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在这七天当中,各位法师、居士给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浅出的、如理如量的讲演,可以说是甚深的法布施。我本人也从这当中受到很多的教益。我想,各位一定也会有同感。这几天的讲演,始终是围绕着佛教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阐发,好比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事和理的问题、菩提和烦恼的问题、佛学与学佛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都是佛教的一些基本问题、关键性的问题,各位法师的讲演都作了非常深刻的厘定。各位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经常地回忆、思考、思维这些法义,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就不至于走岔路。我想,今天我的这一场讲演本来就是多余的。为什么呢?各位都把要说的问题说了。既然课程表上安排了我的讲题,所以还是要来实现这个承诺。
我今天讲的可以分两个部分,一是试图对各位在这七天当中讲演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一个归纳;二是用很短的时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先讲第一个问题。各位老师的讲课,我刚才说了,都是如理如量的,对很多的法义进行了阐述。我只能简单地提几点,使大家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是关于佛学与学佛的问题。乐崇辉居士有一个概括,我觉得很好。大家还记得吗,什么是佛学呢?佛学从我们学佛的角度来讲相当于“解”;学佛就是“行”。他的这个概括,我觉得对于我们一个真正想进入佛法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处的,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学、如何修。这就是佛学与学佛的关系,就是解和行的关系。大家要把这个概念记住,在今后学习和修行中可以不断地加以落实。
第二是关于学和修的问题。实际上刚才也讲到了,就是佛学与学佛,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学与修的问题。我们几位法师和居士的讲演,可以说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主题。学,是我们在安顿自己生命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又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上,你永远都无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你的生命也就永远无法安顿,那你始终是一个研究佛法或研究佛学的人,佛法与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当下、与自己的烦恼不能对号入座。学、修不能脱离,要把佛法的知性认识和自己的生命本质对号入座。
第三是事与理的问题。这也是各位法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在我们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固然我们要明理,但是要从事上去明理,不能脱离了事再去找一个什么理。脱离了事,没有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理就寓于事相之中。今天上午杨老师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是因果轮回业报的问题,年轻人信不及。这看起来是一个事相的问题,实际上它也是一个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信不及,就没法进入佛法。因为佛法讲来讲去,虚云老和尚讲过,就只有两个字。两个什么字?一因,一果。三藏十二部教典,无非就是要讲明因果二字。有因有果是佛法,无因无果是外道。因果,包括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有漏因果和无漏因果。今天上午,杨老师举了种种例子使大家认识因果轮回业报的现实存在,这是从事上来明理。妙华法师讲了人生的许多哲理,这是从理上来明事。只有把事和理真正地圆融起来,学佛才有个入处。年轻人对因果轮回信不及,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我们在思想上对释迦牟尼佛他的人格、他的伟大、他的崇高、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信不信得及的问题。
因为怀疑因果轮回业报就是怀疑释迦牟尼佛究竟是不是我们的导师、是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在这个问题上有怀疑,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我们要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不能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那就不是一个学法的人应有的态度。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来探讨,那就是一个操作的问题,而不是态度的问题。所以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什么呢?讲台上面的标语牌上写有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我觉得这四句话概括了佛法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一个真正是要投入佛法的人,就要在求真的态度上建立起对佛法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自己还没有办法抉择的问题,就要以佛法、以佛陀的言教来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古人将此称为圣言量,以圣言量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标准。这是我们学佛人的一个正确的态度。所以,建立正信必须“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第四中道的问题。前面讲的有事有理,有学有修,有因有果,最后要归于中道。归于中道,就是不偏于一边;归于中道,就是真空妙有。昨天下午,明海给大家讲了《六祖坛经》里的“三无”。我觉得他讲三无有点体会。我再提醒大家,无住、无念、无相,这个“无”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所以他说无住、无念、无相就是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如是者,如其本来也,此即中道。所以我觉得他讲的有一些体会,说明他对《坛经》有思考。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六祖坛经》的一些根本问题,这个三无是《六祖坛经》里的根本思想,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就是中道。
