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元朝的佛教
第一節 元代帝室與佛教
興起元的蒙古族,是在送走了遼金時代在外蒙古地方的遊牧生活,于西元十二世紀之末,出了一位蓋世的英傑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諸部,在內外蒙古,確立他的勢力範圍,于西元一二○六年即大汗位,尊號爲成吉思汗,他就是元太祖。
元太祖,先破西夏,兵壓金國,不久,把鋒頭轉向西方,發動了空前的大西征,此一西征的戰事,繼續到太宗時代,攻入歐洲,蒙古軍的英勇,因之馳名于世。此外的西夏及金,不用說是屈服在蒙古軍之前,即使朝鮮半島,也納于蒙古的勢力之下。
到元世祖(西元一二六○年在位)時代,便滅了南宋,統一了全中國,這也就是前所未有的元朝大帝國的誕生。元朝,自成吉思汗即位,以迄滅亡(西元一叁六七年),共計一百六十二年,若以改稱國號爲元,自世祖即位算起,則曆十一代,計一百零九年。但是,西方諸汗國,大概仍是獨立的治體製,受元朝直接支配的,唯有以內外蒙古、滿洲、中國內地爲中心的東部亞細亞地區。
元朝對于在其支配地區內的各宗教,乃出于平等寬大的態度。至少,在不帶反蒙古色彩的限度內,對于各宗教的布教活動,均給予自由。此一宗教的保護政策,想系基于防止在其支配下的各民族,尤其是防止漢人社會動亂的理由,以期元朝的政治支配,得以安泰無事。
從蒙古朝廷與佛教間的關系來看,因在太祖的幕僚中,即有行秀門下的耶律楚材,太祖當時,想已知道有關佛教的事。但是,蒙古政權與佛教發生關系,一般以爲是從太宗爲始。作爲開創的人物,便是海雲印簡(西元一二○二─一二五七年)。印簡是臨濟宗的僧人,元太祖第一次征金,印簡進谒了窩闊臺(太宗),因之受到了帝室的尊信。定宗二年(西元一二四七年),受诏擔任督管華北的僧徒,此職一直連任到憲宗。當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嘗至其官邸,問到種種有關佛教的事,並爲世祖傳授了菩薩戒。後來,印簡臥病之時,忽必烈賜其金拄杖及金縷袈裟。帝室對他的尊崇,不能說不夠誠笃。印簡在政治上也頗活躍,他對蒙古人經營漢民族地方的貢獻很大。忽必烈尊崇印簡,另一位在忽必烈近側的劉秉忠,也是由印簡推舉而仕于忽必烈的一位名叫子聰的禅僧。尚有一位至溫,也受重于忽必烈,被授以教門統攝之權。到了憲宗時代,對于一般僧侶,給了免除一切差役的特別恩典。元朝帝室與佛教的關系,已有如此之深,但到喇嘛教活躍以後,朝廷的崇佛風氣,又更加高升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