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之研究
聖嚴法師
自序
由于基督教徒的攻佛破佛,叫陣挑戰,才使我對基督教發生了研究的興趣,結果,使我寫成了本書。所以,本書的功臣,應該是攻擊佛教的基督徒。
我爲寫作本書,特別精讀了五十多種有關的中西著作。我的態度,是以西方學者的見解介紹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教正統的素材說明基督教內容的真貌;同時也對佛教與基督教之間的若幹重要問題,做了客觀和理性的疏導。我不想宣傳基督教,也無意攻擊基督教,只是平心靜氣地加以分析研究,用曆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本書的初稿,曾經在《海潮音》、《覺世》、《香港佛教》叁家刊物,分別刊載,經過時間,達兩年之久,承蒙許多讀者,給了我很多的贊譽,鼓勵我早日單印流通,以期對于當代宗教之病的狂瀾,有所挽救和補益。
當我寫作之時,並未准備出書,所以分爲〈基督教與佛教之間〉、〈基督教的神之研究〉、〈偉大的基督教〉,一共叁個主題,在叁家刊物發表。現在編印成書,除將主題題名更動,又加列節目與子目,好讓讀者看來,一目了然。同時在內容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濃縮與補充,故與發表之時已有不同了。
再版自序
基督教的曆史雖晚于佛教,然以流傳地域之廣,信徒人數之衆,確占現存世界各大宗教之中的首位,如其沒有一定的價值,豈能曆久不衰。歐洲史上雖曾由于基督教教會的跋扈橫行,出現過黑暗的恐怖時代;相反地,倘若不是基督教的《舊約》倡導十誡,以及《新約》所示的金律,歐洲社會便沒有道德生活的依准可循。故從歐美文化史的觀點,既可發現基督教的褊狹,也可肯定基督教的貢獻。
雖然〈路加福音〉第六章第叁十七節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可是中國基督徒中的若幹人士,依舊喜歡針對著佛教,做多樣性的論斷與抨擊,甚至到佛寺中散發傳單,也有基督徒發出中國全面基督化的論調。其實這些人,既無誠意理解佛教,也未真正理解基督教,僅憑狂熱的信心,形成一股排他揚己的氣焰而已。
由于此種現象的推動,使我對于基督教産生了研究的興趣,結果寫成了本書,也寫成了另一本交給臺灣中華書局出版的《比較宗教學》,希望對于《新約》、《舊約》的品味,以及對于基督教教會史和教理思想史的探索,來認識基督教。
佛教傳自印度,在中國約兩千年的佛教史上,也曾受到儒道二家的排斥。身爲佛教徒的人,不論是依據佛法的融合精神,或是依據自身的曆史體驗,尤其是順應今日思想開放的時代潮流,均宜有容受異己的雅量。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由于基督教的東來,也爲佛教帶來了新的考驗,所以本書的撰寫,希望對于任何立場的讀者,都能提供若幹利益。
本書的主題部分,寫成于一九六六年,初版于一九六七年;附錄部分初版于一九五六年,可見是我二十多年前乃至叁十多年前的早期作品,當時我的年事尚輕,行文的詞鋒比較銳利,今天如果要我再寫一本類似的書,已是不可能了。本書曾由佛教文化服務處及東初出版社先後出版,今由久大文化征詢再版,這是對我個人生命的回顧,也爲本書的生命,帶進了另一個新的曆程,因此,補述所感如上,用以爲序。
一九八七年八月叁日序于臺北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
基督教之研究
自序
再版自序
第一章 今日的基督教與佛教
第一節 時代的宗教之病
第二節 今日的宗教之路
第叁節 香港道風山與「佛教學研究」
第二章 牧師及神父的「佛教學」
第一節 佛教的無神論是什麼?
第二節 大小乘佛經都是非佛說的嗎?
第叁節 佛教的因果律就是定命論嗎?
第四節 佛教有了「新戒觀」嗎?
第五節 清理幾個問題
第六節 天主教的月神杜而未
第叁章 基督教的「神」之研究
第一節 誰是耶和華
第二節 耶和華與撒旦
第叁節 多神結合的一神教
第四節 級級爬升的上帝觀
第四章 基督教的「偉大」在那裏
第一節 耶稣的出現
第二節 耶稣的思想
第叁節 基督教的演變
第四節 基督教的教會
第五節 基督教的革新
第六節 近代的基督教
第七節 基督教的問題
第五章 基督教與佛教的影響及價值
第一節 基督教與印度文化
第二節 基督教與中國佛教
第叁節 基督教與佛教的宗教價值
附錄《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
再版自序
一、前言
二、基督徒的自白
叁、基督教的自由平等與博愛
四、基督教的禮品
五、基督教的漂亮話
六、基督教的基本教理
七、沒有道理的道理
八、基督教當真不拜偶像?
九、叁民主義是否來自基督教?
