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與生活禅

  《六祖壇經》與生活禅

  時間過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營,今天就要結束了。在這七天當中,各位法師、居士給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淺出的、如理如量的講演,可以說是甚深的法布施。我本人也從這當中受到很多的教益。我想,各位一定也會有同感。這幾天的講演,始終是圍繞著佛教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闡發,好比出世和入世的問題、事和理的問題、菩提和煩惱的問題、佛學與學佛的問題,如此等等,這都是佛教的一些基本問題、關鍵性的問題,各位法師的講演都作了非常深刻的厘定。各位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如果能夠經常地回憶、思考、思維這些法義,我們在很多問題上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就不至于走岔路。我想,今天我的這一場講演本來就是多余的。爲什麼呢?各位都把要說的問題說了。既然課程表上安排了我的講題,所以還是要來實現這個承諾。

  我今天講的可以分兩個部分,一是試圖對各位在這七天當中講演的一些根本問題做一個歸納;二是用很短的時間講一講《六祖壇經》與生活禅。

  先講第一個問題。各位老師的講課,我剛才說了,都是如理如量的,對很多的法義進行了闡述。我只能簡單地提幾點,使大家在思想上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第一是關于佛學與學佛的問題。樂崇輝居士有一個概括,我覺得很好。大家還記得嗎,什麼是佛學呢?佛學從我們學佛的角度來講相當于“解”;學佛就是“行”。他的這個概括,我覺得對于我們一個真正想進入佛法的人來說,是非常有用處的,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學、如何修。這就是佛學與學佛的關系,就是解和行的關系。大家要把這個概念記住,在今後學習和修行中可以不斷地加以落實。

  第二是關于學和修的問題。實際上剛才也講到了,就是佛學與學佛,再具體一點講,就是學與修的問題。我們幾位法師和居士的講演,可以說始終沒有離開這個主題。學,是我們在安頓自己生命的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但是我們又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上,停留在這個階段上,你永遠都無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你的生命也就永遠無法安頓,那你始終是一個研究佛法或研究佛學的人,佛法與自己的生命、與自己的當下、與自己的煩惱不能對號入座。學、修不能脫離,要把佛法的知性認識和自己的生命本質對號入座。

  第叁是事與理的問題。這也是各位法師反複強調的問題。在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固然我們要明理,但是要從事上去明理,不能脫離了事再去找一個什麼理。脫離了事,沒有理。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真理就寓于事相之中。今天上午楊老師回答了大家很多問題,其中就有一個是因果輪回業報的問題,年輕人信不及。這看起來是一個事相的問題,實際上它也是一個理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信不及,就沒法進入佛法。因爲佛法講來講去,虛雲老和尚講過,就只有兩個字。兩個什麼字?一因,一果。叁藏十二部教典,無非就是要講明因果二字。有因有果是佛法,無因無果是外道。因果,包括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有漏因果和無漏因果。今天上午,楊老師舉了種種例子使大家認識因果輪回業報的現實存在,這是從事上來明理。妙華法師講了人生的許多哲理,這是從理上來明事。只有把事和理真正地圓融起來,學佛才有個入處。年輕人對因果輪回信不及,我想,這個問題的根本還是我們在思想上對釋迦牟尼佛他的人格、他的偉大、他的崇高、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信不信得及的問題。

  因爲懷疑因果輪回業報就是懷疑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不是我們的導師、是不是我們的皈依處。在這個問題上有懷疑,當然不是說不可以,但是我們要以求真的態度來懷疑,不能以否定的態度來懷疑。以否定的態度來懷疑,那就不是一個學法的人應有的態度。以求真的態度來懷疑、來探討,那就是一個操作的問題,而不是態度的問題。所以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信什麼呢?講臺上面的標語牌上寫有四句話:“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我覺得這四句話概括了佛法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一個真正是要投入佛法的人,就要在求真的態度上建立起對佛法堅定不移的信念,我們自己還沒有辦法抉擇的問題,就要以佛法、以佛陀的言教來作爲我們思考問題的尺度和標准。古人將此稱爲聖言量,以聖言量作爲我們思考問題的標准。這是我們學佛人的一個正確的態度。所以,建立正信必須“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

  第四中道的問題。前面講的有事有理,有學有修,有因有果,最後要歸于中道。歸于中道,就是不偏于一邊;歸于中道,就是真空妙有。昨天下午,明海給大家講了《六祖壇經》裏的“叁無”。我覺得他講叁無有點體會。我再提醒大家,無住、無念、無相,這個“無”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無”不是有無的無,所以他說無住、無念、無相就是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如是者,如其本來也,此即中道。所以我覺得他講的有一些體會,說明他對《壇經》有思考。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六祖壇經》的一些根本問題,這個叁無是《六祖壇經》裏的根本思想,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就是中道。

