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敢的戰士(2)▪P2

  ..續本文上一頁晚上太陽下山到第二天天亮你都在打,很多情形都是這樣,也許明天早上你還要上班,但你從來不在乎這些。你那時表現就跟超人一樣,一點都不會累。當你坐在座墊上念咒會怎麼樣呢?你念了五分鍾馬上就要張開嘴打哈欠,或是要找一堵牆,至少靠在牆上好一點,你的心只在麻將上就不會放在佛法上,我相信如果你是喜歡打麻將,不論你是自己開車,還是坐著公共汽車,你的心裏都會想著那副麻將牌。

  假如有148張牌,而皈依樹上坐的人比148張牌少得多,同時你在皈依時你自己皈依就可以了,不必在乎其它叁個人出什麼牌,同時你不會輸只會贏,所以想不通爲什麼大家對皈依沒有太大的熱情。因此在戰士的傳統裏,勤奮或精進就是要創造這種愉悅。最先我們要學著如何把這種歡樂創造出來,因爲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愛打麻將的。就像沒有人生來就是愛佛法的,因爲你的朋友或者社會的因緣,你對某件事就更加注意。一個人可以跟著他的老師去學看書,逐漸增加這種熱忱。然後這種自然的快樂——精進就會産生。現在大家可以問一些問題。

  問與答

  ●問:回憶是否一定是第二代的思想?因此回向是否不需要?

  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不管是誰問這個問題,他一定很仔細地想過當下。對,所謂記憶或回憶是第二代以後的思想,但第二代以後的思想可以轉換成當下,在當下你可以回向。

  ●問:生命是否可以分割,蚯蚓有幾個自性生命?

  答:我不認爲生命可以分割。當蚯蚓分割的時候,我認爲有一些中陰的衆生進到蚯蚓身上去了。

  ●問:例如仁波切演講,商人做生意計劃,學生讀書是否皆念念相續,如何住在“當下”?

  答:你要去感謝或欣賞每一刻的生命,假如你有什麼困難,不要去捏造什麼,不要用希望或懼怕去捏造些什麼,假如你快樂也不要用希望和懼怕去捏造出更多的未來。

  ●問:從自覺而來的知識如何産生,它需要産生嗎?

  答:意識本身就是知識。因爲知識不只是我們從書或老師那學來的東西,知識可以是一種了解,或者我們覺悟到什麼事情,所以我覺得只有兩個方法可以真正成佛,一個是你知道所有的每一件事情,或者你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你什麼都不知道非常困難,因爲你已經知道一些事情了,所以最好你什麼事都知道。

  

  ●問:上師所開示的“當下”一念的意思是否與平靜生活中産生的意外突發事件本質是否相同。

  答:這是一個好的問題,所謂平靜的生活本身就是當下,如果你知道如何去感謝或欣賞它的話。突發的思想也可以是當下,如果你只是你喜歡生活得很平靜,這種平靜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那它就是第二代的。

  所謂當下,就是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有這種明明白白的這種覺。如果你生氣,你對生氣有充分的知覺,多半時候我們沒有,如果你知道你在生氣,這樣你的憤怒就會變得很弱,但是通常我們對某個人生氣的時候,我們對生氣沒有什麼反映,我們在想爲什麼我們會生氣,或者在想到底我有多對。或者我們對這個憤怒感到非常滿意。這種思想把我們慣壞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那種真正的憤怒。

  ●問:當被極惡劣的狀況左右時,如何住在“當下”?

  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很實際。對剛開始的人來說,要在很困難的狀態下,住在當下當然是很困難的,這需要很多忍耐。當一個人病的時候,他越怕就越病,他越需要什麼就越得不到,或者他非常驚訝,長久以來從來沒有這樣感覺。

  一般來說我們都被寵壞了,被一些舒服的東西寵壞了,當我們被某些事情如生病打擾時,就覺得非常驚訝,當你被驚嚇到的時候,你的敵人就有很多的機會進來,一切的敵人都在等著這個機會。例如你聽到好消息、壞消息、很驚訝的事,這些時候你都有很好的機會體會到當下,同時也有很好機會讓你的敵人可以摧毀你。

  ●問:如果自己還不能做到不執著的布施,如何練習才能做到?

  答:答案是一樣的,就是不要去捏造或創造什麼。如果你是要修行的話,你對這種不執著的布施要逐漸地習慣它,但是它的意義非常微細,因爲對很多人來說,所謂不執著的布施,就是把自己根本不想要的東西送給別人,這樣不對,因爲你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送給別人,你又是自私,就是因爲它對你沒有用你才給別人,所以你必須要給別人你認爲很有用的東西。

  所謂不執著的布施就是你沒有想到給了什麼,你沒有想到這個會製造什麼樣的因緣,又怎麼樣回來的幫助你,然後想一想你布施的這個人,怎樣來使用你布施的東西,你把它放棄掉就是了。

  ●問:如何消除因緣業力而顯現出佛性?

  答:就是要住在當下。要住在當下你也可以有很多別的方法去練習,例如你在禮佛的時候,因爲禮佛而消除很多業障,或者吃素也可以消除很多業障,但是你在當下的情況下去頂禮、吃素,它對你的幫助就更大。你在頂禮的時候如何住在當下,就是你不要在乎你頂禮的姿勢別人看起來是什麼樣,然後你也不要在乎你的拜法是哪一派的拜法,對你自己的自我有非常充分的知覺。

  在當下做吃素的人,就是說住在慈悲,如果說你吃素就像汽車在加油,你非要加那個素油,這種情況下吃素與吃葷實在沒有什麼不一樣,如果你在動機上很仔細地去看,可以清淨很多業障。

  ●問:菩提心和基督教救世救人的心有什麼不同?

