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十八章 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 第一節 廟産興學

  第十八章 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

  

  中國在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之亂以後,民族主義,便在各地擡頭,由于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領土及經濟的不斷侵略,以及曆代弊政等的原因,遂將清朝近叁百年的政治根基,動搖起來。尤其在甲午戰爭及戊戌政變之後,一時間便見到了庶政革新的機運;又由于西太後的專權,以及漢民族的覺醒,便結束滿洲王朝的統治,那是起事于清溥儀宣統叁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建立以漢民族爲中心的中華民國。

  

  第一節 廟産興學

  

  由于佛教僧侶的素質低下,在此失去新生活力的非社會性的佛教之中,當然也沒有誰能把佛教導向新的發展。然在一般的知識分子,在爲適應時代而設立新教育機構的著眼點上,便對已成遊覽場所,或爲遊惰僧尼住處的寺廟,動了利用的構想。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即有湖廣總督張之洞,主張中學(國學)爲體,西學(洋學)爲用;爲了急速地實施此一新教育,以挽救當時的頹勢,著《勸學篇》二卷,上奏皇帝,建議利用寺院及道觀建築和土地。到清末民初,實施廟産興學的風潮,便震撼了整個中國的佛教界;同時,又有土豪劣紳,趁火打劫,公然兼並廟産。雖然有百日維新的光緒親政改革,卻被西太後等守舊派,彈壓了下去,廟産興學,則于此後,仍繼續實施。民國初年,在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文學革命等,發生著急劇轉變的新社會中,不但要轉用寺院及其財産,並且顯著地出現了一種思想,認爲在此新社會中,寺院和僧尼,都是不必要的東西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