原因是沒有觀照力,所以才受生死。菩薩則是相反,他能深行般若,又能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他就能到達彼岸。而衆生所行是順流,菩薩所行是逆流,這是衆生與菩薩的差別處。照見二字,是說菩薩的觀行。今先照而後見,如一暗室,先由燈照,然後才見室內各物。菩薩觀行,亦複如是,先用般若觀慧,然後才見五蘊皆空。如《智度論》說:“如人執燈照物,若人不知般若,以智慧明照之令知。”現在宗下用“照顧話頭”,而照字,義亦類此。意要我們照得五蘊皆空,而我們的本來面目自可顯現。故〈楊仁山〉居士說:“此經以心爲名,心也者,十界聖凡所同具也。迷則萬別千差,悟則平等一致。逃悟之機,即在照見五蘊皆空一語耳。”又照見,是能觀智。五蘊,是所觀境。蘊,是積聚義,是積聚許多煩惱。我們這色身是這五蘊所集成的。一、色蘊。色是形色。我們這色身,是父精母血所集成,是種幻質,它是不能永恒的。廣說有內色外色。內色,如有情世界以及一切動物之類。外色,如植物礦物的器世界。二、受蘊。受,是領納義。如我們五根各有領納五塵功能,如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其皆個別領納。叁、想蘊。想,是思想。如我們意識緣色塵,這時意識即作色想。余五根亦是。但這只有想,而不會造作,這叫做想。四、行蘊。是由想,而審定去造作。如我們意識緣色聲香味觸五塵時,在意識中就有各塵想像。這些想像,無論是善是惡,只要與意識相合,七識便去造作,這叫做行。五、識蘊。識,是分別義,即第八阿賴耶識,任運分別諸識性境。其功能不但能分別,而且俱有含藏作用。如我們六根緣六塵境,它能辨別各等境界,對于塵境于好于惡起諸貪著。由以造作故,于好于惡便執在藏識中。這識是心王,受想行是心所法。總之每個人的構造,不出這五蘊。五蘊又不出色心兩者。而色是有形質,是屬于色,受想行識是無形色,乃屬于心。現在我們有這五蘊,蓋覆我們真如性,真如在纏,所以我們就受生死。菩薩久行般若波羅密多時,證知五蘊性空,了無自性,所以菩薩就稱爲自在。然空是空五蘊,如《佛說法印經》雲:“苾刍,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諸苾刍,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又《大般若經》雲:“不應以色壞故,觀色無常,不應以受想行識壞故,觀受想行識無常。但應以常無故,觀色乃至識爲無常。”又《維摩經》雲:“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然空又有兩義:一者是真空義。顯示五蘊乃是一真如心,五蘊是假,真如是真。此如依金造器,器器皆金。二者是空無義。顯示五蘊畢竟非有,猶如各器雖依金造,然金本非器。現在這裏所說,是重在真空義,即觀五蘊之體本來自空,不必屏除五蘊,然後見空。所以這空,才是真空。至于空無義,在後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始于明之。

  度一切苦厄。

  這一句,是標證真,即顯菩薩觀成利益。上面菩薩已證得五蘊皆空,自度一切苦厄,但菩薩又複憫念世間衆生,所以又複度化利人。《大智度論》雲:“我應無量無數無邊世生死中,利益度脫一切衆生。”今稱一切苦厄者,總括世出世間。如世間八苦,天人有禅樂苦,二乘雖斷分段生死,還受變易生死苦,叁賢受所知愚法苦。這等的苦,都是由其各人業力所感。我們單說世間的苦,其苦雖多,總說起來,不出叁苦八苦。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如《涅槃經》說:“一,生苦。生苦有五種:一者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二者種子。謂職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叁者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髒之下,熟髒之上,間夾如獄。四者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五者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是名生苦。二、老苦。老苦有二種:一者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甯。二者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慚至朽壞,是名老苦。叁、病苦。病苦有二種:一者身病。謂四大不調,衆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臃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是名病苦。四、死苦。死苦有二種:一者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二者外緣。謂或遇害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是名死苦。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是名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五陰者,色受想行識。陰即蓋覆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衆苦聚集,故名五陰熾盛苦。”這八苦,每個人都免不了,這是事實。現在菩薩既達五蘊皆空,五蘊若空,誰爲苦?誰爲受?所以菩薩不動此岸而跻彼岸,深知苦無所苦,苦即法身;障無所障,障即般若;厄無所厄,厄即解脫。菩薩到這田地,才得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自利利他,世出世法,無不自在。