我对这几天的讲法,就作这一简单的小结。下面我用很短的时间,讲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这次生活禅夏令营授课的内容是围绕《六祖坛经》来展开的。我在七、八年前就说《六祖坛经》是佛法的一个大宝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指导我们人生生活的宝典。我们能够真正吃透这本《坛经》,然后依之而行,可以说学佛的大事就完成了。关于《六祖坛经》的种种问题,写出来的书和研究的文章,要比《六祖坛经》本身的字数超过一千倍。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说明人们都是很重视这本经典。
昨天有位居士说,毛主席逝世以后,在他的床上找到一本《六祖坛经》。还听说毛主席生前外出的时候,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带的:一本是《金刚经》,一本是《六祖坛经》。最后由于毛主席建议,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的十本哲学著作中列入了《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来对待这两本经,应该说毛主席是最有远见的。正是因为有见地、有见识,他才选准了这两本经。毛主席认为《六祖坛经》是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一本著作。他是这样来评价《六祖坛经》的。当然他的这个评价如何我们不去管它,至少他是在这本经书上面下了功夫的,这一点应该肯定。毛主席重视《坛经》的事,赵朴老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件事。在文革以前,毛主席到广东视察工作的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在一起开会,他就出了一个题目来问大家:广东在唐朝出了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你们知道是谁吗?所有在场的领导干部都说不出来,只有当时任省委书记的陶铸知道,陶说那就是六祖慧能。接下来毛主席又问:他有一本著作把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发展到顶峰了,你们知道是哪一本书吗?大家依然不知道,也只有陶铸知道,陶说那就是《六祖坛经》。毛主席说你们要好好地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毛主席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可能是抱着要知己知彼的态度,所以才认真地研究这两本书。当然也有可能有另外的用意,他也要从这些哲学著作中来吸收有用的成分。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是同时存在的,否则他不会推荐这两本书作为中国十本哲学名著的内容。可惜的是在我们哲学界真正了解《六祖坛经》的人太少了。这是从不是属于同一个思想范畴的大哲人--毛主席来看他是怎样评价这本书的。
在我们佛教内部来说,千百年来无疑是把这本书和佛的经典等同看待的,因为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被称作为经的独此一本,可见佛教界对这本书定位之高。因此,再不必作其他的评价,不必头上安头、画蛇添足。这是讲《坛经》的价值。
第二关于《坛经》的版本,这里不能展开来讲。《坛经》有不同的版本,大概有六、七种之多。我曾经为《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写过两篇文章,都很长很长,那是考据性的东西,我始终相信,而且是坚定不移地相信,曹溪原本应该是《六祖坛经》最原始、最具有权威的本子。但我的这个观点与学术界恰恰是相反的,因为学术界主张,敦煌发现的只有一万多字而且有120多个错处的那个本子是最原始的本子,我始终不能同意这个意见。
我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因为六祖说法是在南方,记录《六祖坛经》的法海禅师就是韶关人,六祖的衣钵和真身都保存在韶关的南华寺。我们佛教界历来的传统就是非常重视每一位祖师有形有相的遗物,认为遗物是法的代表、法的化身、法的体现,我们尊重这些遗物就是尊重法,这是从事相上来讲以事显理。那么对于真正记载六祖大师法语的《坛经》,他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没有理由不把它作为无上的法宝。所以在曹溪--就是六祖真身的所在之地保存了一部曹溪原本的《六祖坛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我对学术界关于《坛经》版本的种种说法,包括胡适先生在内,还有我们台湾的印顺大师,我都不能接受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大都没有到过南华寺,没有那种真切的体验。
说到这个地方,不妨加一段小的插曲。六祖的真身保存了1300多年,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因为中国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国家,我们出家人想尽千方百计来保存祖师的遗体。这要有很大的决心,要有真诚的为法、为众生慧命献生命的勇气才能做得到。我一直到现在都感到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曾经在云门寺侍奉六祖真身的香火有一年的时间。因为南华寺地处交通要道,为了安全起见,1949年临近解放的前夕,虚云老和尚就请人将六祖大师和憨山大师两位祖师的真身运到云门寺保存供养。我是1951年到云门寺去的,受戒以后就在虚老身边当侍者。六祖大师的真身和憨山祖师的真身都供奉在方丈室的楼上,供在一个很矮的柜子上面,每天早晚烧香。六祖的真…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