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叁章 南宋的佛教
第一節 禅宗的開展
禅宗和義理之學的諸宗,基本上便是站在對待的立場,禅宗依據禅定,以體得教外別傳和不立文字的諸佛心印爲其宗旨,那便是「少室六門」的主張。禅宗將佛陀的一代聖教,大別之爲教禅二門,以表示其自家的特長。但是,出現于中唐以後禅教一致的思想,到宋代益形顯著;禅與諸宗融合之後,即産生天臺禅、華嚴禅、念佛禅的流行。可是,在以師弟相承,傳授佛祖大法的禅宗,雖和諸宗之間的教學思潮,發生交涉關系,卻不因時代思潮而對佛祖的大法,作變化的發展,這種站在否定時機相應之出發點上的精神,便是禅。
固然有天臺及華嚴的宗徒參禅,也有禅宗之徒學究天臺及華嚴的教學,但卻不會因此而使禅宗的思想,發生變化,只是用這種思想,作爲禅的活用;縱然因此而有夾雜性的禅之流行,以及和儒學乃至老莊思想,有了交涉,禅僧的立場,依然不爲那些特性所左右。以禅僧而言,教相的優劣,根本不成爲問題,更重要的,乃是期盼著一超真入如來地頓悟之法。于是,他們爲了佛心之燈的相續,便訴之于舉拳、棒喝、豎指等的禅機,作爲啓示以心傳心的,禅之極限的方便手段。
由于唐末五代的動亂,加上遭受幾次徹底的毀釋滅佛的大法難,佛教諸宗的經論章疏,或被兵亂火燒,或被流散失佚,義學的佛教,因之衰微。但在禅宗方面,重視佛心的把握,以自由的態度,處理經論等的教典,所以能夠一枝獨秀;這從會昌法難之後,禅宗趨于鼎盛的事實,即說明了其中的消息。再說,廢佛事件,以長安爲首的,北方都市圈中的佛教,影響固然極大;但以吳越爲中心的,發展並流行于庶民大衆間的江南佛教,及山嶽佛教圈中,受害的程度,極其輕微。這也爲禅宗的隆盛,造成了環境的因素。何況,依照《百丈清規》的規定,不去接觸王侯貴族,不享有作爲寺院經濟基礎的莊園,乃以自給自足的生活體製,來維持禅宗的教團;通過普請及作務的勞動實踐,努力于日常生活的體驗,來體悟並承繼佛祖的大法。