  舍利子: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名字是以母彰名。舍利,此翻鹙鹫,是鳥名。弗,此雲子,是〈舍利〉之子。因母眼精瑩活潑,猶若鹙鹫眼一般。尊者是佛千二百弟子中智慧第一。《大智度論》雲:“有婆羅門論議師,名〈摩陀羅〉。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名此女爲〈舍利〉。〈舍利〉懷妊,以其子故,母亦聰明,能大論議。其弟〈拘絺羅〉與姊談論,每屈不如,知姊所懷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況出生。即舍家學問,至〈南天竺〉,不暇剪爪讀十八種經書,皆令通利。是故時人名爲長爪梵志。姊子既生,皆共名之爲〈舍利弗〉。”菩薩欲深顯般若法門,故特呼〈舍利弗〉告之。意謂這種深奧般若法門,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領悟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上一句,是破凡夫有見,正明空觀義。下一句,是破二乘偏空,兼破凡夫斷空,正明假觀義。然以吾佛說法,本無固著,乃是隨機而說。所以衆生根機有千差萬別,佛說法也有千條萬緒,而把一個清淨妙性真如忽說有,忽說空,或說空,或說有,但其目的無非要診治衆生的毛病。色不異空一句,是要診治衆生“有”見。因凡夫衆生執五蘊爲我,以是人我是非由此叢生,根身器界從此分域。吾佛立計破之,指示衆生色就是空。色是幻色,空乃般若真空。衆生迷真空,固執幻色,故佛以空無之義破之。如《大般若經》雲:“五蘊者,色相譬如聚沫,性不堅固,瞬息歸空。”又曰:“受相如浮泡,起滅速如箭。”又曰:“想相如陽焰,水不可得,渴愛因緣,妄起此想。”又曰:“行相如芭蕉柱,葉葉析除,實不可得。”又曰:“識相如諸幻事,衆緣和有,假使設有,實不可得。”空不異色一句,是破二乘空見。二乘的病乃是“空”病,二乘聽佛所說一切諸法皆空,因不明佛意,故執爲空。像這執著,佛又深恐二乘成爲斷見外道,所以佛又立計破之,指示二乘所執的空,是頑空,偏空,不是真空。假使一切諸法是空,其誰人修,誰人證?既無人修,無法可證,則這妙性真如將成空洞。這樣的見解,乃是十足的斷見外道。如此推論之,世間也就沒有因沒有果,因果既然沒有,即做善不得善,做惡不得惡。如果二乘所修四谛十二因緣是屬于這種空無,而今又怎麼能證得偏空涅槃?照此推之,諸法的原理是不空的。而我所說的空,非是二乘所執的空,我說的空,空就是色。空只是空其虛妄,真如妙性實是不空的。須知這不空,就是般若真空。般若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故此空才是我佛所說的空。可是二乘不明我佛所說意旨,以此空法,執頑執偏。凡夫外道,執常執斷?如此固執,卻是離道尚遠!故〈寶志禅師〉雲:“迷時以空爲色,悟即以色爲空,迷悟不無差別,色空究竟還同。愚人喚南作北,智者達無西東,欲覓如來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陽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自身虛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狗吠雷□□。”所以迷之者,以諸法上,執空執有。悟之者,以諸法上,另是一種境界。故執空執有,全是迷人所說。其實諸法的原本,卻是無空無有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兩句,是融權淺菩薩邊見,正顯中觀義。上面佛對凡夫說空,以破…

《心經講記(純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