一○、基督教原來如此
一一、看看基督教的「真理」
一二、基督教算不算宗教?
一叁、上帝造人與人造上帝
一四、中國要不要基督?
一五、究竟那個有問題?
一六、最後的審判
一七、介紹中華民族的思想
一八、介紹《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
第一章 今日的基督教與佛教
首先要說明,本書所稱的基督教,是指英文Christianity,即是信奉耶稣基督的宗教,所以它是舊教天主教(Catholic)及新教(Protestantism)的總稱。
我國在習慣上把舊教稱爲天主教,把新教獨占了基督教之名,這在天主教是 不願同意的。因此要說明本書的標題,對信奉耶稣基督的新舊各派,沒有厚此薄 彼之意。
不過,本書在《新約》、《舊約》及有關的資料譯語上,采用了新教的用語, 比如舊教稱宗徒保祿,新教則稱使徒保羅,本書便采用了後者,因爲新教的用 語,在中國比較普遍之故。
第一節 時代的宗教之病
(一)一元論的二分法
宗教的目的,只要它是值得一部分人去信仰的高級宗教,大致總不會否認他 們的信仰,是爲求得現實(罪惡)的解脫,進而進入一個不受罪惡(佛教稱爲業力)束縛的境界,這是什麼?這就是從現象汩入于本體,從矛盾進入于統一的要求;雖然一般的宗教徒,尚不能理解到這一層道理,但這道理卻是明顯地擺在大家的面前。
問題是在,對于一個宗教的信仰,能否確切把握使人進入絕對的統一?如果要講統一,那在泛神論或萬有神論的哲學,似乎也可達到這一境地,那就是「物我同化」或「以小我化入于大我」,便完成了進入統一狀態的目的;可是,那雖完成了整體,卻否定了個體。
基督教,對于進入統一這一點,似乎很難找得有力的根據。首先,他們將創造宇宙的上帝,置于宇宙之外,作爲宇宙形成的「第一因」,上帝不受他造,唯有上帝能造萬物,因此,上帝與宇宙──時空之間的萬事萬物,乃是永遠對立的,永遠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這一點可以明白:基督徒何以稱耶和華上帝爲「主」而自稱爲「仆」了!這在印順法師稱他們爲「主奴關系」,還被一位牧師極不樂意地抗辯了一次,其實那又何必?基督教的理念就是這樣的嘛!否則他們勢必要否認上帝是自有永恒的了!從這「外宇宙」的上帝觀的原則下,演化出來的基督教義,便是順理成章的「一元論的二分法」,一元是上帝造萬物,二分法是:上帝跟宇宙是對立的;上帝與子民是對立的;天堂與地獄是對立的;信徒與異教徒是對立的;選民與落選者是對立的;善(天使)與惡(魔鬼)是對立的。根據基督教的理論,他們似乎從未打算要把這種對立的局面徹底改善。耶稣雖曾說過:「一個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只,往山裏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嗎?」(〈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十二節)這意思是要更加愛護那些尚在罪惡中的人,使他脫離罪惡;可是,後世的基督教徒們又運用了這一段話:「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第叁章第十六節)因此,他們想盡了方法,要使一切的人,全部納之于基督教的信仰之下,並且要使一切的文化全部變成基督教的文化。凡是不信基督教的人,縱然他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無懈可擊,也要使他變成基督的信徒而後甘心,否則便是異端,便是妖巫,便要把他們送上柴火堆,活活地燒死。今日雖已無能實施這樣的酷刑了,但是英國的白特倫.羅素先生還要說:「若他們今日還是像昔日一樣的獨斷,他們會仍然覺得有理由去把異教徒燒死在柴堆上。」(羅素氏著《不可知論者是什麼》)
(二)如此的神愛世人
以往,我總覺得不解,基督徒們傳道的時候,總是那般地緊抓一個「神愛世人」的觀念,他們平常也的確能夠表現出「愛」的力量和態度;然而一涉及「異教」信仰的問題時,他們就完全不同了。他們看到了一個異教徒的笑話或醜聞,似乎比自己進了天堂還要開心。我總是想不通基督教的「博愛」,竟會如此地使我莫測高深!
如今呢,我已「悟」了,因在幾年之前,由于我也認真地研究了幾年的基督教之後,對于基督教的種種,已經不再那樣地「莫測高深」了,當我見到新舊二派的基督徒們的種種離奇的作風,也就不以爲奇了。比如輔仁大學的杜而未神父,在課堂上由于有個學生(並非佛教徒)不同意他對佛教的武斷批評,他便「拍」的一聲,打了那個學生一巴掌,把「全班同學都嚇呆了,完全震驚于這突如其來的掌聲,和那位同學嘴角淌下的鮮血」,《文星雜志》七九期還特別爲此刊了一篇專訪。又有一位周幼偉神父在天主教的《現代學人》雜志上說,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目的,是要將中國文化完全基督教化…
《聖嚴法師《基督教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