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 看話禅與默照禅
到了圜悟的弟子,大慧宗杲(西元一○八九─一一六叁年)之世,據說,禅徒們因爲拘泥于《碧岩錄》的語句推敲,陷入了知解的葛藤,大慧即因之而將此書燒卻。可知,此時的禅門,依用古則的傾向,還是相當明顯。再說圜悟本人,雖然用了許多古則公案,卻亦反對雜用公案,主張徹底參究一則公案,即能達到歸結于一切公案的價值判斷,這是宜加注意的。系于圜悟之對公案所持的態度,便出現了南宋時代的禅門雙璧,那是臨濟派下的大慧,倡出了看話禅,曹洞派下的宏智(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倡出了默照禅。這兩種思想的重要根源,便是圜悟的見地。因爲,圜悟反對將古人的言句,作話會、作解會、作持釋,從這一點看,他是否定公案的,所以産生了與此思想共通的默照禅;同時,他將古人的言句,當作現成的公案,加以攝取,從這一點看,他是肯定公案的,所以産生了與此思想共通的看話禅。不過,若將大慧與宏智的禅思想,說成爲對立的兩派,那也僅是外表的見解,實則,在他們兩者之間,並無任何的固執可求。故當宏智在天童山入寂之際,將其後世,委托育王山的大慧,可知他們兩位,是很親切的道友。大慧批判默照的邪禅及邪師,乃在警告曹洞禅者勿陷于弊病之中,但卻不是否定宏智主張的默照禅。從臨濟與曹洞之不同的觀點來看,與其說大慧否定了什麼,不如考慮著說他是對于正當的禅之擁護者。大慧本著「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的立場,並不是教弟子們,去看系統性的許多公案,而是在許多公案之中,唯取一則公案,來作徹底的參究。他自始至終,只提示趙州的無字,而說:「便看只個無字」。透得個無字,便能透得過其他的一切公案。
宏智所說的默照禅,也不是死一樣的寂默,正如所謂:「默唯至言,照唯普應。」要在默中全面提起佛祖的正令,默中即藏有無限的內容。被宏智非難的看話禅,乃是指的待悟禅及梯子禅,故他本人,亦非完全沒有依用古人的公案。事實上,他的《頌古百則》與《拈古百則》,已很明確地說明,他是用了公案的人。大慧與宏智,兩者都是立腳于禅的體驗之上的人,說他們有怎樣不同的宗風,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