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一節 明代佛教的本質
在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叁─一六一九年)的一位進士,謝肇浙(在杭)所寫的《五雜俎》卷八內,對當時的佛教,有如下的一段評論:「今之釋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宮,盛于黉舍,奉誦咒呗,囂于弦歌。上自王公貴人,下至婦人女子,每天禅拜佛,無不灑然色喜者。然大叚有二端:血氣已衰,死生念重,平生造作罪業,自知無所逃竄,而藉手苦空之教,冀爲異日輪回之地。此一惑也。其上焉者,行本好奇,知足索隱,讀聖賢之書,未能躬行實踐,厭棄以爲平常,而虛無寂滅之教,聞明心見性之論,離合恍惚,不著實地,以爲生平未有之奇,亘代不傳之秘。及一廁足,不能自返,而故爲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本淺也而深言之,本下也而高言之,本近也而遠譬之,本有也而無索之,如中間一條大路不行,卻尋野徑,崎岖百裏之外,測景觀星,而後得道,自以爲奇。此又一惑也。先之所惑,什常七八,後之所惑,百有二叁,其于釋氏宗旨,尚未得其門,況敢窺其堂奧哉!至于庸愚俗子,貪生畏死,妄意求福,又不足言矣。」
萬曆乃爲明朝末期,由當時所觀察的特點而言,已可窺知明代佛教的本質,這一位博學能文,官至工部郎中的謝肇浙,他是少數的知識分子之一,又是一位政治家,由他所寫出的明代佛教,姑且不論佛教教團如何,對于一般社會的大衆,已作了如此的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