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欄」)
只是那位牧師,僅僅收聽了中國舊式佛教之音的最末一個音符,他沒有學到佛教的精髓,所以,當大陸的叢林佛教接近瓦解之際,道風山的確收到了幾只無知的「羊」。據說那幾只「羊」也沒有全部安頓下來,有的見情形不對,早已闖「欄」而去,至于到今天,根本不再有和尚進去。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對時代的觀察上,根本是患了深度的近視,認爲那樣的方式就是中國佛教的本質,其實,他們何嘗明白了佛教!
總算那位外國牧師的心血沒有白費,至少,今天已有一位龔天民接下了他的「一棒」,繼續向著佛教「進軍」。龔牧師是不是道風山「變性」教徒,我不知道,但從他們的文字中透露,他跟道風山的一派,有著很好的友誼,因爲他「早歲在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培靈學院研究基督教」(《佛教學研究》吳恩溥序)。龔牧師是不是從小曾吃過「小和尚」的飯,我也不知道,但他是「出身佛教家庭,對佛教學夙具興趣」(同書吳恩溥序)。又說:「龔天民牧師,幼即潛心佛學」(同書吳明節序)。看來,龔牧師若非當過小和尚,倒是一位生來的佛學天才。我也慶幸佛教裏曾經有過這麼一位小天才,否則基督徒中能進佛教大學的,還有誰呢?但我確信,他雖出身于佛教,當他尚是佛教徒的時候,他對佛教學的內容,根本還一無所知,要不然他又何必再去日本的佛教大學裏做五年的「工作」之後,才能寫出一份「研究報告」──《佛教學研究》。同時,在他這冊長達近十萬字的「研究報告」中,除了翻譯、抄襲中日文著作之外,對于原本的大部頭佛典,連引用的能力都沒有。
龔天民來到臺灣之後的數年以來,寫了很多關于佛教的文章,出了好幾冊專門對付佛教的書;這當然是他的教會扶植他去讀佛教大學及大學院的目的,但他學的是一套,寫的則是另一套。《佛教學研究》乃是他此類著作的代表性的第一種,那裏面把佛教破壞歪曲得如何,到下一章中告訴你罷!
第二章 牧師及神父的「佛教學」
第一節 佛教的無神論是什麼?
(一)無神與有神的佛教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這在略具哲學知識的人,都能指出佛教的無神是「無」的什麼「神」。那是由于佛陀悟得了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的道理之後,否定了梵天創造萬物的觀念,那就是否定有一個「外宇宙」或「內宇宙」的「萬能」的「全知」的創造神或主宰神。對基督教而言,佛教只承認耶稣也許是菩薩的化身,但不承認他們的耶和華上帝是「自有永恒的」,這就是佛教的無神論。如果一定要佛教承認耶稣是神的化身──「道成肉身」,那也可以,佛教可以承認耶稣是天神的化身,但是這絕不是外宇宙的「第一因」的主宰神或創造神,而是天界的一個衆生。佛教所否定的神,和所承認的神,根本是兩回事;佛教所承認的神,不過是六道衆生之一,有鬼中的神、畜中的神、天上的神(此請參閱拙著《學佛知津》的〈神鬼的種類〉),雖然他們的福報大些,威力猛些,但仍是衆生。這在基督教看來,是「魔鬼」而不是「神」。
佛教對于鬼神的承認,是承認衆生類別的存在,不是承認神對我們有「權威」;縱然承認神對人間禍福的參與,也是出于各人善惡行爲的感召。所以,佛教的無神與有神,此神不是彼神,不能張冠李戴。
然而,自命爲研究佛教出身的龔天民,硬是把它炒在一只碗裏咀嚼它們了(《佛教學研究》二六、二八、四二、七○、九八、一七四頁)。他一而再地強調佛教信仰的矛盾,認爲佛教既主張無神,又要相信神鬼的存在。不過,他有一個最大的目的,那就是抓住這個「無神」作爲把柄。第一,否定佛陀的宗教性;第二,否定佛教信仰的價值性;第叁,肯定佛教內在的矛盾性。在他以爲,佛教既主張無神,佛陀當然不是神而僅是一個人;既然同樣是個人,他就不可能産生神的作用;既無神的作用,也就沒有了宗教的作用(基督徒始終不會承認除了神還有別的可信仰,乃至以爲釋迦、蘇格拉底、孔子等人,也不過是些「假先知」而已,末日來到時,他們是要被扔到火湖中永遠受刑的)。因爲佛教無神,禮佛敬佛,就等于自討苦吃。因爲佛不是神,那裏還有靈感可言?既無靈感而又禮敬,豈不矛盾?他雖沒有明白地分條標出,但在該書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白。
(二)神通的問題
龔牧師的這套邏輯,可謂「高明」極了,但我真不明白,他既研究佛教,爲什麼不以佛教的理論來看佛教,而要用他的基督教的偏見來衡量佛教?也許這是出于他不得已的職業上的苦衷罷?所以,基于他的立場,又把佛教所說的神通問題,也「輕而易舉」地否定了,他說:「筆者以爲六神通的思想乃釋迦以後的東西,因爲佛陀本人根本否認神迹的奇事。如佛陀真的說過這些道理,那可能僅是一種譬喻而已。」(四五頁)
其實,在原始佛典中,說到神通的太多,佛雖不許弟子們無故現神通,卻常令弟子們適時現神通。
