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法座
淨 慧
(1991年中秋節講于北京廣濟寺)
今天是中秋佳節。這是一個象征著圓滿、團聚、和諧的節日。爲什麼這麼說呢?古人有句話:“月到中秋分外圓。”這是從自然界來講。一般農作物的收成,到了中秋大致上就能見分曉,就能看得出來今年是豐收還是欠收。從一個家庭來說,今天是親人團聚的日子。各位在這個日期來加入佛教,皈依叁寶,也同樣象征著圓滿、團聚、和諧。今天在場的居士多數是在人生的征途上走了一半以上旅程的中年人,也有年近古稀的老人。我們對于人生的種種酸甜苦辣,都有一些體會。正因爲有這些體會作基礎,我們才能夠産生對佛教的信仰,才能夠産生加入佛教的念頭。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在向著圓滿和諧的生活邁進。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佛陀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不管是從他的智慧,從他的道德,從他的人格,都是最圓滿最具足,最和諧的。我們今天在這麼一個日期加入佛教,從今天起步:邁向圓滿的人生境界,所以,這是非常吉祥的。
講到我們人生,應該說是最不圓滿的,所以,我們要追求圓滿。蘇東坡寫的《水調歌頭》中有這樣的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所以人生是不圓滿的,人生有許多缺陷。佛教把這些不圓滿,把這些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概括爲一個概念,這就是人們最怕聽的,但又是最實際的一個概念,即“人生是苦!”這個概念是以無數的事實爲基礎概括出來的,不是平白無故地把人生描繪得那麼暗淡、那麼沒有光彩。實際上,人生恰恰如此:上至將相侯王,下至街頭乞丐,每個人都是在不同層次的苦當中生活。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層次、不同情況、不同內容的苦。街頭的乞丐苦不苦呢?很苦。但是他晚上可以安心地睡在街頭,他不擔心失去任何東西。百萬富翁苦不苦呢?他睡在家裏都不安甯,要裝上防盜門和報警器,他絕對不可能享受像街頭乞丐那樣自由自在地躺在街頭一夜睡到天亮的那種快樂。所以,苦的內容不同,而苦對每個人卻是平等的。這裏僅僅舉這麼一個例子,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曆去思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就是人生的現實!
人生是這樣的不圓滿,有這麼多的缺陷,也可以說充滿著痛苦。那我們是不是就消極地對待這些苦呢?佛教不是這樣。佛教不是要我們消極地來對待人生,而是要積極地對待人生。佛教最基本的教法是四谛。“谛”就是真理。四谛就是四種真理。哪四種真理呢?世間有兩條真理,出世間也有兩條真理。世間的兩條真理,第一條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時常感受到的“苦”。這個“苦”從我們現實的感受來講是一種“果”——“因果”的果。我們都在吃這個苦果。這個果是不是無緣無故地産生的呢?不是。“苦果”必有“苦因”。苦因在四谛中稱之爲“集谛”。“集”就是因,因爲我們集了許多的苦因,所以我們現在要吃這個:“苦果”。這是世間的兩條真理。爲什麼說它是真理呢?有苦果必有苦因,這是真實不虛的,實實在在的,故是真理,另外還有出世間的兩條真理,這就是“滅谛”和“道谛”。滅是果,道是因。滅什麼呢?把苦滅了,把煩惱滅了。苦是果,煩惱是因。把苦因苦果滅掉了,那一種狀態,那一種感受,也可以說是一種受用,就是滅。這就是佛教講的涅槃。涅槃的意思就是滅,這是出世間的果。要得到這種果,也需要有因,不是無緣無故就能得到諸苦滅盡的感受的。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要修道!道就是方法,是道路。我們按照這個方法去實踐,沿著這條道理走下去,我們就能夠滅苦。這四條真理用兩句話、八個字可以把它概括起來,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我們每個人都向往著諸苦滅盡的這種狀態,這種感受,但僅僅是向往還不夠,還要修行——慕滅修道。按這八個字去做,就能逐步地克服諸多缺陷和極不圓滿的人生狀態,人生現實。這就是佛教對待人生之苦的一個其本態度。
如果把這個道理用更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人生:認識人生是苦。然後我們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努力修行。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苦因逐步地消除;我們要向往一種清淨的生活,圓滿的生活,這就是“滅谛”,然後根據佛教的戒定慧來修行,這就是“道”谛。也就是說,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要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靈,也不斷地以自己的模範行爲來影響社會,影響他人,使他人也能夠逐步地受到潛移默化,達到身心的淨化。我們信佛,首先是要從自己做起,不要天天把信佛挂在口頭上,說“我信佛了,你們大家也都來信佛吧”,而是要把自己的信仰熱忱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自己的一言一行當中。信仰的熱忱,信仰的追求,對佛法的追求,如果僅僅是挂在口頭上,僅僅是向別人說,那對自己毫無用處。作爲在家佛教徒,要把信仰落實在生活當中,其範圍很廣,包括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物質生活,文化生活,乃至男女之間的夫妻生活,都包括在內,要把信仰落實在這些方面。我們應怎樣地生活呢?就是要過一種道德的生活,佛教的基本道德原則就是叁皈五戒。能夠照這些原則做了,就是一種道德的生活。按照佛教道德生活的要求,首先我們要把家庭生活安排好:當兒子的孝敬父母,當父母的疼愛子女;做丈夫的要關懷妻子,做妻子的要體貼丈夫,這樣才能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才能使一個不圓滿、有諸多缺陷的人間現實,逐步地得到改善,逐步地得到淨化。還要把信仰落實到工作當中,我們要以一種責任感、義務感來對待工作,承但一切,不能把工作看成是一種負擔,而要當做自己應盡的義務,應完成的職責。這樣,我們就能在工作中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進而逐步邁向圓滿的生活。所以說,佛教不是空洞的;信佛也不僅僅是早晚燒燒香、磕磕頭、念念經而已。信佛的人早晚要有修持的定課,但這僅僅是一個很小的部份,很少的一部份,很簡單的一部份,個人的安排,個人的修持怎麼都好說,但在與人相處、與事相接的時候,能夠做得怎樣,那才是真正考驗你是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最過硬的地方。所以我常講,信仰是一種生活,要把信仰貫徹到你的全部生活當中去,絕對不僅僅是早晚燒燒香、磕磕頭,買點供果供供的問題,這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把信仰當成一種生活,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態,注意自己的言行,踏踏實實地做一個有益于社會,在益于大衆,也有益于個人和家庭的人。總起來講,就是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逐步使自己的人格趨向統一、圓滿的境界。能如此,就是一個好的佛教徒。
上面我簡單地把皈依佛教的意義說了說,下面我們就正式舉行皈依儀式。有些地方舉行皈依儀式,很多詞句要唱,受皈依的人大都聽不懂,往往皈依完了以後也不知所雲,不曉得講的是什麼。我授皈依的辦法比較簡單,求得大家能夠懂,能夠曉得自己今天在幹什麼。從我們的一念清淨心開始,我們就能真正得到皈依叁寶的受用。有了這種受用,就會産生一種力量,支持我們的信仰,鼓勵我們的信仰,完成我們的信仰。(以下略)
(何明乾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