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基督教之研究》▪P22

  ..續本文上一頁,他也許還不曾想到,竟會有許多的人擁護了他的教派,雖然那些擁護他的人,是爲了自身的利益,或者是些趁火打劫之徒。但他終于把他的勢力,從日內瓦推展到英格蘭、蘇格蘭、某雷非(Moravia)以及全歐,此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許多人,認爲法國人是愛好自由的民族,事實上,這一次的宗教對敵的雙方主將,一個就是法國人卡爾文,對方的羅耀拉(Ignatius Loyola 公元一四九一─一五六六年),他是西班牙人。前者要建立新宗教的「新天國」(New Zion),後者擁護教皇,立誓要率領上帝的新軍,肅清世界上邪教徒的余孽。

  幸虧有了卡爾文那樣出色的人物,破壞了羅耀拉的計劃,否則十六世紀的黑暗恐怖,還要不堪設想。

  然而,卡爾文的城府很深,他的學養很高,他在未被除出舊教的教籍以前,已經有了許多的著作。

  卡爾文的人格雖高,自持自律,不貪錢財,自奉儉樸,這是他的成功處,也是他的可議處。因爲,他口頭信仰耶稣基督,心中卻活著摩西的耶和華。他對屬下人民的管理、訓練、控製,對敵人的陰謀策略,完全是用的〈出埃及記〉及〈申命記〉的手法。他的性格也完全傾向于《舊約》中的耶和華,嚴密地組織他的人民,製定嚴峻的法令來約束他的人民,闡揚仇恨哲學來使他的人民轉恨遷怒于他的敵人。所以,他使人民失去了一切的自由,人民仍能自願服從他的一切措施;他使日內瓦城全國皆兵,而又毋須設有多少軍營。每逢戰事來臨,全民又無不應召赴敵。他冷酷毒辣,毫不容情,翦除異己,獵捕「邪教」,鎮壓人民,他有一個執法如山的「法庭」,那就是恐怖慘烈的「城市宗教裁判所」。

  如果我們要在近代的現實世界中,抽取卡爾文那樣的樣品,大概只有少數的幾個一些獨裁政權,可以跟他相比高下。

  以這樣的英雄來對抗腐敗的舊教,自然是旗鼓相當了。

  (四)叁十年戰爭以後的基督教

  正因爲新教出現以後,宗教的不寬容精神,較舊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了各國之間政治及經濟的因素,便導發了叁十年戰爭。

  所謂叁十年戰爭,這是曆史上最殘酷、最具毀滅性的一場戰爭。由于新舊兩教的各個國家,結合成爲兩個敵對的聯盟,把整個的歐洲,都卷入了這場戰爭的漩渦。它始于公元一六一八年,終于公元一六四八年。彼此攻來打去,雙方各有勝負;打得久了,最後使舊教的羅馬皇帝及其盟國吃了敗仗,並且覺得無力繼續打下去時,才雙方協議,簽訂了有名的「威斯特發裏亞和約」,結束了這場惡夢似的宗教戰爭。在那和約中,承認了卡爾文派與路德派的宗教地位,可與舊教相等。你看,信仰宗教自由的權利,在羅馬的舊教看來,是多麼的不合「真理」啊!這場戰爭中,行數十裏而「不見一人、不見一牛、不見一麻雀」者,景象之慘,可以想見了。

  舊教與新教,天主教(Catholic)與基督教(Protestantism),從此就有了合法的區別。

  從此,北歐及西歐的小國王公們,便解脫了太上國及太上皇的高壓統治。

  從此,歐洲的北半部信了新教;羅馬的天主教,損失太大,它只保有了歐洲的中部及南半部,而且政治問題還不包括在內。

  自此以後,基督教已由原來的兩派,分裂成了叁大派,它們的傳播區域範圍大致如下:

  1.天主教的區域: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蘭西、比利時、瑞士的森林區、日耳曼南部、愛爾蘭、波蘭、立陶宛、捷克斯拉夫、匈牙利的大部分、南斯拉夫北部、南美洲、中美洲、墨西哥、西印度群島的一部、奎北克,以及菲律賓島。

  2.東正教的區域:東歐的俄羅斯、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各國、希臘。

  3.新教的區域:日耳曼的中部與北部、斯堪地那維亞、芬蘭、愛沙尼亞、拉特維亞、荷蘭、瑞士之大部分、英格蘭、蘇格蘭、美國、加拿大之大部分、南非洲、澳洲。近世紀以來新教與天主教在亞洲各地,發展也很積極,世界上唯一沒有基督教徒的國家是阿富汗。

  最足注意的,這叁派的基督教徒,雖然各有主張,但仍有其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無不遵守《新約》、《舊約》,無不尊信耶稣,無不重視初期基督教的各種傳統。所以,他們處于回教徒及佛教徒的世界中時,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的信念也是相同的。別以爲他們在門內鬥爭,對基督教之外的異教,仍是步伐整齊、口號相呼的一群。因爲,基督教畢竟就是基督教,至于分派,不過是內部的傾軋而已。

  因此,新教真比舊教好嗎?這是未必見得的事,因爲,新教並未抛下舊教的基本原則,所以,房龍要說:「照實說來,新教從這世界上攜去了許多善良的、高貴的、美麗的東西,也帶來了很多褊狹的、可痛的、凶惡的東西。」(《人類的解放》第十二章)

