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九節 各宗互融

  第九節 各宗互融

  

  明代的佛教,雖然如上所舉,構成好多的社會問題,但在僧侶之中,也擁有不少俊傑之士。以明初道衍爲首,知名之輩,則有全室宗泐(西元一叁一八─一叁八一年)、法舟道齋(西元一四八七─一五六○年)、玉芝法聚(西元?─一五六叁年)、雲谷法會(西元?─一五六七年)、象先真清(西元一五叁二─一五八八年)等人。又有重興天童山的密雲圓悟(西元一五六六─一六四二年),和在磬山創建大剎的天隱圓修(西元?─一六叁五年)等人,特別是臨濟宗下,人才輩出。當然,在此時的佛教界,並沒有強烈的宗派意識。宋以後的寺院,分爲禅、教、律的叁類,明代則分爲如下的叁類:

  

  (一)

  禅:修行坐禅公案的禅宗寺院。

  

  (二)

  講:天臺、華嚴、法相唯識等,講說經典的各宗派。

  

  (叁)

  教:由以前的律寺變相,而成爲明代佛教之特色的,執行法事儀式的瑜伽教寺之類。

  

  由此分類之故,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西元一叁八二年),即規定了各類僧侶所用的不同服色:禅僧著用茶褐色衣及紅條玉色袈裟,講僧著用玉色衣及紅條淺紅袈裟,教僧則用白色衣及黑條淺紅袈裟。根據袾宏的《竹窗隨筆》所說,禅、講、律,乃爲叁宗學者所居之寺,當他出家之際所見者,禅者褐色,講者藍色,律者黑色的叁種衣色,到他撰寫此文之時,均變成黑色,禅律各寺亦均成了講寺。

  

  可見諸宗融合之勢,已從服色的區別,走上統一的局面。再說,代表著明代佛教的禅與淨土《竹窗隨筆》中說,不唯念佛不礙參禅,而且有益于參禅。以禅淨一致爲主軸的各宗互融,構成了明代佛教的特色。這一傾向,可從幾乎是出現于同一時代中弘布佛教的所謂四大師:袾宏、真可、德清、智旭的共通見解中,得到消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