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吧?
當時的猶太王國,在名義上是獨立的,實際上卻是羅馬的附庸國,不,它是羅馬的一個省而已。它的統治者,是由于勾結了羅馬而打垮了猶太人自己所選擇的戴維王的後裔,才登上了猶太君王的寶座,他是希律王(Herod)的父親晏特派(Antipater),因此,希律王雖然也是猶太人,卻被猶太人看作假洋鬼子;希律王雖是猶太國的王,卻是羅馬人的兒皇帝。尤其他不是戴維王的後裔,他就時刻提防有人謀奪他的王位。到了希律王晚年,迷信猜忌,疑神疑鬼,更加嚴重。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木匠和他的妻子,從鄉下因事來到伯利恒,借宿在一所馬房裏,生下了一個男孩,那個木匠,據說是戴維王的後裔。
木匠和他的妻子正在伯利恒撫養著他們那個孩子的時候,街上出現了一個波斯的商隊,打那裏經過,那些商人的駱駝,以及富麗服裝和燦爛的裹頭巾,吸引了滿街的猶太人出來觀看,木匠和他抱著嬰兒的妻子,也是觀看的人衆之一。波斯商人見到這個美麗的少婦,抱著一個可愛的嬰兒,便停下駱駝,逗弄那個可愛的嬰兒,離開的時候,又送了一些小禮物給那個漂亮的母親。這是很平常的事,但在很少見世面的猶太人看來,就很稀奇了,原因是那是一個波斯的商隊,給了他們新奇的感觸,因而多了一個茶余飯後的談話數據。這個資料一直傳了約二百年,到了〈馬太福音〉的作者筆下,就神話起來:「耶稣生在猶太的伯利恒,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做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了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瑪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爲禮物獻給他。」(〈馬太福音〉第二章第一、二、九、十一節)
〈馬太福音〉的作者,故意製造緊張的戲劇氣氛,而說那幾個東方來的博士,先被希律王召去,希律王托他們去查訪後再回禀,說他自己也要去「拜」那小孩。可是希律王竟會如此的笨,沒有派個密探跟著博士們去查訪,以致讓那個孩子在被捕殺之前漏了網?
事實上呢,根據希律王下令,凡伯利恒所有兩歲以內的孩子一律殺死的記載判斷,這個謠言的故事的流傳,已在耶稣生後大約兩年,才被傳到希律王的耳中。
當希律王聽說有個波斯商隊,在伯利恒對一
個嬰兒發生了逗弄和送禮物的事,他就覺得不自在起來,他以爲大概是什麼先知之流的人物,來向戴維王的後裔,付托什麼消息和任務了。說實在話,猶太人曾受波斯人統治,波斯人的文明,早已使猶太人感到神秘,這是一個原因。
真是無巧不成書,當那個木匠的小孩,被帶到耶路撒冷的神殿,獻祭謝神之時,又被一男一女的兩個老年人看到了,正像所有的老人一樣,見到這樣可愛的小孩,便以最好的話來祝福他和贊美他,自然,這個故事,到了〈路加福音〉的作者筆下,也大大地神話起來。(〈路加福音〉第二章第十五至叁十五節,請讀者自己查閱吧!)
這兩個謠傳,大概都被希律王聽到了,這本來是平常的事,但傳到多疑的老希律的耳中,卻覺得事態嚴重了。于是,他便下了一道捕殺小孩的命令,伯利恒城裏並四境所有的兩歲以內的男孩,就因此遭了殺劫。
但是,已有許多的父母,預先從好心的官吏及朋友方面,得到了警報,帶著孩子逃出了伯利恒的範圍,耶稣便是其中的幸運者之一。福音的作者,爲了附和《舊約.創世記》故事中的亞伯拉罕與約瑟,均到了埃及,便把耶稣的這次逃難,也寫到遙遠的埃及去了;其實,離了伯利恒及其四境,就安全了,何以要逃得這樣的遠?