  不過,新教的出現,的確給近代的西方,帶來了光明;唯其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因爲,從此以後,教會不能有絕對的權力,來控製一切人民的言行了,自由思想的擡頭,便造成了西方的現代文明。所以,由于路德及卡爾文的出現,也引出了更多的新的路德與新的卡爾文,但這絕不是路德及卡爾文所希望的現象,雖然這種現象確是因了路德及卡爾文的宗教革命而出現。

  第六節 近代的基督教

  (一)耶稣會士與天主教

  自從叁十年戰爭結束之後,基督教就發展成了現在的狀態,舊教變了,新教也變了。

  羅馬舊教的變,是由耶稣會的會士的竭力擁護,也由于他們的內部起了激勵的清潔作用。

  自從十六世紀以後,教皇的人選,極其慎重,雖然除了意大利人之外,無一外邦有資格坐上教皇的寶座,但在選舉之時,已很慎重,唯有威望最高的候選主教,才有被考慮的希望。

  耶稣會(Society of Jesns)的創始人,在前面已說到,那是羅耀拉,他在法國受了大學教育,但當他在西班牙軍中時,則由于一顆法軍的炮彈命中,使他的一只腳負了傷。他在公元一五○四年和六個同志,宣誓成立了耶稣會,也有人說是創立于公元一五叁四年,因爲卡爾文與舊教分裂,也就是公元一五叁四年。那時,羅耀拉跟他的同志,在法國首都之上的蒙馬特耳(Montmarter)山上,宣讀了他的莊嚴的誓詞,這誓詞,後來就成爲耶稣會的憲法。

  凡是加入耶稣會的,必先起誓、守童身、安貧苦、克私欲、多默想、唯教皇之命是從。跟新教做死敵。

  像這樣的誓約,正是當時的天主教所最需要的,他是給舊教救了命。

  耶稣會士,不但在羅馬各地宣傳,同時也到了東方,唯其傳教的策略,稍有改變,在用不上武力及政治的地方,他們就用知識和科學技能,加上辦學校及醫院。明末清初來中國的有名的幾位教士,就是這樣的人選。

  因此,在十六世紀後半期的天主教,已漸漸改革,並且出了幾位很有威望的教皇,有名的特林特教會議(公元一五四五─一五六叁年),一連開了十八年,決定了許多的方案及措施。當然,在此會議的結果,對于異端的處置,並未稍有寬容,否則,此後的宗教裁判所就用不著,叁十年戰爭及宗教迫害的屠殺也不會有了。

  (二)亨利八世與英國國教

  新教的分裂,是從路德與卡爾文起頭;但是,英國的國王亨利八世,也是十六世紀中的一個新教領袖。亨利八世的成爲新教領袖,說來非常滑稽,他不是爲了信仰,也不是同情新教,卻是爲了要跟他寡嫂──那個比他大四歲的西班牙公主凱塞琳皇後離婚,而想另和一個叫安尼鮑琳的宮女結婚,就是後來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母親;但是,天主教會是不許離婚的,因爲耶稣曾說:「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第十九章第六節)因此,爲了達成他的目的,便借機反抗羅馬派在英國的主教,並且不再承認羅馬教會的權威;但他本人反對路德的新教,故在公元一五叁四年,亨利第八促使英國議會通過了「最高權力法案」,根據這個法案,英國的國王,從此就成了兼掌國教教會最高權力的英吉利教會元首。然而,這位英吉利教會的元首,後來做了些什麼呢?當他的第二任皇後,那個原是宮女出身的安尼鮑琳失寵時,便把她送上了斷頭臺,接著第叁任、第四任、第五任的皇後,也都使她們丟了腦袋,唯有第六任皇後,總算比亨利八世活得久些;也許第一任皇後是當時歐洲的強國西班牙的公主,所以撿到一條小命,並促成了基督教的一個新教教派的誕生。

  可見亨利八世的新教,完全是出自自私,毫無宗教的意義可言。不過,到了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以及女兒伊麗莎白一世的手上,英國的教會,便與羅馬教會在儀節及義理上有了若幹的變動,這就是現在流行于英國及世界各地的聖公會了。

  (叁)宗教迫害與清教徒

  說起聖公會,又要提到宗教的迫害。亨利八世在位時,不惜用火來焚死路德派的新教徒,又用刀來砍殺天主教徒,他也因此而成了英國史上的暴君。當亨利八世死了,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也死了,他的大女兒──第一任皇後凱塞琳的女兒──瑪麗女王即位以後,她的外婆家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她的丈夫正好就是當時的西班牙王腓力二世,腓力二世又是個最具狂熱的天主教擁護人,他用盡一切可能的方法,不僅在自己的國土中,同時還在其它各處保證天主教的推行與勝利。有了這麼一位「好」丈夫的瑪麗女王,也就用她父親及丈夫所用的手段來對付英吉利教和卡爾文派的新教徒,大肆屠殺之後,天主教又在英國重建起來,她也因此而有了一個「血腥的瑪麗」(Bloody Mary)之臭名。

  在腓力二世的時代,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叁個國家的國王,同時以強製的手段,迫使他們的人民全部爲天主教徒,不然即用宗教裁判所審訊,分別處以死刑或監禁。截至公元一八○九年止,根據很保守的估計,僅在西班牙一處,被宗教裁判所活焚者即達叁萬二千人之譜!

  可是當瑪麗女王的異母妹妹,就是那個死…

《聖嚴法師《基督教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