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打倒迷信及反宗教運動
在革命初期,雖曾有康有爲等,倡導以儒教爲國教的運動,但在此後的革命青年的領袖人物,多以打倒所有的舊文化,作爲促進中國之近代化的步驟。陳獨秀等的「新青年」,反對尊孔,自也反對以儒教爲國教。民國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在北京公然地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運動的第一步;這一所謂五四運動,也對儒、佛、道叁教,和民間迷信的類似宗教,以及其他的舊文化,所作的徹底批判,達于最高潮。這一風潮,固然是爲打倒迷信的運動,亦演成了反宗教運動,跟著發生的,便是對于寺廟,進行直接的破壞。孫中山先生逝世(西元一九二五年)之後,在蔣介石先生領導下的中國國民黨,統一了全國(西元一九二八年),向社會各階層,推行新的啓蒙運動。在叁民主義的指導下,公布法令,禁止人民以蔔筮、占星、巫觋等的迷信爲職業,且將行之于寺院道觀及一般庶民之間的宗教行事,視爲迷信,加以廢除。因此,各地的寺院與城隍廟等,佛教神像之被破毀者,屢有所聞。民國十九年(西元一九叁○年),政府頒行監督寺廟條例,規定各寺廟應依其所有財産之多寡,興辦初等教育、圖書館、救濟院(孤兒院、養老院、保育所)、貧民工廠、合作社等。此時的廟産興學,已漸漸地形成了公然的事實;中央大學的教授邰爽秋等,所提沒收寺産以充作教育基金的議案,也在全國教育大會中,獲得了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