(叁)救世主與神之子
後來,這個小木匠的名字,也有點特別,本鄉人稱他爲喬舒亞(Joshua)。然而,喬舒亞在摩西時,是一個骁勇悍戰的青年,而且,當摩西喪妻而續娶了一個異國婦人爲亞侖所不滿,摩西就改變了最先要把領導權傳給亞侖及亞侖的子子孫孫的主張,而選中了喬舒亞,喬舒亞就繼承摩西未完成的事業,帶著猶太民族向迦南人進行了一連串的侵略戰,終于把迦南的各城邦屠殺的屠殺,未殺的就做了猶太人的奴隸,猶太人就此占領了亞洲西部那塊肥沃的平原。直到公元前五八六年,他們又被巴比侖人趕走爲止。
現在這位木匠之子喬舒亞,以後在他鄰國的希臘人,卻喚他叫作耶稣(Jesus),耶稣即是由喬舒亞一語而來,即是「神」與「救濟」二語(Jehoschua)連合起來的縮音;耶稣童年及少年時代的名字,現在無人知道,因爲,將神與救濟二語合起來稱呼他的第一個人,乃是耶稣死了之後好幾年才皈依基督教的那個使徒保羅,如果說,當他一生下來,就被稱爲耶稣基督,那便未免太是神乎其神的神話了。告訴你吧,「神之子」的說法,老早就被西洋學者們推翻了的,並且以爲那是騙子的騙術。假如當真一生下來就被稱爲救世主,他就不能繼續活下去,他也不能在家裏的父母弟妹之間待下去;事實上他是在他家可能一直做著木工,以幫助父母維持家計,直到遇見了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才離家出走。
基督,是希臘語之Xpu,乃系譯自希伯來語之彌賽亞(Messiah)轉而成爲希臘語之Xpoo\”s(Chritos)是「塗膏」的意思,轉而成爲「受膏者」,德譯Christus,英譯及法譯則爲Christ,中文便譯成「基督」。因爲,古代的希伯來人,凡是國王、祭司、預言者,均須舉行塗膏禮以示他們的身分與衆不同,這與印度的灌頂禮,或一般的加冕及受階禮相似。故在古希伯來的Messiah一語,並不是指的耶稣,後來用「受膏者」一語,以表示他負荷有神的使命者,推而論之,即含有救濟者的意思了;再一轉,「基督」也好,「彌賽亞」也好,竟放棄了它的原義,而是僅指那個生在伯利恒或稱拿撒勒的木匠之子的代用語了。
這就是我們所要知道的「主」了。
至于耶稣降生的神話──他是不是由上帝和未出嫁的瑪利亞所生?這是基督教堅持信仰的,也是他們的外邦人所極端懷疑的。不過,根據猶太教對于希伯來原文的解釋,以爲那個預言是說:「一個青年女人應懷胎」,而不是童貞女生子。
不過,正如尼采在他的《宗教生活》中所說:「這點,人們不能批評太苛,因爲全古代中,皆爲上帝的兒子們所充斥。」的確,古代的傳說中,由人母與神父交配而生的故事太多;在中國,到了《史記》上的漢高祖劉邦,還說他是因他的母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劉邦的母親,就因此懷孕而生下了劉邦。如果我們可信《史記》爲真,自亦不妨可信《新約》爲真;類此的東西方的古代神話實在太多,耶稣有幸,獨被他的信徒們信以爲真罷了。
其實,若一定要說耶稣是他母親跟上帝的聖靈懷孕而生,便與他父親約瑟木匠的血緣無幹(〈馬太福音〉第一章第十八、十九節),那麼耶稣就不能算是戴維王的後裔了。
可是,心理矛盾的〈馬太福音〉的作者,一開頭就把耶稣的家世系譜寫了出來,從亞伯拉罕,一直數到戴維王,再往下數到耶稣的父親約瑟,使耶稣跟猶太人的名王戴維,拉上了血統關系(〈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至十六節)。如果說耶稣系戴維王的後裔,那麼,耶稣就不是神之子,同樣也是「罪人」了。這也是基督教在教理上的一個死結。
(四)曆史上的耶稣
`
耶稣其人,現在雖已是全世界聞名的曆史人物,但在他的當時,乃至當他逝世了半個世紀,知道有耶稣的人卻很少,當時的曆史家們,也沒有把耶稣看作是曆史的人物。在公元八○年時,猶太的大作家約瑟夫斯(Josephus),出版了一部猶太的詳細曆史,其中說到了施洗約翰的事迹,卻沒有一字提起耶稣這個人。另有一位與這差不多同時代的羅馬曆史家耶斯塔史(Justus),顯然也沒有聽說過耶稣是誰的故事。也許是耶稣的生平太簡單了?簡單得連他十二歲以後到叁十歲時的生活,也無人知道;也許又因爲他的群衆,都是一些貧困的婦女、小孩及單純的漁夫和旅館的掌櫃等等。
我們現在要知道耶稣,只有向四福音中去找,那是四個不同的作者所寫的耶稣傳記。雖然,四福音的出現,是根據公元後第二世紀所流行的材料編輯而成──基督徒們深信那是耶稣當代門徒的著作,但在曆史的考察上,無法立足。(以上的數據出于房龍著《聖經的故事》第二十章)
從四福音中看來,耶稣的確是位從小就很聰明的人,雖然他並未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尤其像希臘式的教育,他是受不到的;但他對于家庭的及宗教的教育,似乎是個天賦特高的兒童,當他在十二歲的時候,隨同父母上耶路撒冷守節,就能對于那些著名的「拉比」(Rabbi 爲希伯來文,原爲奴仆對主人的稱呼,後來轉爲稱呼師尊或夫子)的言論,向來爲大衆視爲權威及神聖者,他竟能夠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他們辯難,使得廣博老成的拉比,也不能不驚奇贊歎(〈路加福音〉第二章第四十六、四十七節)。可見他在童年時期就對猶太教典及宗教的問題有了若幹的認識和思考。
當然,耶稣的事迹,從十二歲之後,直到他大約有叁十歲了,遇到比他不過大了一歲的施洗者約翰時的階段之中,始終諱莫如深,似乎他不願說,因此也就誰也無法知道;縱然當耶稣上了十字架後,他的胞弟雅各布和他的生母瑪利亞還健在人間,並且拿了香膏,要去耶稣的墓中塗抹耶稣的身體(〈馬可福音〉第十六章第一節)。福音的作者,如果真是耶稣當時的門徒,何以連對這一點訪問的工作也懶得去做呢?事實上,那幾位福音的作者,絕不會是故意要把這一段數據放棄,以致湮沒了將近十八年之長的一段耶稣傳記。
不過,耶稣之爲曆史上確有其事的人物,我們不必否定;他對當時猶太教的形式主義,不表同情,並且有他…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