  答:我不太了解基督教,也許可以這樣講,基督教的愛是拯救一切人類,但對于佛教而言,我們並不是救一切衆生,用救這個字並不恰當,因爲所謂救就牽涉到一個犯罪者,對佛教而言我們並不相信每個人都是犯罪的人。似乎在基督教裏,魚是可以吃,因爲上帝創造了魚就是讓你吃的。可以這樣講,解脫一切衆生是佛教的口號,救一切的世人是基督教的口號,佛教的愛是沒有對象,同時也是無盡的。

  ●問:常常有人說所有宗教都是勸人爲善的,因而都是相同,請問佛教與基督教主要差別在哪裏?

  答:所有的宗教都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很神聖的外觀。當然身爲佛教的愛好者,我認爲其它宗教的聖人,比如說印度教或基督教的聖人,都是佛教所說的菩薩的化身,當談到慈悲時,基督教遠好于我們,佛教徒在這點很差勁,尤其是大乘;因爲他們只是嘴裏講,從來不去做,他們向佛祈禱,假如有一個人在那邊苦得要死的時候,他還在祈禱。如果他們可以選擇做一些別的事情,他們也不做,因爲他們希望好好坐下來祈禱。我喜歡每次在講課的時候,都要講佛教徒這個不好的例子。你看看那個非洲,沒有一個佛教徒關心幫助人家,因爲我們都在這拼了命地蓋大廟,信基督教的很多人,他們有一些真的很好。我們可以講他們有錢所以當然能這樣做,或者講他們信教所以他們去了,我們這樣講連隨喜都沒有了。

  幾年前我想爲伊索比亞的饑民捐一點錢,所以就到各個地方去演講,希望別人能夠捐錢,幾乎捐不到錢;但如果對大家說我的廟要蓋了,我的佛像要貼金,馬上那個錢就送來了。大家這樣講:你爲伊索比亞的人捐錢這件事情很小的,只能幫助伊索比亞的人,你爲什麼不建個佛像,這樣每個衆生都可以得到利益。

  在這點上,我非常喜歡基督教。但是假如我今天開始不做佛教徒了,我選擇的第二個宗教將會是印度教,因爲我自己是一個熱愛邏輯的人,但在基督教裏很難看到這種邏輯,當然並不表示基督教沒有邏輯,只是我不能了解,像印度教如果你讀他一些書,裏面的邏輯非常完美。如果實在沒有選擇,最後一個選擇只好去信回教了,希望不要到這一天。

  ●問:忍辱與慈悲心、菩提心有什麼關聯?

  答:慈悲心可以說是菩提心的基礎,只有慈悲他並沒有想到成佛,菩提心不只是慈悲而且希望幫助一切衆生。

  ●問:仁波切講法時是否有什麼恐懼與希望?

  答:這次沒有,有時有。大概在美國的伯克萊大學和科羅拉多州,這一切都和沒有住在當下有關,那次在伯克萊演講時大概只有對16個人演講,所有的朋友都對我說:你到伯克萊演講可要小心,那些都是學者又是科學家,因此我還沒有去,心就被這些事情占據住了。我應該住在當下,不要被什麼心理學家、心理醫生這些頭銜嚇住。

  在科羅拉多可能是因爲人數的緣故,也不完全是人數的緣故,因爲我的老師頂果欽哲法王在那邊,雖然我的老師並不講英文,但我覺得我講的每一句話,我的老師都知道,那裏大概有兩千人,好像每個人都在瞪著你看,也是因爲缺乏當下。如果我非常小心地希望討好我的老師,就表示我在騙我的老師,那個時候我應該把我煩惱的外衣拿掉,把它赤裸裸地顯示在我的老師面前,不管好或壞都沒有關系,我不應該要裝什麼,但在當時這個當下好像不太中用。

  ●問:佛教除了理論部分是否還有其它玄學部分如法力等等?

  答:不是在佛法裏面。你也可以說有,佛教並不否定任何的方法,尤其大乘更是這樣。我的老師這樣教我,爲了衆生你必須抛棄佛,你也要預備這樣做,所以法力當然也沒有問題。

  ●問:遇到突發事件,“當下”一念和生死考慮哪樣比較好?

  答:這個是很好的問題,這由當時的情況和那人是什麼樣的人來決定,也許兩個都該做。在當時那刻如果你能抓住當下當然很好,但我們都是無明衆生所以通常都不能這樣。所以最好能養成一個習慣:如觀想佛菩薩的像等。

  ●問:當念頭剛開始的刹那,是否所謂的第一念,不管是好是壞。

  答:蠻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什麼叫開始,也沒有什麼叫結束。

  ●問:所謂“當下”是否對事物不思善不思惡,不起分別心的刹那?

  答:對,這個時候是不思善不思惡,可是你也沒有去想你在不思善不思惡。

  ●問:所謂住在“當下”是第一念,那喜怒哀樂也是嗎?如何住在“當下”。

  答:如果你能把那個第一念第一刻抓住,…

《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敢的戰士(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