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明代佛教的實況和賣牒
在明太祖洪武五年(西元一叁七二年)的統計,包括僧侶及道士,發出了度牒五萬七千二百,翌年,新度者九千六百叁十二人。明成祖永樂十六年(西元一四一八年),限製全國度僧的定額爲叁萬六千人,但是,僧尼數字依然增加,到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西元一四八六年),在一年之中,實際發給的度牒,即有叁十二萬人,盡管自太祖以來,屢次限製度僧,以及試經製度的徹底推行,但此以數十萬計的僧尼之存在,雖顯示佛教教團之龐大,卻不能掩蔽僧尼素質的低下。明代建國之初,爲防僞濫僧的出現,製有作爲僧侶名簿的周知冊,對于合格者,一律免費發給度牒。然至後來,爲了救濟饑荒,政府即以一萬份空名度牒出售,以粟十石,便可購得一份度牒,因此,便産生了賣牒的流弊。到了嘉靖以後,給牒變成了非買不給的賣牒製度,若不納銀,便不得成爲僧尼。另一方面,許多人以高價買到度牒而成爲僧人之後,便可躲避義務的勞動,免除了兵役,成了隱身山林、遠離官吏追蹤的不順之民。如此一來,佛教界的素質低下,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至于一般的信仰者,大多亦僅專念于自我中心現世利益的追求,又以與其身分不相應地消費大量金錢,修建水陸法會等的齋會,也爲社會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弊害。正如上面所舉謝肇浙所見的佛教大勢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