在基督徒的觀念中,「宗教經驗」的所謂「神契」,只許基督教有,別的宗教便不准有。如果要請基督徒們舉出神秘效驗來看,他們便說耶稣曾有許多的神迹,耶稣以後就沒有了。于是,又會引用耶稣的話告訴你:「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他們求看神迹,除了喬納的神迹以外,再沒有神迹給他們看。」(〈路加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九節)這真是一個滑稽的方法。
事實上,如果龔牧師真的研究了佛教或真的研究了印度的宗教,或者真的研究了宗教這一門學問,他就不致毫無根據地否定了佛教的神通的真實性。因爲神通是從禅定的修得(如人),或由果報的生得(如天、神、鬼)。天、神、鬼是生來就有神通的,人則賴于禅定的工夫而得,這在世間各宗教,凡是持久做了祈禱、禮拜、稱念、經行、靜坐等的工夫之後,往往多少會得到若幹宗教經驗──超常的經驗。佛教承認外道凡夫能得前五通,唯有出世聖人得第六通。佛教雖不承認基督教的上帝是創造神,但不否定他們真有一個所信的天神。四福音中所載耶稣的各項神迹,佛教在原則上也能夠承認。不知龔牧師是根據什麼(自然是偏見),要否定佛教的宗教經驗──神通。其實,這種武斷的手法,又是何等的笨拙,真像自己把眼睛蒙住了,撞上了人家,反而指摘人家都是盲目的家夥。
(叁)神識的問題
我們再說到無神的問題。佛教的無神,並未否定衆生的神識──生命主體的存在,從最下等的至最高級的,凡是有情的衆生,都是一樣。其實基督教不承認生死輪回之說,但也並不否定「靈魂」這樣東西。因爲上天堂下地獄,都還要派到「靈魂」的用途。那麼,佛教的「神識」之說,原則上與基督教相近,不過佛教的神識是能因了善惡業力增長與消減而使他在六道之中上下浮沈,一旦業障消盡,便是超凡入聖,脫離了生死的束縛。生死業力的束縛越輕,他的靈智越明,一旦脫離了生死,他的靈智──能力所達的範圍,也就廣大、高深而不同凡響。所以,佛教的無神論,絕不能張冠李戴地把它解釋成爲「斷滅論」。禮敬佛菩薩之能夠有感應,就是由于佛菩薩的悲願力是超越生死界的,充遍宇宙界的,彌漫衆生界的。這在《地藏經》、《藥師經》及《法華經》的〈普門品〉等,介紹得非常明白,所以有「千處祈求千處應」、「千江水映千江月」的功能,這跟佛教的無神論,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
龔牧師的用心良苦,值得同情,奈何他白費了心血,如果他真的是基督徒,他是在「不做假見證」的一條誡上跌倒了。因他看了這幾年的佛書,不至于連這點分別也摸不清的。所以我盼望他能及時再站起來,不要一直在這條誡上跌倒下去,否則,基督教相信:「在一條上跌倒,就等于全部跌倒」的!但我多麼地希望龔牧師能進入天堂,與上帝「一同做王一千年」。(〈啓示錄〉第二十章第四節)
龔牧師,經常用「筆者以爲」四字來發表他的高論,但又不能拿出證據來。他是根據些什麼樣的資料,出于那些典籍,用什麼樣的參證方法而得到他的結論?似乎他就跟他所信的上帝一樣,自信、自負,他有這樣論斷的「權威」。
龔牧師挖空了心思,要把佛陀變成普通的人、變成一個哲學家,而不是宗教信仰的對象。他說佛陀之受「崇拜者予以神格化」是在佛陀死去以後的事(二四頁)。這一點,似乎被他說對了,因爲佛陀根本否定創造神,當然也不欲說他自己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也不是神的代言人──先知,佛陀乃是人間的大覺者;佛陀不是民族的保護神(如耶和華是猶太族的保護神),佛陀也不將自己神秘化(如耶稣說他是神之子又是神的本身──矛盾的聖父、聖子、聖靈的叁位一體論,是耶教永遠解釋不清的問題),佛陀卻是人天的大導師,他雖不能改變衆生的業報,但卻能夠教導衆生自己改變業報。所以佛教在原則上是以佛說的法──離苦得樂解脫生死的方法,爲最重要。但是,法由佛悟、佛說,而再由僧傳流。因此,佛、法、僧,稱爲叁寶。叁寶就是佛教的信仰中心,人之恭敬供養叁寶,是出于感恩的心情,並不是要求叁寶來代替自己「贖罪」。這是屬于自力的信仰。
(四)自力信仰與他力接引
自力的信仰,必須仰賴他力──佛菩薩願力的接引,正像溺水者與救溺者的關系一樣,如果兩者之間的溺水者是存心自殺,救溺者縱然把他救起,他終究還是要自殺。如果溺者拼命呼救,但無善泳的人救他,他也必將淹死。因此,佛教對于佛力加被的信念,在佛陀的當世,就已流行。學者均承認《阿含經》聖典是佛教保存原始教訓最近逼真的聖典,然在《阿含經》中的佛力加被的信念,就有好多
的記載:向佛走去一步,也有無量功德(《雜阿含經》卷二二第五九二經);承事禮佛有五種功德(《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善聚品〉之叁);被迫供佛也能六十劫不墮惡趣(《增一阿含經》卷二七〈邪聚品〉之七);供佛可以禳除疫疠(《增一阿含經》卷叁二〈力品〉之二);念叁寶可以除恐…
《聖嚴法師《基督教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