  我對這幾天的講法,就作這一簡單的小結。下面我用很短的時間,講講“《六祖壇經》與生活禅”。

  這次生活禅夏令營授課的內容是圍繞《六祖壇經》來展開的。我在七、八年前就說《六祖壇經》是佛法的一個大寶藏,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也是指導我們人生生活的寶典。我們能夠真正吃透這本《壇經》,然後依之而行,可以說學佛的大事就完成了。關于《六祖壇經》的種種問題,寫出來的書和研究的文章,要比《六祖壇經》本身的字數超過一千倍。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是肯定它還是否定它,說明人們都是很重視這本經典。

  昨天有位居士說,毛主席逝世以後,在他的床上找到一本《六祖壇經》。還聽說毛主席生前外出的時候,有兩本書是一定要帶的:一本是《金剛經》,一本是《六祖壇經》。最後由于毛主席建議,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的十本哲學著作中列入了《金剛經》和《六祖壇經》。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來對待這兩本經,應該說毛主席是最有遠見的。正是因爲有見地、有見識,他才選准了這兩本經。毛主席認爲《六祖壇經》是把主觀唯心主義發展到頂峰的一本著作。他是這樣來評價《六祖壇經》的。當然他的這個評價如何我們不去管它,至少他是在這本經書上面下了功夫的,這一點應該肯定。毛主席重視《壇經》的事,趙樸老給我們講過這麼一件事。在文革以前,毛主席到廣東視察工作的時候,省裏的領導幹部在一起開會,他就出了一個題目來問大家:廣東在唐朝出了一個最大的唯心主義的哲學家,你們知道是誰嗎?所有在場的領導幹部都說不出來,只有當時任省委書記的陶鑄知道,陶說那就是六祖慧能。接下來毛主席又問:他有一本著作把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發展到頂峰了,你們知道是哪一本書嗎?大家依然不知道,也只有陶鑄知道,陶說那就是《六祖壇經》。毛主席說你們要好好地看這本書,了解這本書。毛主席是一位唯物主義者,他可能是抱著要知己知彼的態度,所以才認真地研究這兩本書。當然也有可能有另外的用意,他也要從這些哲學著作中來吸收有用的成分。應該說這兩種可能性是同時存在的,否則他不會推薦這兩本書作爲中國十本哲學名著的內容。可惜的是在我們哲學界真正了解《六祖壇經》的人太少了。這是從不是屬于同一個思想範疇的大哲人--毛主席來看他是怎樣評價這本書的。

  在我們佛教內部來說,千百年來無疑是把這本書和佛的經典等同看待的,因爲中國高僧大德的著作被稱作爲經的獨此一本,可見佛教界對這本書定位之高。因此,再不必作其他的評價,不必頭上安頭、畫蛇添足。這是講《壇經》的價值。

  第二關于《壇經》的版本,這裏不能展開來講。《壇經》有不同的版本,大概有六、七種之多。我曾經爲《六祖壇經》的版本問題寫過兩篇文章,都很長很長,那是考據性的東西,我始終相信,而且是堅定不移地相信,曹溪原本應該是《六祖壇經》最原始、最具有權威的本子。但我的這個觀點與學術界恰恰是相反的,因爲學術界主張,敦煌發現的只有一萬多字而且有120多個錯處的那個本子是最原始的本子,我始終不能同意這個意見。

  我從什麼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呢?因爲六祖說法是在南方,記錄《六祖壇經》的法海禅師就是韶關人,六祖的衣缽和真身都保存在韶關的南華寺。我們佛教界曆來的傳統就是非常重視每一位祖師有形有相的遺物,認爲遺物是法的代表、法的化身、法的體現,我們尊重這些遺物就是尊重法,這是從事相上來講以事顯理。那麼對于真正記載六祖大師法語的《壇經》,他們沒有理由不重視,沒有理由不把它作爲無上的法寶。所以在曹溪--就是六祖真身的所在之地保存了一部曹溪原本的《六祖壇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我對學術界關于《壇經》版本的種種說法,包括胡適先生在內,還有我們臺灣的印順大師,我都不能接受他們的意見。因爲他們大都沒有到過南華寺,沒有那種真切的體驗。

  說到這個地方,不妨加一段小的插曲。六祖的真身保存了1300多年,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事。因爲中國是一個戰亂頻仍的國家,我們出家人想盡千方百計來保存祖師的遺體。這要有很大的決心,要有真誠的爲法、爲衆生慧命獻生命的勇氣才能做得到。我一直到現在都感到非常值得慶幸的是,我曾經在雲門寺侍奉六祖真身的香火有一年的時間。因爲南華寺地處交通要道,爲了安全起見,1949年臨近解放的前夕,虛雲老和尚就請人將六祖大師和憨山大師兩位祖師的真身運到雲門寺保存供養。我是1951年到雲門寺去的,受戒以後就在虛老身邊當侍者。六祖大師的真身和憨山祖師的真身都供奉在方丈室的樓上,供在一個很矮的櫃子上面,每天早晚燒香。六祖的真…

《《六祖壇經》與生活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